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覺微電子也不錯呀,像集成電路這塊,國家也在投錢


一般說微電子的坑,主要還是講材料、器件、製造這樣的坑。有不少朋友也都談到了,在製造方向,資產主要是機器和工藝,工程師的薪資就較設計一側的遜色了些。跟集成電路有關的行業都有一個現象,就是老大活得滋潤,老二活得還成,然後..就沒有老三了,所以TSMC(製造)在臺灣那邊的平均薪資甚至高過了MTK(設計)..

因為IC的鏈條很長,從系統定義再到設計驗證再到製造測試再到驅動固件OS最後才交付到客戶和終端那裡,這和軟體的開發週期、以短期大量資金注入以人力博時間和空間的做法有著很大的不同。不過大家都會有很大壓力,IC設計驗證的壓力迫於功能早日全部實現通過驗證交付後端和生產,而軟體的壓力迫於按時交付給市場獲得反饋再次迭代。但,IC公司沒有幾次流片失敗的機會,這是高昂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決定的,於是再反推到對人才的要求,這就不難解釋10年前的IC行業不溫不火且很門檻高難跨進去的就業市場。

IC熱起來是多方面的原因,類似問題在知乎上越來越來也能從側面反映這個問題。有幾個因素促成了行業的這波行情,【路科驗證】在最近3年的IC應屆薪資統計上也能反映出目前人才市場已經轉向賣方市場。

  • 國家第一波大基金的投入興起了各地IC製造的勢頭,而存儲又是工藝、製造、設計和目前能力相對有可能突破的有條件實現自給自足和高利潤點的方向。
  • 大數據和雲計算在AI話題出現之前最多就是使用FPGA陣列去加速的,但AI的數據和應用場景越發清晰以後,面向雲端和邊緣計算的AI、大數據、雲計算都湧現出來演算法加速【系統】實現的要求,單獨依賴演算法和軟體是不夠的,三駕馬車不能少了底層IC實現
  • 另,雖然桌面處理器銷量漸次衰退,但雲端伺服器的市場增長是很明顯的。能夠數的上來的國內外雲計算服務商都已經做出來了專用的雲端加速處理器,或者已經在做專用的處理器了,具體消息可見阿里雲平頭哥,華為雲海思。
  • 距離上一次4G的大規模建網和消費終端的更新換代也已經有8、9年時間了,5G的終端和部分城市的5G網路試點都在提醒著我們,通信晶元和SoC IP提供商依然在支撐IC就業市場。
  • 過去的幾年,國內的電動汽車品牌有點應接不暇,一旦繞開了發動機製造,轉向了電池和電子設備,面向未來移動臥室的汽車,它內部的電子元件和晶元的成本比重逐年都在上漲,華為前一段時間被傳出要做汽車,把國內的汽車廠商嚇了個半死,後來人家「闢謠」,他們只是做汽車電子晶元..(還有他不做的嗎?)
  • 我以前只有一個小米充電器,還是朋友送的,但後來家裡逐漸添置了小米凈化器、小米攝像頭、小米天然氣報警器、小米網關、小米人體探測器、小米水壺、小米平衡車,對了還安裝了一個米家APP,IoT的市場正在我們身邊發生,應用場景在5G時代來臨以後將會爆發,這跟IC依然有關係(華為也在進入智能家居的市場,好吧,我們都知道你們要做中國的「三星」)。
  • 目前國內大基金第二波也已經入市,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將提高對設計業的投資比例,並圍繞國家戰略和新興行業進行投資規劃,如AI、IoT、5G等。

所以,以上的事實趨勢預見中可以看到一些互相促進聯合的關鍵詞【大基金、大數據、雲計算、5G、人工智慧、IoT、汽車電子】。在行業多年,這些關鍵詞目前交織在一起,給IC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工作比以前好找多了,而且還可以多挑幾家

