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手機,三星是全球唯一一家最接近獨立生產手機的廠商(可以不依靠進口任何零部件和有自己的系統)。

那汽車廠商裡面有沒有一個汽車廠商能夠不依靠購買零部件(原材料不算)而獨立生產汽車的公司?


能夠獨立生產汽車是可能的。部分主機廠原型車可以通過自身的試製中心,用3D列印,手工加工等方式造出來,單車成本在1000萬以上。

如果是量產車水平,沒有一個汽車公司能獨立造出來,汽車行業是機械行業中規模種類極端複雜的產業,屬於支柱產業。一般舉國之力能夠造出量產車的國家都沒有幾個,目前只有中,美,日,德,法,韓等。


四五十年前的一汽二汽都可以,所有零件都是集團內自產的。


不存在,即便是閉門造車也不行。

現在的汽車不是100多年前的蒸汽機,那得減配到什麼程度?

而手機,家電和汽車完全不是一個體量,沒可比性。


豐田唄。

日本的汽車產業鏈是最全的,福島地震就造成整個全球汽車產業停擺,主要是由於一些關鍵汽車電子晶元斷供。

最早的時候,汽車結構簡單,主要是機械部件,當時的前幾大汽車公司都能獨立生產汽車,比如福特汽車,他們都有自己的鋼鐵廠。

像國內的byd和長城也是供應鏈最全的車企,號稱除了玻璃和輪胎,其餘都能自給,而且國內的民企也都有這個傳統,喜歡大包大攬。


第一 三星手機僅僅是自產率最高的手機廠,離完全自己造個手機還差十萬八千里。。三星吹只是知道三星能造晶元屏幕內存電池和攝像頭等,,但這幾樣離完整手機還差十萬八千里。。。大量邏輯射頻晶元基礎電子器件等等仍然需要大量外購,作為手機最核心的通訊基帶,三星非常薄弱,目前跟沒有也差不多。。如果按照那些媚外人士挑剔國貨的人的說法,就算三星佔優的屏幕存儲晶元也不行,三星屏幕存儲等高度依賴外國設備和原料,比如光刻機 蝕刻機等等 最近一次日韓糾紛,日本僅僅是想斷供氟化氫等三樣基礎化學原料,三星很多核心產品都幾乎要停產。

第二,沒有什麼整車品牌廠能完全自己造,只有麥格納等幾個代工廠非品牌廠接近有能力完全自己造車,也僅僅是接近,沒有誰能在上萬零件中,都拿到競爭優勢,另外廠家也沒必要為了真皮座椅去種草養牛,沒必要為了輪胎去東南亞種橡膠樹


不存在。哪個主機廠敢這麼做,假設具備所有零部件的研發實力,再假設將零部件限定在車身骨架,發動機,變速箱,座椅,儀錶盤,輪胎,和照明系統幾個大件,那麼成本又是多少呢?單說這些子公司之間的管理成本就是天文數字。


曾經有。

20世紀初,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提出了一項縱向一體化設想,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完全生產汽車的所有零件,很明顯抄襲了題主的想法。由於當時的汽車結構簡單,這個設想是可行的。福特公司在密歇根州建造了一個「超級工廠」胭脂河工廠,希望能夠一頭運進鐵礦、橡膠、塑料,另一頭產出汽車。到了1926年,這個工廠已經擁有自己的鐵軌、發電廠並可以自己生產玻璃、鋼材等福特T型車的幾乎所有的零件。「儘管如此,T型汽車的最終組裝仍留在底特律的高地公園工廠。第一輛完全在胭脂河工廠生產的汽車的榮譽屬於福特拖拉機。」

如今汽車早已不是傳統的機械結構,再全部自己生產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要嚴謹回答這個問題,先得清晰界定對廠商和零部件的定義。不過答案是一致的,手機,汽車,都不能。

廠商方面。三星不能獨立生產手機,可以指三星手機廠不能獨立生產手機,因為它不能做電池。也可以指三星集團不能獨立生產手機,剛剛提到的很多三星手機廠不能做的東西,三星集團都能做,但它仍然做不了油漆,螺絲,導線等。

