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人們往往對同一段歷史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或有著不同的歷史觀。

想請問一下時間和地點是怎樣影響一個人對歷史的看法的?


蟹妖 ,不匿。

換句話說,題主的問題是時間和地點影響人們對歷史看法的方式。

我認為,一個人對歷史的觀點是直接受到個人和社會兩種因素的影響,而時間和地點的變化是通過改變個人和社會的因素,來對看待歷史的觀點施加作用。換句話說,時間和地點是影響歷史觀念的間接因素,個人和社會是直接因素。

一、個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這裡,個人因素主要是指的個人的思維能力、思考方式等個人能力;社會因素主要指的是社會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主流思想等等。顯而易見,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是互相影響的,比如一個人所在的社會的主流思想會影響其看待歷史的方式,不表自知……

E.H. 卡爾(Carr)在《歷史是什麼?》(What is history?)第二章裡面這樣類比歷史學家和其所在的社會:

我們有時候把歷史進程喻為「在遊行的隊伍」……歷史學家僅僅是在隊伍的其他部分蹣跚行走的另一位不起眼的人物而已。當隊伍蜿蜒前進時,時而向右轉,時而向左轉,有時又快速後退,隊伍各個部分的相對位置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或許這樣說是非常合理的,比如我們現在比一個世紀之前我們的曾祖父更理解中世紀,比但丁時代更加理解凱撒時代。伴隨這隻隊伍以及這支隊伍中的歷史學家前進時,不斷出現新景物、新視野。歷史學家是歷史的組成部分。歷史學家隊伍中的位置就決定了他看待過去所採取的視角。

抱歉,沒能用英文原版,只能用商務印書館的簡中版,手頭只有這一版。

那些例子來講,社會環境的變化很明顯地影響著人們的樂觀程度,很自然地影響了看待歷史的觀念:

邁納克的《大同世界與民族國家》出版於1907年,信心十足地看到了德國民族主義理想在俾斯麥統治時期的實現……把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的最高形式等同於民族主義……邁納克的《國家至上之觀念》出版於1925年,所表達的是魏瑪共和國那種三心二意以及困惑的境地……最後,邁納克的《歷史主義的起源》發表於1936年,這時的邁納克由於納粹的暴政而丟失了學術榮譽,發出絕望的呼聲,摒棄了那種似乎承認凡是存在的就是正確的歷史主義,也不安地搖擺於歷史相對論與超理性絕對論之間……最終……(他)有看見了他的祖國遭受了比1918年更大的軍事失敗而屈服時,在1946年出版的《德國的浩劫》中又絕望地陷入了先前的信仰:歷史是收冷酷的、無情的偶然性來擺布的。

說到個人因素,當然就有很多可以談的了,一個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對其的歷史觀念的影響似乎是絕對存在的,只是程度和傾向性上的問題。比如,對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不同人的觀念里有著明顯的區別:

胡適認為:

一九一九年以後,國、共兩黨的領袖們,乃至梁啟超所領導的原自進步黨所分裂出來的研究系,都認識到吸收青年學生為新政治力量的可能性寄予希望。……當時所有的政黨都想爭取青年知識分子的支持,其結果便弄得(知識界里)人人對政治發生了興趣。因此使我一直做超政治構想的文化運動和文學改良運動(的影響)也就被大大地削減了。

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 遠流 2010.11版 250頁

顯然,胡適先生的說法就和現在通行的對於五四影響的認識不同了,胡適的實用主義和自由主義將其主張指向改良而非激烈的政治革命。可見,一個人的個人因素對其歷史觀念施加了重要影響。

