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別拿民心來解釋清廷的滅亡

清廷滅亡的教訓,是常見的話題。話題內容,最後往往不免被拔高到民心向背的層面上來。

但民心的向背,與清廷的滅亡其實沒什麼必然關係。真正亡掉清廷的,是組織化的士紳,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拋棄清廷,遠不能代表民意。

「士紳」是清廷的統治基礎,在改革中轉型為「議員」改革設立咨議局,「議員」九成來自清廷的舊統治基礎「士紳」

這些「議員」並非民選,他們的意見,與民意沒什麼關係

「議員」大多缺乏憲政信仰,關心改革只是關心利益大多數咨議局「議員」對憲政未必有什麼真摯的信仰「議員」們熱衷推動憲政,更多是為了保障和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利益因改革受損,「議員」們辛亥年集體倒戈

清廷若能和「士紳」保持利益共同體關係,本不致於在辛亥年滅亡

可惜的是,清廷在改革中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沒能維持與士紳的利益共同體民心與天下之間,沒什麼必然聯繫,失民心者未必失天下,得天下者也未必得民心。唯有與自己特定的「統治基礎」發生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則往往離失天下不會很遠,清廷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別拿民心來解釋清廷的滅亡


1.政治腐敗導致官員的貪污及對百姓的剝削2.對外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威望下降3. 各種不平等條約加劇民族矛盾其實我覺得清政府從來沒有得過人心,從鴉片戰爭開始,老百姓給侵略者帶路,送糧食,看到同胞被殺卻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因為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其實古代勞動者要求很低,能吃飽飯就夠了,再者老百姓之所以聽話,好像很擁戴統治者似的,其實只是奴化教育和對法律的畏懼的結果罷了。


沒人葯,自己來首先,我認為清王朝失去人心是從乾隆晚期開始,持續四十多年直到一八四零年英國人來敲門。乾隆朝後期政治上中央極度集權。經濟上土地兼并嚴重。官僚腐敗成風。軍事上軍力衰敗軍備廢馳。乾隆朝的社會在達到繁榮的巔峰後,開始了衰敗。我很喜歡央視百家講壇講的「成敗論乾隆」。比如,乾隆的大功績包括編纂了四庫全書,但是編纂的時候也燒掉了同等數量的書籍以維護王朝統治。清王朝喪失人心也自此開始。其次,這一過程的加強,要從一八四零年之後開始說,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利,逐漸讓中國人認識到清王朝並不能保護民眾。在迫切需要強國,建立現代工業的情況下,清王朝露出了無能的內在。並不能起到力挽狂瀾,維護國家穩定的作用。這就使得當時的中國人並不能過多依靠清王朝。而如果只是這樣,沒關係,漢族是一個幾經滅國並重建的族群。外部列強的侵入,商品入侵,資本入侵。買辦階級壓迫。使得當時的中國人生活貧苦,社會矛盾尖銳。這時候你不能指望一個手拿著刀架在你脖子上的人來保護你。所以清王朝開始被反叛。社會開始動蕩,太平天國揭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接下來發生的也就理所當然了,清王朝被拋棄了,中國人開始自己思考怎樣才能強國,開始不斷的探索。所以,清王朝失去人心是這三個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太平天國給清朝狠狠放了一次血,到甲午之前清朝還號稱同光中興,甲午一戰被徹底打回原形,讓孫中山等人也放棄了幻想走上了革命道路,到後來辛丑就更是窮途末路,以至於一個保路運動就敲響了它的喪鐘
所謂人心其實是封建地主士大夫的人心,主要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反思洋務運動有人開始把鍋扔到皇族和洋務的漢族大臣心不齊,害怕漢族大臣奪權導致處處受制約,後來戊戌變法之後這一氛圍更盛,再到東南互保的時候就是已經決心不陪你們玩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