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思想為何會落寞


這是因為教育普及化的速度太快,在當代,受過教育≠屬於精英階層。

在明代時,《韓非子》是非常受歡迎的,明朝的凌瀛初在《〈韓非子〉凡例》中的按語中說:「今鉛槧之士,艷其文詞,珍為帳中物也,靡不家習而戶尊之。

而當時受過教育的精英數量是非常少的,官員數量大約佔總人口的0.06%,整體精英階層應該稍多些。在這個階層中,《韓非子》這本書是非常受歡迎的。明朝多次重刻《韓非子》。

不過明朝人這麼推崇韓非子主要因為喜歡韓非子的文風。

而再往前,漢桓帝時期的儒學名士、參與過四書五經編纂工作的崔寔寫過一篇《政論》,這篇政論被全文收錄在《後漢書.崔駰列傳》里,編纂《後漢書》的史學家對這篇政論的評價是「寔之《政論》,言當世理亂,雖晁錯之徒不能過也。」而崔寔家族得到的評價也非常高,「崔為文宗,世禪雕龍。」「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淪典籍,遂為儒家文林。」之所以提崔寔家族得到的評價,因為崔寔家族在當時以及後面的整個中古時期都是最頂級的經學世家,而且這篇文章在當時獲得士大夫階層的高評,崔寔本人被評價為「才美能高」、「威武謀略之士」,但是這篇《政論》卻是徹底的法家風,裡面的內容觀點來自包括《五蠹》篇在內的《韓非子》。與《鹽鐵論》里的腐儒完全不是一個形象。崔寔把腐儒稱之為「俗士」。

而唐代時,文章首推韓愈柳宗元,韓柳的文章都頗有韓非子風,韓愈的文章更是被評論為得韓非子真傳。講到這裡不得不提下,韓非在唐代之前都是被稱之為韓子的,宋代人尊韓愈為韓子,從此韓非才被稱為韓非子,明代及後面稱韓非為韓非子和韓子的都有,明代最有影響力的韓非子集注,門無子的《韓子迂評》用的還是韓子的稱呼。

清代時流傳比較廣的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中,王先謙為這本書做序言,裡面駁斥了漢代董仲舒說的秦朝因行韓非之法而滅亡的觀點,為韓非子辯護:「非論說固有偏激,然其雲明法嚴刑,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此則重典之用而張弛之宜,與孟子所稱及閑暇明政刑,用意豈異也。既不能行之於韓,而秦法暗與之同,遂以鉏群雄,有天下。而董子乃曰,秦行韓非之說。考非奉使時,秦政立勢成,非往即見殺,何謂行其說哉!」

我看到有論文駁斥王先謙的這個觀點,說王先謙片面理解了秦行韓非之說,但是我覺得王先謙的主要觀點主要是為韓非子辯護的,將韓非子與秦朝二世而亡做切割處理。韓非子和秦始皇在秦朝滅亡後,算是一對難兄難弟。雖然生前為存韓問題最終鬧翻了,但是最後兩人的歷史評價卻綁定在一起。但是為秦朝做辯護,駁斥漢朝400年為了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而抹黑秦朝的事情,並不是一個學者所能做到的,因為這是政治問題。王先謙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韓非子辯護。

而陳勝吳廣起義時,陳勝吳廣手下的大將、後面自立為趙王的武臣依舊認為韓非子是聖人,「若韓非者,亦當世聖人也」(《孔從子.答問》),可見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並沒有漢朝為了自己的政權合法性抹黑的暴秦那麼簡單,最初的起義軍里這麼重要的人物都還認可韓非子。


因為韓非子這本書太厚了。諸子裡面大家也就看看老子鬼谷子孫子,大概5000字。

然後韓非子開頭就是什麼初見秦、存韓這種古代國家形勢,讓人感覺看不下去。

再者現在還是儒家當道。

再者韓非子歷來是被批判的對象。參考明末王夫之,大力鞭笞申韓、佛老。


首先要糾正一個誤區,韓非子只是被後世史書寫成集法家之大成而已。

實際上韓非的思想反而成了後世打擊法家思想的突破口。

韓非是法家思想的理論派,理論跟實踐是有天差地別的,法家思想跟其它諸子一樣,理論都有自身的不足,但法家與諸子的區別就是它要實踐,在實踐中糾錯。

法家真正成功的是法家法治派思想,勢派改革的齊國和術派改革的韓國都以失敗告終。

要講清楚法家思想,以及三派區別、韓非的集法家大成,可以看我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chuyangshenmu


於己有用,但是別人讀了會對自己有損害的東西大家都藏著掖著。

於己似雞肋的,但別人讀了能讓自己反向受益的就大力推廣。

前者是韓非子,後者是論語。

人性從來沒變,趨利避害的本性從幾十萬年前就刻在我們祖先DNA里了。


理論層面:

喜讀韓非子著作,也許分高層和普通人。

高層視之為帝王之術,外聖內王,沒有禁書就不錯了。

普通人中,喜歡精研韓非子著作的人,更加不愛聲張。

實踐層面:

商業,為政,自覺不自覺應用的,太多了!稱為顯學都不過分。

粗鄙之談,僅供一哂。


不是不重視,是不宣傳

沒有宣傳怎麼會引起老百姓的重視

而且,韓非子可不是單純宣揚法家思想


誰說活人不重視?韓非子的思想已經侵入國人的骨髓里了,還不重視?


自董仲舒後一直以儒家為主體,所謂忠孝仁義,這些東西在韓非哪裡是排斥的,那麼韓非就被定義反社會的思想,主張忠孝仁義的多,寡不勝眾,所以沒人重視也不敢重視,有獨立思考的除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