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怎麼辦??我今天又忍不住朝孩子發火了,看到孩子無助的哭泣,我心裡自責又心痛?但是孩子拖拉;孩子太黏人;孩子不愛學習;孩子打碎東西……總之,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會瞬間點爆我的心頭之火,不發泄出來真的是憋得得內傷。」

發脾氣真的有效嗎,孩子會就此改正?會變成你心中的樣子嗎?完全不會!在這裡我想說,發脾氣是無效並且損傷親子關係的。那麼,家長怎樣才能不在孩子滿前發脾氣呢,如果不發脾氣,又如何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教導孩子好好學習、生活呢?別著急,咱們一點一點地分析。

一、發脾氣的兩個惡性循環

一是形成惡劣的親子溝通模式。我們經常看見,孩子越頑劣,家長脾氣越大;家長越是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發脾氣升級的同時,孩子的壞行為也在升級。

家庭管教經常陷入奇怪的慣性,比如,朝孩子怒吼一通之後,發現孩子的壞行為並沒有改變,於是家長就會想,既然怒吼不行,下次就打一頓,打十下不行,那就打二十下。家長常常以為是自己的「力度」不夠,其實是方向反了。

我建議所有奉行「孩子就是要打一頓才記得住」的家長,請你們有好奇心和實驗精神一些,來試試「給孩子犯錯自我修改的機會」的方法,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信任,多給孩子一些時間。

我知道,看著孩子犯了錯誤而不馬上糾正、教訓,其實是非常考驗家長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但是,也請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甚至,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自我糾錯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有了這種心態的調整,自然也就減少了發脾氣的源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好脾氣的父母,他們的小孩常常乖得不需要動一個手指頭,說一句重話。

第二個惡性循環是遠期的。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很可能會帶到孩子成人之後的家庭中去,惡劣相處模式變成了「代代相傳」。所以,我們會看見,有些家族總是對孩子溫言暖語,孩子也悄聲細語知書達禮;有些家族則總是怒火萬丈,每個人都氣鼓鼓地充滿負能量。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對象。孩子都不喜歡被訓斥、打罵,但卻沒有選擇的權利。所以他儘管感覺很受傷,但往往自己成年後也會深深相信「孩子不打不成器」,很可能會把這種惡劣的親子溝通模式,從原生家庭,帶到自己的新家庭,形成「家族傳統」。

發脾氣打罵不但無效,而且會傷害親子關係。很多讀者朋友告訴我,他們現在已經成年、為人父母了,老不願跟自己的父母相處,一打電話就吵架,其實根源是在童年時代的創傷。而且,我相信很多父母在打罵完孩子之後非常內疚和難受——其實打罵和之後內疚耗的精氣神,比其他耐心的方法更劇烈。

我建議父母永遠不把發脾氣打罵作為管教孩子的選擇。因為只有這樣,你的心才會打開,你的注意力自然就會轉向尋找真正解決的方法。

二、父母發脾氣,孩子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0-3歲:孩子不合羣、孤僻、內向、自卑,在別人面前會感到不自在。

3-5歲:開始模仿和學習父母發脾氣,認為大吼大叫到一定程度,別人就會注意到自己、讓著自己,逐漸成為別人討厭的那一類孩子。有的孩子會過於自我,喜歡做奇怪的行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7歲以上:開始在學校與別人發生肢體衝突或語言暴力,喜歡取笑別人或故意挑釁別人。在家積累過多的負面情緒,變得暴躁易怒,像「炸彈」一樣,很容易就被「點著」,出現摔桌子或打架等。另一種情況是,孩子會變得沒有自信,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自我否定,喜歡和班上的「特殊羣體」待在一起,沒有安全感。

三、控制情緒,夫妻互為心理醫生

如果是家長在家庭之外有情緒了,怎麼能不帶給孩子呢?

最好的方法是夫妻互為「心理醫生」。我的一位閨密跟我說,她的脾氣非常好,原因是因為家裡有一位「心理醫生」,那就是她的先生。

每次她在工作上遇到什麼不快,甚至跟朋友相處出現了嫌隙,她總是選擇跟丈夫傾訴。有了「心理醫生」的處理之後,她的情緒往往能歸於平靜,不再把負能量帶到孩子面前去。

其實,要給愛人當心理醫生特別簡單,那就是耐心地傾聽,在聽的過程中肯定對方的情緒(請注意,不是肯定行為)。比如當愛人講他們老闆如何「壞」的時候,你不必跟著下評判,說老闆實在太壞了,更不能煽風點火,說「那咱們辭職吧」,也不要忙著去獻計獻策,只需要肯定對方的情緒:「你一定氣壞了!你太生氣了!」只需要重複對方的感受即可以讓他的情緒得到宣洩。

你會看見你的愛人在吐槽的過程中慢慢平靜下來,甚至自己已經理清思路,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叫做共情。

是的,親愛的朋友,在愛人氣得發瘋的時候,只需要給他一個結實的擁抱,並且耐心傾聽和肯定他的情緒,就可以給他帶來前所未有的「被理解」之感,你的愛人會永遠珍惜你這位「知己」。

同樣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的第一件事情決不是講道理,而是傾聽和肯定情緒,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之後,才裝得進你的教誨!

