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3歲,985本科,海外碩士。畢業後一直在外企圈工作,換了三份工作,一直都比較順,薪資比不上互聯網,但是工作輕鬆。因疫情,導致我所處的整條線被裁。我是總監級,目前應聘不到同行業的總監級,因為行業較小,我們公司又屬於top1級別,往外跳基本上薪資和福利都會降低很大一截。

我算是行業里比較年輕的總監級別,在大家眼裡年少有為。但當整個行業不行的時候,我才發現我這個總監還沒有一個普通職員容易找工作。他們可以很快轉型換行業,而我因為已經是中層管理,如果應聘一線員工,別人覺得「供不了我這尊大佛」。我應聘管理層,又因為行業背景單一,無法應聘其他行業的管理者。基本上簡歷很快就被刷掉了。

現在拿了補償金,在家待業一個月了。


你這個經歷完全可以在B站成為一個瘋狂割韭菜的大UP主。

我給你一個策劃方案。

先打造爆款

製作以「我一個外企總監為什麼放棄百萬年薪毅然決然加入中國企業?」為標題的視頻,視頻內容要怒斥外企效率低下、歧視中國員工、不正當競爭、打壓中國企業,再引申到本次疫情國外一片水深火熱,這也反映了西方國家如何走下坡路,如何漠視人民的生命,西方自古以來的不正義與劣根性,再聯繫到中國企業被美國制裁的舉步維艱,然後有中國企業挖你,但是一直給不出匹配的薪水,但是你依然毅然決然放棄高薪,降薪加入中國企業,希望幫助中國企業渡過難關等等等。

總的思想就是,以自己外企總監的身份,通過公司的一系列行為,得出西方崩潰論,然後爆出你降薪助力中國企業的感人事迹,最後來一段情緒激昂的BGM,瘋狂上價值,諸如我國如何努力奮鬥、中國公司如何激昂向上、我們遲早把西方按在屁股底下等等等,此時公屏會被以下幾類彈幕刷屏「中國NB」「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還在種花家」「淚目」「我愛祖國」,此時各種情緒被帶到高潮,彈幕數據爆炸、完播率爆炸、三聯率爆炸,最後B站推送機制會把你送上熱門。

狂立人設

B站用戶普遍反感前浪,但又非常喜歡接地氣的前浪,尤其是死心塌地地追隨看上去一直為他們好的前浪。

大佬人設:保證真人出鏡,把自己的海外經歷、收入、行業地位有意無意的秀出來,然後添油加醋講一下自己的經歷,比如跟某某行業大佬談話(可能就是某會議上跟你隨便聊了幾句)、跟某大公司的高層談笑風生等等,公屏上會出現一片「大佬」的彈幕。

專業人設:再把時不時秀一些專業知識,再用大白話解釋一下,此時公屏上會出現一大片「專業」的彈幕

朋友人設:偶爾開個小直播,一定要瘋狂強調「不用給我刷禮物,大家掙錢都不容易,尤其是剛入職場的和學生,現在經濟環境不好,把錢握在自己手裡」,越是這樣說,大家越覺得你真大佬,真把我們粉絲當朋友

真實人設:當你有了流量之後,肯定會接廣告,甚至是軟文植入,但是被發現之後的反駁就很無力了,一定要在接廣告之前就開始立一個真實人設,直截了當告訴受眾「我做視頻當然是為了賺錢的,我不會像一些up主說自己是為了興趣,我是一個職場打拚了十年的人,非常清楚興趣遠沒有錢靠譜,balabala」,此時公屏上滿屏的「真實」,然後把恰軟文合理化,然後承諾每個月發個抽獎、紅包之類的,此後當有人質疑你的時候,你的受眾會幫你說話「xx本來就說了,做視頻為了賺錢,合法賺錢怎麼了?」「xx雖然是賺錢,但是人家真是也不在乎多少錢,你看每個月發這麼多紅包,那個up主有他這麼大方?」。

內容為王

放棄B站受眾會聽你分析行業、分析時事的幻想,他們只想娛樂和滿足情緒宣洩,但是又不想跟抖音一樣那麼無腦,最好的視頻內容就是看上去視頻有乾貨,實際上90%都是引導情緒和娛樂頑梗的內容。