二、時間和地點變化的間接作用方式

言歸正傳,正式說回時間和地點對一個人歷史觀的影響。基於前面的文字,這一部分討論時間和地點是如何通過直接因素——社會和個人因素——來影響一個人的歷史觀念的。

時間和地點,具體講,一種是時間和地點的不同發生影響;另一種是時間和地點的變化發生影響。前者涉及多個人,後者聚焦於一個人。

時間和地點的不同,意味著社會環境的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現今,湖南人普遍喜歡吃辣的,而浙江人對辣的接受程度則遜色得多;在答主現在所坐的地方,在2003年11月17日還是一片良田,今天,2015年11月17日,竟成了一座大學。這些社會環境的不同,對人的影響非常明顯。比如答主現在對辣椒有著強烈的需求,同寢的浙江人則沒有很強烈的需求;這塊土地上的農民,也變成了一幫子老師、學生等。

時間和地點的變化,意味著一個人身處的社會環境會跟著變化,意味著一個人的情緒(個人因素)也會跟著變化。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天,答主就在現在坐的地方焦急而瘋狂地寫小田的essay,現在,在同樣的位置,正輕鬆而悠閑地看著別人寫小田的essay;從2015年8月30號從湖南第一次來寧波之後,答主發現,身邊塑料普通話使用人數直線下降,操東北口音的夥伴直線上升。這些要素的變化,也會對人有影響。比如,答主就得在大部分時間內棄用塑料普通話而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和英語。

胡適寫道:

我這回回家尋出了一部葉德輝的《翼教叢編》,讀了一遍,才知道這二十年來的中國實在已經有了許多大進步。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們。如葉德輝、王益吾之流,出了死力去駁康有為,所以這書叫做《翼教叢編》。我們今日也痛罵康有為。但二十年前的中國,罵康有為太新;二十年後的中國,卻罵康有為太舊。如今康有為沒有皇帝可保了,很可以做一部《翼教續編》來罵陳獨秀了。……

胡適 《歸國雜感》(1918年1月)文末

三、結論

依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時間和地點確實影響一個人的社會環境和個人因素的變化,而在上面,說明了社會環境和個人因素直接作用於一個人的歷史觀念。所以,時間和地點通過影響社會環境和個人因素從而來影響一個人對歷史的觀念。以上。大家一個圈子裡的人,輕噴謝謝~

2008年3月14日-奧運會期間

注意,我當時在拉薩,是常駐

那之前,中國網民大比例都是柿油黨,我當然也是

3月份頭幾天,我還當了「頤和園」來看,覺得我朝,我怎麼就沒有經歷這麼hi過天的大時代,青春不完整

3月14日到奧運期間(穿插512地震),中國網民開始大規模轉性為自干五

我覺得自己居然真的經歷了hi過天的大時代,還好hi得有限,要不然麻煩大了,然後轉性為「開明專制」支持者

2009年7月9日後的幾個月,我又到了拉薩,每個路口的武警站崗讓人覺得很安全,本想走新藏線到新疆,然後在一個聖湖看到了腦補的凶象,決定不去了,覺得還好自己沒有經歷過hi無限的大時代

然後,我一邊看著王力雄的書,一邊照樣轉性為自干五然而,我對地震無感,因為拉薩毫無震感,據說內地朋友們對地震都感受到了心靈的巨大衝擊,我覺得我的衝擊跟他們的不一樣,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嘛

315寢的張題主,essay要自己寫。汝甚吊,紫萱妹妹知否?

田:你們這個plagiarism啊

315寢的楊學渣在此致以誠摯的問候。
先匿 畢竟我不是IS專業 怕說錯了讓大家笑話我第一個想到的例子是culture revolution

舉個栗子:我外公外婆是在上山下鄉時候認識的,嗯,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對於culture revolution的看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和年輕人的差別是很大的……由此可以得出,曾親身經歷特定歷史事件的人與沒有經歷這個事件的人,對於該歷史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具體的academic source可以去NU search看看,我覺得應該有……

希望小小拙見能夠激起大家的靈感 加油!
被這個話題吸引過來了。坑一定要佔。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群寧諾的學生在這搞什麼,,,好吧,我不是寧諾的。北歌邀請的我。。
作業要自己思考,不然小田知道了會不高興的。
也許你是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的學生吧。我也苦惱於這個問題。現在還一個字沒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