四、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經常發脾氣的朋友,如果你耐心地發會兒呆,回憶一下你每次發脾氣的過程,你會發現,每次發脾氣的「程序」幾乎是一樣的。

當你內心風平浪靜的時候,就像播放光碟一樣,在腦海裡面播放你發脾氣的整個過程。現在,我們就像我們自己生活的劇組,你就是自己生活的導演,你可以隨時按暫停,你可以任意修改劇情,讓演員重新按照你的要求重新演繹,剪輯師按照你的心意重新剪輯,重新調節你的情緒,用其他方式代替憤怒……直到你滿意為止。

然後,我們再在頭腦裡面播放這個完美的電影,用心體會你每個環節處理方式——你的話語、你的語氣,你的肢體語言……把這些新的行為程序寫入你的大腦吧。

這個播放光碟的方法其實是一種催眠治療方法,看上去很像我們做完一個重大項目之後開的總結會。這種催眠治療方法非常安全,效果也很顯著。這種方法也非常適合去改變那些每天都是氣鼓鼓的孩子,他們動不動就發脾氣,發完脾氣之後受到同伴的孤立,自己也非常後悔。

控制情緒的第一個技巧:腹式呼吸

控制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叫橫膈膜呼吸,腹是讓橫膈膜上下移動。由於吸氣時橫膈膜會下降,把臟器擠到下方,因此肚子會膨脹,而非胸部膨脹。為此,吐氣時橫膈膜將會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進行深度呼吸,吐出較多易停滯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腹式呼吸是瑜伽、心理催眠等經常運用的一種呼吸方法。我把腹式呼吸看作一種萬能的情緒調節開關,20次深呼吸足以把一個滿腔怒火的人調到冷靜的節奏。

人一平靜下來,很多不經大腦就出口的話,現在都有時間經過大腦,經過心靈,然後溫柔敦厚地流淌出來了。腹式呼吸同時也是一種養生的方法,每天腹式呼吸15分鐘,對健康也極其有益處。

注意的要點如下:

1,呼吸要深長而緩慢。

2,用鼻吸氣用口呼氣。

3,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鐘左右。即深吸氣(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後慢呼氣(回縮肚子)3~5秒,屏息1秒。

控制情緒的第二個技巧:積極暫停

積極暫停是個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那就是當怒火一觸即發的時候,從現場離開,到一個自己覺得舒適放鬆的地方呆一會兒,然後再繼續解決問題。

我在一個心理工作坊裏看到一個有意思的例子。一個同學扮演一位連續三天半夜兩三點纔回家的丈夫,另外三位同學扮演他的妻子。

第一位妻子的處理方式是堅決不開門,進行冷戰。老師問扮演丈夫的同學,你下次還會晚歸嗎?「丈夫」回答:還會;

第二位妻子打開門之後對丈夫大吼大叫竭嘶底裏。老師又問丈夫,答案還是:還會晚歸。

第三位妻子跟丈夫說:你連續幾天這麼晚回來,我很生氣,我去書房安靜一會兒再跟你談。扮演丈夫的同學說,她這樣子,使我意識到我自己的行為對她影響非常大,在她去書房的時候,我也打算好好想想以後應該怎麼辦。

第三位妻子使用的方法,正是積極暫停方法,她去的書房,就是積極暫停角。

積極暫停適合所有的人使用。要注意,積極暫停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個情緒轉換的方法。積極暫停角,可以是書房、可以是臥室,也可以是陽臺……家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

但那個地方最好是一個專用的角落,要佈置成自己特別喜歡的樣子。最好是雅緻溫馨,賞心悅目,比如放置一些鬱鬱蔥蔥的植物、美麗的花朵,還可以用一些讓你身心愉悅的精油。

控制情緒的第三個技巧:發泄與轉移

據說有些壓力山大的公司,會給員工準備一個出氣室,裡面擺上沙包假人,供員工痛打一頓。一個火山爆發的員工出來時候已經雷雨轉晴,變得笑眯眯了。

繪本《生氣湯》裡面的媽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方法。男孩霍斯一天遇到了好幾件讓他氣憤不已的事情,媽媽煮上了一鍋湯,他們朝著湯尖叫、吐舌頭,用湯勺乒乒乓乓敲打鍋子,然後還噴了一口「火龍氣」,然後,霍斯笑了,媽媽也笑了。

霍斯媽媽用的,就是「出氣筒「方法。那鍋熱氣騰騰的湯,把霍斯的所有負能量都轉移了。媽媽們除了煮一鍋生氣湯,還可以把收拾一遍家裡的垃圾,把生氣全部都扔進垃圾袋,然後捆得嚴嚴實實的,扔進小區垃圾桶。想像你有那麼大袋生氣給扔掉了,心情會立刻舒暢起來。

控制情緒的第四個技巧:換位思考

學會換位思考,多理解孩子,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可以做到嗎?」

控制情緒的第五個技巧:積極暗示

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在孩子調皮的時候,多想想孩子的優點和長處。

控制情緒的第六個技巧:排解壓力

平時多反思,解決自己內心的壓力,不要將其它事情夾雜在孩子的事情中。

最後,祝願每位父母都有好脾氣,每個家庭都有好氛圍,每個孩子都有好心情。


一般娃3- 6歲可以吼下,因為還不太聽得懂道理,6歲後要講道理了。3歲以下不吼一般也可以用轉移的方法引導。


這太正常了,不讓孩子逼瘋的家長都養了個假孩子吧,不過我們


學習,買育兒方面的書籍,這個在生孩子之前就應該讀了。趕緊補課。學會控制情緒是一門學問。


很正常,說實話,同為父母真的是有時候控制不住脾氣,但是一定要盡量忍住,否則在孩子眼裡大人真的就是喜怒無常,沒有愛心,會對你充滿恐懼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例子還是少的,現在那些殺自己父母的,大多是教育失敗的結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