內容以以下幾個大方向為主:

  1. 西方崩潰論必須結合中國崛起論,以海內外都有生活經歷的角度瘋狂往這個方面解讀事件
  2. 職場險惡+總監指路,告訴用戶職場如何險惡、公司如何壓榨、996如何瘋狂,再透露一下有的沒的應對技巧,最後瘋狂上價值
  3. 資本割韭菜論,以消費主義騙局、資本嗜血為主要論調,以韭菜保護者的身份出現,把資本人格化,告訴他們這個是騙你們的、那個是坑你們的,這些都是資本下的一盤大棋,我們都是韭菜,我頂著資本的巨大壓力來提醒你們,你們別被騙了

總之,一定要把資本、西方、職場全部極端化、人格化、扭曲化,然後你在以一個過來人、成功者、韭菜保護神的形象出現,這個時候受眾真是對你死心塌地,被各種把玩。

「未完待續。。。」


作為一個和題主經歷很類似的外企人,我同樣是「畢業後一直在外企,換了三份工作」,我的經歷或許會有些幫助。

我33歲那會兒,也是一個矛盾體:

一面是外企體面工作的自豪和舒適,另一面充斥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A面 Sean

2016年,33歲,我當時在我的第三家外企,人力資源諮詢行業內top1公司,Mercer,公司給的title是高級副總監。

年薪加上年終獎的話,接近稅前40萬,到手30萬+,如果不考慮買房,這筆收入在上海還是能夠實現「車厘子自由」的。

那個時候,朝九晚六,除了工作之外,我學習了大量Mercer的在線課程(外企,尤其是頂級諮詢公司對於員工的培訓,可謂是盡心儘力,我當時學的在線課程都是哈佛商學院的),每周還有1-2天去健身。

CEO算是我的恩師,很看重我的能力,給了我諸多主導項目的機會。32歲的時候接到了一個互聯網創業公司的offer,CEO親自下場挽留我,讓我很感動。

當時的生活,歲月靜好,除了沒有豪車之外,像是活在小紅書里。


B面 Sean

市場趨勢:外企在走下坡路;2016年恰恰是川普上台,開始反全球化,英國脫歐,對於歐美外企來說,也是非常負面的信號。

外企在 2020 年後的中國會不會越來越差??

www.zhihu.com圖標

行業趨勢:諮詢行業在走下坡路,詳見:

衰落的諮詢行業,值得加入嗎??

mp.weixin.qq.com圖標

人才趨勢:優秀的顧問都在跳槽互聯網,當然也有在互聯網待不了多久,又從杭州跑回上海的外企人,外企的文化、福利和工作時長太和諧,讓不少外企人無法面對激烈的文化衝突。

外企痼疾:體系的力量太強大,亞太總部多在新加坡、澳大利亞和香港,特別喜歡手伸到中國來。外企中國分部想做點事情,總部的第一反應是「有沒有風險」,基本上只有做原有業務,想要做點新的事情的同事,往往要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和總部溝通上。

我有時候會想,我是不是一輩子就只能在諮詢行業和外企做了,互聯網那麼有趣的事情是不是輪不到我了。

我也很想過轉型互聯網,但是和題主面臨一樣的問題:

  • 身在Top1企業,太舒適了,跳行業內都是走下坡路;
  • 跳行業外,沒人買單我過往的經驗和能力;
  • 好容易找到人力資源方向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我又擔心風險,不願意邁出這一步。

寫下這個回答的時間是2020年6月。

我37歲,脫離外企圈子2年了,有過一段失敗的創業體驗,經歷過幾晚睡不著覺的焦慮,也經歷過產品怎麼推都推不動的著急上火。

都經歷完之後,感覺越來越平靜。

人:過去兩年認識了一波聰明而且有遠見的朋友和同事,包括剛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

事:在做一個有趣而且很有希望成功的項目,有點小激動;工作外,在北大就業發展中心的一個項目上授課,幫助年輕人找准自己的發展方向;

錢:如今的收入結構更多元化,比之前更能承受短期風險。

不敢說現在的自己過得一切都好,但確實有三個小經驗可以分享給題主:

1、即使是總監,不要手生

我曾經寫過一篇回答,是關於職業發展的兩條路:管理崗和專家崗。

那些三十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www.zhihu.com圖標

以企業金字塔式的結構,真正能走上去的是極少數;角力過程的失敗者,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作為專家。而且專家的路更自由更靈活,尤其是諮詢公司的顧問們,如今很多是獨立的高管教練,比高管還牛還自在。

正如你自己的描述:「總監不如普通員工好找工作」。

傳統意義上,管理崗和專家崗是兩條獨立的發展路線。

但事實上,外企HR在招聘經理/總監的時候,特別喜歡用一個詞:

hands-on。

翻譯過來,不但有理論支持,也要能實踐出活。

也就是說,公司對你的期待是:高管會議上能長袖善舞,回到一線擼起袖子也能幹活。

如今的企業對於招聘成本看得越來越重,希望人才能夠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純粹的管理者很不討巧,手下但凡有一點問題,活就沒人幹了。

我之前一個前端朋友,做了幾年管理崗,但出去面試的時候,競爭力居然不如自己的下屬,時不時還會被面試官懟:

這個你都不懂?那個你也不熟悉嗎?你應該是專家啊……

可是他不敲代碼好多幾年了,和天天敲代碼的一線程序員相比,的確會手生。

一個總監在面試時被懟不能自己挽起袖子幹活,心情可想而知。他自己抓緊時間,惡補了一陣子,才拿到了靠譜的offer。

我理解你心理上一定很難接受,之前做的總監,指揮著幾十號,甚至上百人,現在一轉眼啥都沒了,應聘崗位,還得擼起袖子自己幹活。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在33歲時的高度已經超過了不少人(肯定比我33歲強),你完全可以稍微蹲下來一點,在一個經理或者專家崗位上積蓄力量,為未來跳得更高做好準備。

2、即使身處高位,也不失去憂患意識

題主說:「因疫情,導致我所處的整條線被裁。」

實話實話,我不太信服。

為什麼是這條業務線?是因為這是邊緣業務嗎?還是因為盈利成疑?還是收益率擋不住的下滑?一定有一個原因。

我相信題主一定在之前的某個時間點也感受到了自己業務線是存在一些挑戰和危機的,但可能是外企的日子比較舒坦,所以沒有激發題主的危機感。

我個人有一個好習慣:

找優秀的人聊天,聽他們說他們成功的故事——不是為了複製他們的路徑,而是為了發現市場的趨勢

去年,Oracle裁員的時候,一部分員工舉著牌子在公司樓下抗議。

我很不理解,且不說Oracle賠了N+6的補償金,已經遠超法律標準。再說,裁員前大半年,Oracle老闆在電視訪談中直接表示要遏制中國,抨擊中國制度,這已經是一個很不友好的信號了。

我之前遇到了一位想拉我入伙創業的同齡人,天使投資人ready,第一代產品ready,第一個客戶ready。聊著聊著,我發現他剛剛被IBM裁員。

我問他:你動作很快啊。

他也很坦誠:外企裁員,工作量降下來了,大家都就看出苗頭了。而他自己立馬開始尋找市場機遇,於是一邊談投資,一邊搭建團隊,一邊和老東家談裁員賠償。

啥都沒耽擱。

張泉靈在一次分享中拋出了一句聳人聽聞的金句:

當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我不喜歡這句話。

事實上,太多事實告訴我們,時代這個老司機是很人性的,在它不得不拋棄我們之前,它給過提示,給過警告,甚至可以說是拚命拉我們上車。

如果我們依然只關注眼前的工作,而忽視了市場的趨勢,那肯定是容易被社會毒打的。

3、打造個人品牌

我不太喜歡高贊回答的「去B站割韭菜」的建議,但是把自己的個人品牌在互聯網上打出來,在我看來,肯定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方法。

我在去年年底時分享了我自己的十年歷程:

Sean Ye:2010-2019,我,一個普通職場人的十年變遷?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如今避開外企的焦慮感,並取得一點成績,主要是因為社交媒體的崛起。而其中,最讓我感謝的,肯定是知乎。

題主很厲害,33歲做到總監,要說你沒有核心能力,我是絕對不相信的。

那麼全國像你這樣優秀的人才有多少呢?