零部件的定義也類似。比如原材料指鐵礦石,鋼卷等算原材料加工來的材料,然後彈簧螺絲算典型的汽車零部件了吧,車企自己基本都不做。向上一級,鋼板輪轂排氣管有的車企能自己做了。再向上一級,發動機缸體車門外板等大部分車企都是自己做。至於車燈,屏幕,變速箱,懸架等等其他零部件是不是車企做的,可想而知其中的關係自然更加複雜。

車企作為一家企業,造的產品能賣出去多盈利纔是大事。除了零部件外,還有局部技術,廣告,食堂,網路維護,施工等等各式各樣的供應商,車企為了盈利大事,整合這些供應商資源的能力,遠遠比自己瞎琢磨不懂的技術的能力重要的多。盲目追求自產自用帶來的浪費也是驚人的,研發成本銷量均攤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些供應商也一樣,它們也有它們的供應商為其服務。這才符合工業和商業文明的正常運轉規律。


擋風玻璃算原材料還是零部件? 那玩藝是從爐子裏出來直接壓制的吧,我沒聽說汽車廠有玻璃爐子的


國內一汽二汽都可以,這些廠都有整車和配件生產能力,連油漆和鋼廠發電廠都有配套,以前還有專業學校培養人。至於性能和質量又是一回事了。


沒有


沒有,汽車涉及的工業門類太多,一個公司或者集團公司都很難全面涉及。

舉幾個例子,化工和機械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工業體系,幾乎不能統一管理。但是製造過程中添加的潤滑油,密封膠,油漆等,需要一個完整的石油化工體系。

車載電子系統,軟體邏輯,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電子工業,軟體工業的支持,又是一個集團才能做到。

玻璃,紡織品,燈等都不算什麼


感覺大部分主流的都能,只是都不這樣做。


絕不可能!


單個公司目前應該是沒有的,汽車的零部件3000~10000種以上,還有各類的電控系統,非常的複雜。主機廠的競爭壓力也非常大,基本上需要比較大的精力來做消費端的市場和產品力的提升上。一些專業的零部件供應商來完成零部件。

但是汽車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目前處於頭部的汽車集團都能實現獨立生產汽車,只是會有部分零部件或軟體功能質量不足或價格高導致產品競爭力減弱,產能受到影響等問題。

為了避免少數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多數企業都會考慮到供應鏈安全的問題做備份或與供應商交叉持股穩定供應鏈。形成有一定關係的企


從汽車的各個方面給您捋一下吧,不知道題主的原材料定義到何種地步,懂的也不是很多,您湊合著看。

把汽車所有的東西都細分一下,從大到小。

外殼

外殼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車架以及保險槓,車架金屬材質主要鈑金和焊接,材料和工藝基本上沒啥難度大多都能獨立生產。保險槓為工程塑料,需要使用模具,成本較高,但技術方面不是很困難,大多也能獨立完成。(內部座椅等也算在此類)

車窗玻璃

玻璃這東西需要很多到工序,和大型的機械設備,一整套的設備下來成本極其高,技術含量不算特別高,但基本上沒有一家自己生產玻璃。

輪胎(有空再更新)

先總結一下,能批量生產的東西往往技術含量稍高單件生產的成本很高,但大批量生產邊際成本可以控制的很低,往往都不能獨立生產。比如:

螺栓(螺母墊片等標準件),車玻璃,輪胎,各種泵體(助力泵,油泵,水循環泵),這種軸承(滾動軸承滑動軸承),工程液體(液壓油,剎車油,機油),各種電子元件以及導線屏幕等,各種儀錶。

有些是單件小規模批量生產,但技術含量較高的,比如發動機的曲軸,缸套,外殼,凸輪,變速箱的齒輪等,有些能力大的企業能獨立生產,能力弱一些的可能整個發動機完全外購。

打個比方,一個廚師能不能完全獨立的做一道菜,菜和鹽終歸是買來的,首先材料的品質決定菜的味道,其次是廚師的水平。材料很容易買到,所以往往是廚師的水平決定著菜的好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