  • IC人才核心城市上海、北京、深圳依然分量十足,但更多的IC人才需求已經外溢到其他城市,當然,這也與國家基金和當地政府響應國家號召促進IC發展有關,據【我不認真的】統計,各地出臺IC優惠政策的主要城市就包括南京、武漢、西安、成都、重慶、杭州、蘇州、合肥...如果當地的高校密集人才充足,例如分別擁有兩電一東的西安、成都和南京,只要政府能掏的出錢的,想要設立研究院的企業一定會紮根在這些地方,以前可能是少數幾家巨型企業,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已經在盈利的、發展勢頭良好的IC公司或者互聯網公司的硬體事業部。——這在5年前是沒有過的。
  • 新興的行業都還處於上升期,行業除了通信和伺服器以外,還遠沒有穩定下來,在這紛亂的時代,晶元之所以呼聲很高就是因為只要方案沒有標準化、沒有一家獨大,那麼大家都有機會在舞臺上表演,在不同的領域。只要軟硬體系統沒有發展到足夠滿足應用,那麼硬體架構就一定需要演變。20年前我們熱衷討論的桌面處理器就跟現在討論的手機晶元一樣樣兒的,只有性能爆表以後,市場關注才會全部落腳到軟體那裡。而現在很多方面,硬體的架構都依然有市場,無論是新興的想要成為獨角獸的,或是傳統的,我們想要奮起追趕。——這在5年前是沒有過的。
  • 在一些軟體公司開始做硬體以後,有一些「試圖攪局」的想法,例如加速IC設計落地、異構處理器滿足演算法要求、自適應硬體架構、高層次可綜合設計語言等等,IC行業都在主動或者被動地去嘗試一些新的方法學,試圖跟上複雜的SoC系統要求或者多變的軟體演算法部署,ICer需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了,這種由工具帶來的知識結構更新和項目經驗穩步增長的工作閱歷,都體現出來晶元人才的重要性。——這在5年前是沒有過的。

在我最後的描述中,你可能對於知識結構更新+經驗穩步增長對於職業長久穩定的重要性沒有什麼概念,而是依然會想到,CS多能掙錢錢錢錢錢,是吧?不妨先最後聽我講幾則我學生的故事。

  • 小Y同學IC專業,臨畢業了,手裡兩個offer,一個是去南京做硬體IP開發,一個是去深圳做互聯網金融。讓他糾結的是,他想回西安的話,西安目前的IC就業要比軟體就業好很多薪資也更高
  • 小X同學IC專業,也是要畢業了,跟男朋友兩個家都在重慶,雙雙都簽了兩家成都的IC公司,男生工作久一點工資高一點,女生工作輕鬆一些下午按時下班,這樣的搭配在高新的情況下讓人羨慕。
  • 小J同學985學習核動力,畢業半年,在上海工作,想留上海,但是房價和工資不允許,考慮轉崗。小C同學985學習材料,畢業半年,在西安工作,之前在IC製造,想考慮轉崗。小D同學微電子專業,畢業半年,在武漢工作,從事存儲製造,想考慮轉崗。這種轉崗的例子很多,但是重點來了——他們第一考慮的是轉IC驗證,而不是更容易上手的CS軟體測試。

我這裡只是在談論事實,春江水暖鴨先知,現在的資訊讓他們對行業的薪資、就業、工作和職業發展更加清晰。最近3年我在西電畢業的學生,我幾乎沒有聽說過哪一位同學轉到CS的...倒是其它非IC非CS的傳統工科專業在考慮的是轉CS還是轉IC..這裡不做專業引導分析,但希望同學你能夠瞭解到的一點事實是,IC就業和薪資都在改善,而且從我上面給出的趨勢來看,IC的需求和與軟體的聯繫將會更加緊密。可以估計的是,以後衡量你的將是——是否進入一家頂尖公司工作,而不是一家硬體公司或者軟體公司。

除了薪資是應屆生的第一考慮因素以外,職業發展能夠提供你長跑的環境也很重要。在這個快節奏的年代,什麼都是快的。項目要快,經驗增長要快,工資增長要快,淘汰..也要快,這一點在軟體行業一點也不為過吧。35歲以後的危機之所以來得這麼兇猛,就是文章一開始談到的多數軟體公司工作的模式,拼資金拼人力來換時間和空間,尋求市場的快速切入。另一方面,軟體行業作為信息社會的基礎,越來越細分,即便是同一個職業,知識的半衰期也很短,這對於成家以後的中年人是不友好的。所以,即便你在一家「快公司」想要保留自己的位置,保留自己的競爭力,公司有多快,你要跑得比它還快。

但,你有沒有聽過醫生、教師面臨下崗的?他們的經驗是建立在醫治過或者教育過的每一個獨特的「案例」上面,老醫生和老教師獲得五一勞動獎章的機會遠遠勝過年輕人。IC行業在這一點上與他們有共同的地方,就是經驗【只能】穩步增長,即便你再快,一年同時做2個項目流片,超過3個的真的是在用生命在刷經驗了..IC行業需要遵循的規律就是,經驗【只能】穩步增長,而同時,IC行業中的崗位並沒有太多的細分,設計/驗證/後端/DFT就包得差不多了,而這幾個職業的知識結構更新速度也各不相同,豐簡隨意。這就能解釋,華為之前在停止社招的大前提下,仍然號召多招入高經驗的晶元人才。行業中認識的好多IC從業者都年過40,祖國現在這麼需要IC人才,這批工程師怎麼能輕易迫使他們轉行?組織肯定不能同意的啊。

在年輕的時候,你【能拼】的是身體。在年老的時候,你【想拼】的是腦子。可你得給自己留下這個機會,不是嗎?

