由親本雜交而來的植物,比親本更能適應自然環境嗎?還是只是長得比親本快而已?為什麼長得比親本快呢?幫忙具體說一下,不勝感激。


補血藥

遺傳學裡面有個名詞 叫做「雜種優勢」 Heterosis

原因很多 特別是一些符合非孟德爾遺傳的因素 會在基因組 轉錄組 蛋白組等層面改變植物 不僅是生長速度 產量等會發生變化 其他的比如耐乾旱 耐鹽鹼 抗蟲等性能也會變化

也會有雜交後垃圾的 然後被淘汰

具體的原因 還在不停的猜想


謝邀

沒記錯這應該是高中生物。。。

雜交育種的優點是可以快速簡單的把優良性狀匯聚到一個個體身上。根據不同的雜交方式和選取雜交基因的不同,子代會有不同種優良性狀的表現,而並非全部加快生長或者更能適應環境,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雜交可快速匯聚優良性狀,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無法保持穩定遺傳。

參考孟德爾驗證自由分離定律的實驗,F1代為雙雜合子,其性狀為父本母本顯性性狀,而F2代就因自由分離出現了不同性狀。

當然目前針對這一現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些可行辦法,就比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運用特殊的一種雜交方式(二系配套和三系配套),使得水稻既能保持高產,又能保證優良的基因不會因不斷自交或雜交而改變基因頻率。


瀉藥。

雜交後代不一定比親本更有優勢。我們看到的雜種優勢個體,很大程度上是人工篩選的結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有兩個親本,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它們的雜交後代基因型為AaBb。

如果親本的優勢性狀恰好是顯性性狀,那麼顯然子一代繼承了雙方的優勢性狀。但這種情況是非常巧合的。而且這些優勢不能穩定遺傳,子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

如果優勢性狀是隱性的呢?那麼基因型AaBb的子一代反而得不到任何一種優勢性狀。這時就需要從子一代自交產生的子二代中篩選出aabb的個體。學過高中生物就知道,概率為1/16。

這是只用高中生物知識舉出的例子。現實中的遺傳機制要複雜得多,還存在諸如共顯性,上位作用,數量性狀,包括現在很熱門的表觀遺傳等情況,還有一些其他機制,諸位答主已經說了很多,在此不再贅述。雜交育種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選取合適的親本,然後在子代中選擇我們需要的性狀。被篩選出的個體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給了很多人一種雜種一定有優勢的錯覺,而被淘汰掉的個體則默默無聞。

此外,動物界有雜交種對雙親的生活環境都不能很好適應的例子,植物界有沒有不太清楚。不過既然題目問的是植物,就不展開敘述了。

自然選擇和人工育種有相似之處。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種的生存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作物就會越長越好。只是不夠強的,不夠好的,都遭到了無情的淘汰而已。
舉個例子

野生水稻 生長力強 但可食用部分太少

種植型水稻 存活率低 可食用部分多兩者交叉有四種可能性只有當雜交出來的品種符合人類要求或者自然界生存法則 才有可能活下去所以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任何雜交都存在變好變壞看實驗目的所定
如果親本純和 假設某基因型為AA,它的效果為2。而基因型為aa的,表達效果為0。它們雜交後的Aa型的效果為1.5。這個多出的0.5即為雜種優勢,但不一定都會存在,有些還會出現少於1的情況。而在aa中,可能會有另一種效果,為2,Aa中為1.5。於是雜合子就同時有兩種效果。高中狗,懂得少,錯了求輕噴。

沒有系統研究過。

感覺關於「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genetic basis)目前沒有很統一的解釋,給幾篇文獻,自己隨便感受一下吧。

Genomic architecture of heterosis for yield traits in rice

Complementation contributes to transcriptome complexity in maize ( Zea mays L.) hybrids relative to their inbred parents

Genomic dosage effects on heterosis in triploid maize

Tomato Yield Heterosis Is Triggered by a Dosage Sensitivity of the Florigen Pathway That Fine-Tunes Shoot Architecture


贊同樓上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