最後,提醒一下,蘋果、谷歌、亞馬遜都有我行業內認識的ICer在美國或者德國從事IC驗證工作。這就跟你在海思工作還是華為工作一樣樣兒的。瞭解行業融合的小趨勢,把握以後IC就業市場的大趨勢,要看就至少看10年。

獨立思考很重要,知乎?


  • 微電子行業的薪資特點是越往上游,起薪越高,按這些年行情,能在一二三線城市給應屆碩士開出12K+的,也就只有IC設計公司這一塊,且一般都是國內排前列的設計公司。下游的公司,比如工藝廠,封裝廠,高起薪相對比較難,並且後面的加薪幅度也比較小。哎,我知道去年最低有開4500塊/月的,還是在一線。

但此類行業起薪標杆公司有個不太好的習慣,特別挑學歷以及學校,本科基本不要,碩士呢基本還得碩士985,本科至少211,還查你本科成績。本科是二本的話非常難,除非筆試面試極其拔尖,但依然很難,不僅是校招挑,社招還挑。。。 能拿到好起薪甚至special的,基本都是雙985,並且在學校已經有了一定的模擬前端/後端,數字前端/後端的項目經驗,如果沒有的話,筆試很難通過,這些公司筆試題非常偏工程。滿足這些方向及學校條件的學生,只要成績有個中等,就業一般不成問題。

至於其他學材料,器件方向的同學就相對比較艱難了。

(一些做反向的設計公司就不在此討論了,反向設計公司的模擬數字前後端很難跳到純正向設計的公司裏。)

總結下就是:微電子行業起薪想穩拿12K+,你需要:985碩士,方向對口,有一定項目經驗,成績中等偏上。(成電,西電,東南相關設計方向的尤佳,為啥不提清華,北大,復旦,上交?我也想問問這幾年這幾個學校的微電子學生都跑哪去了?? 金融?BAT??)

  • 互聯網行業能給應屆碩開出12K+就要多很多了,拋開BAT之類的大坑,各種小坑還是滿多的,不說12K+,6K+,8K+的也是一大堆,對二本三本的同學也非常的友好。

互聯網公司的坑較多,與其絕對數量多有很大關係。 與建立一個晶元公司相比,建立一個互聯網公司的資金要求還是低很多的,技術上有一兩個大神坐陣,僱點碼農,哪怕是找外包公司,公司就能拉起來了,產品面市速度很快,就算失敗了損失也不算大,反正就是可預見性很強,所以很容易拉到投資。

晶元公司不行,晶元從設計到成品銷售,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單就最輕資產的IC fabless設計公司而言, 模擬前後端,數字前後端之間的技術壁壘是較高的,數字模擬之間互相不懂很正常,包括自己的封裝工程師,測試工程師。。。每個點上都得有技術大佬坐鎮,因為一個點出了問題,對於流片而言都是致命的。 晶元不像軟體程序,弄差不多了,只要不是一點就崩,就可以發布出去搶用戶去,出了BUG,一個補丁修不了,那就打十個補丁。。 晶元出了大BUG,基本只能重新流片。

另外,就算大牛雲集,也不能保證產品流片就一定能成功,就算流片成功了也不一定就能大賣,門檻低好做的產品市場早就被彼此間的惡性競爭給搞爛了,比如前些年的低端電源,LED市場,反向一頓亂抄,最後全部涼涼。。。門檻高的難做的產品則面臨研發成本高,研發週期長的問題,一旦產業鏈哪個環節,包括自己不可控的製造,封裝環節出了問題,產品的推出就會大大延遲,搞不好你競爭對手都賣了兩年了,你才把產品推出,結果風口又變了。。。幾次MPW流片失敗讓公司直接關門的不是少數,這種行業的高門檻,使得一般的資金根本不敢往這上面投,這也是導致晶元行業好坑少的原因。

  • 不過呢,門檻低勢必造成裡邊的人很容易被替代,門檻高,相對來說對於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還是比較的珍惜,尤其是常年在納米級SOC/高端IP 戰場裏戰鬥的公司,這些工藝線一次MPW動輒都是幾百萬,full mask更是上千萬,折騰不起,也燒不起。。

寫得匆忙,也沒打草稿,難免有誤,感謝指正,後面想到了隨時增補修改。謝謝。


兄弟,不讓你做IC,說明人家有良心啊...這一行現在缺人不假,尤其是數字電路,但是說大缺真的是談不上,而且國內晶元的利潤率普遍低,指望他給你高薪,想想就可以了。而且IC 行業投入巨大,除了國家資本和少數互聯網巨頭,基本上沒有人投的起,也沒人敢投,好不容易做不出來一個,結果可能性能還不到人家的60%,性能上去了吧,生態系統不支持。國內的IC,目前是從設計,製造,eda,產業鏈,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落後,這個洞太大了。就好比pc領域的CPU ,別說你設計不出來,就算被你設計出來了也沒卵用,因為操作系統不支持,仍然打不破wintel聯盟的聯合壟斷。國內IC需要發展沒錯,而且需要長期的發展,但是在他真正發展起來之前,大部分人都不會是真正的獲利者,再者,現在入行IC的壁壘越來越高,十年前一個優秀的本科生能做的事情,現在偏偏要招個985的碩士,還要專業對口,所以如果是應屆生的話,你的競爭對手不是名校的碩士,就是解鎖了多年經驗的老司機。總之,IC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也沒那麼差了。

微電子的路徑比較固定:

出國留學》》

去IC大廠做一條產品線的開發》》

N年後回過創業(也可以弄個CTO) 》》

上市(也可能是被收購)

沒出國過》》

去IC大廠的本地化研發(這就不得不提中國人民的老朋友TI了)》》

N年後換到國產IC廠》》

上市(也有可能被收購)

非優勢學科》》

進一家號稱完全自主的IC廠(並學會了專業技能:反向設計)》》

N年後變身為設計大牛去國產廠做CTO》》

上市(也可能被收購)

另外也有人說,IC設計,越老越喫香。

這話對也不對。

對,是因為IC設計需要經驗。

不對,是因為,MD數字前端賣IP的越來越多了,簡直不讓人混飯喫啊。

互聯網造輪子不值錢,

IC一樣一樣的啊,現在還有誰從頭設計usb phy,ddr controller呢。

另外,目前IC得益於CN的大戰略,硬生生從一個夕陽行業弄成了朝陽產業。

所以20年內,微電子還是一個不錯的行業。

(IC designer真得好好感謝川普的操作)


我承認在入行之前有big picture是很重要的。我在知乎搜了幾乎所有關於ic就業的問題,知乎大佬們給你勾勒的big picture那就是在販賣焦慮,那就是一水的勸退轉cs。答主如果沒關注 @Forever snow 老師的話可以把他的live聽一聽對這個行業就有了比較客觀的瞭解。不要去問外行,也不要去問那些衣食無憂站在行業尖端還酸cs的人。能站在這個行業尖端財務自由談不上,小康是完全可以實現,算是打工裡面錢掙得多的,當然比不上cs。你天天一心想著創業跳槽幹一番大事那種心態是沒法做ic的,想實現財務自由確實可以果斷棄坑了,這行搞數字的話行業翹楚可能最快七八年纔可以稅前達到知乎平均薪資,就跟你去做個填充手術才能達到知乎平均長度一樣,這種收入水平是不是真的需要被人diss到碌碌無為的程度題主自己判斷吧。這個社會尤其知乎簡直浮躁的可怕,你要是那種想老老實實學東西積澱點技術的工科學生看了那些大佬的回答真的得懷疑人生。

另外想說點題外話,我導師最近讓我改一個封裝方向的發明專利,每次去找他被他罵的狗血淋頭,說我白讀了研,基本物理概念沒有,畫個vdmos管子示意圖都要出錯,我也就樂和聽著,人真的不可能面面俱到,ic這個行業這麼龐大,在哪發光發熱都可以,不存在就業窄的問題,人年輕就這麼幾年,非要讀了研出來為了更好的前景自廢武功去轉行太難了,人生已經這麼艱難了幹嘛非要和自己過意不去。我接觸過的某大廠fae部門老大肌肉跟他媽強森一樣,一樣活的好好的,走好自己的路吧。田忌賽馬,ic的上等馬看cs的上等馬恐怕是望塵莫及,這完全是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差距,但也不能老拿cs的下等馬隨便去比ic的上等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