我想,沒有幾萬個,也至少有幾千個吧。

那麼,為什麼在幾千人的競爭中,你怎麼做能讓自己被一些成長的優秀企業發現並看中?

光靠獵頭肯定是不行的。

很多優秀的職場人遇到的困境不是自己不過出色,而是別人不知道ta有多出色。我們不僅要優秀,還要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具體優秀在哪裡

你需要你有自己的個人品牌。

但很多時候,和我們有著相似標籤的同仁太多了,財務專家,IT專家,招聘專家,我們如何脫穎而出?

市場上的好機會稍縱即逝,我們自己努力去找,不過是大海撈針,我們如何吸引企業、投資人的青睞?

有了個人品牌,你就變身成為一塊磁鐵,能夠在市場上吸引好機會。

我之前在領英做過一場關於個人品牌的分享(時間久遠找不到課程的線上地址了),截取一張當時的PPT,或許對你有幫助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再給知乎打個廣告:對於職場白領一族來說,知乎是最大的白領個人品牌宣傳陣地,沒有之一。

  1. 你的受眾,也多半是同領域的專家;
  2. 你的能力,無論是銷售、財務、人力資源,都比較抽象,需要用文字觀點來展現;
  3. 你的觀點不可能100-200字收工,你需要受眾有閱讀長文字的習慣。

我趕上了好機會,在知乎分享了幾年,成為了一個小的KOL,心理上得到了極大滿足(能幫到別人+虛榮心),同時也收穫了事業上的進步。

寫了好多,也夾帶了自己的私貨(這些年的感悟),希望對題主有些幫助。看了一下題主是匿名提問,也歡迎私信交流,中年人都需要抱團取暖。

我的公眾號是:瞎說職場,歡迎關注

我的職場live:

掌握這十招面試技巧 成為面試達人?

www.zhihu.com圖標聽說你想進入諮詢行業??

www.zhihu.com圖標鹽選專欄職人覺醒計劃:在轉變中精進作者 周召 等會員專享¥ 39.00去查看?


先說說自己到底啥背景,列數一下自己的業績唄,總監總監的,理髮的也是總監。

首先,哪家外企,做什麼的?

哪個部門,負責什麼業務的?

33歲還是個很年輕的年紀,有沒想過即使不打工還能幹什麼?


大方向上的建議是,因為疫情,大部分外企現在沒有預算,不是你不行,是他們沒錢,大部分外企如果要招人尤其是比較貴的崗位,今年應該都放到第四季了。找不到工作,沒必要覺得就是自己不行。

企業專門整條線砍掉,就兩個情況,要麼就是競爭不過別人,要麼就是主業缺錢就某個產品/部門賣給別人換錢了。你既然這麼熟悉這個特定領域,順著這個線索去找「別人」公司看看也說不定有收穫。

最後,不建議降薪找工作,還有什麼降了一半多的,兩三年又賺回來的,都是瞎扯淡。正規企業(包括外企、國企、上市公司)的薪資結構是非常固定的,要麼就是有空位,要麼就是沒有,根本不是降薪的那一部分的事情。

當然,我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些信息。


階段性的勝利不能保證你終身成功,每個人在人生重要階段都需要把心態歸零。這樣才能百尺桿頭,更進一步。

我和你有相似的境遇。太過年輕坐上部門負責人,漸漸地迷失自己,在二十八歲遇到天花板。在二十八歲那年我換了一份工作重新開始,快三十歲,我面臨被out的危險,申請MBA留學。

不僅在事業上受到打擊。學業我也陷入了困境,這段迷失的過程將會載入我人生成長冊的重要階段之一,因為這對我來說深刻且刺痛。同時也慶幸提前認知到這一切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幸運。

(提前預警,文章很長很長)

過去的成績,讓我開始迷失

在英讀MBA的第一學期,我的成績可能算是全班倒數了,雖然沒有排名,但我知道我應該是全班最弱的人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不太願意承認並接受這件事。從小到大,我應該都是處在身邊同齡人發展的正態分布中的那前5%,怎麼到現在成人了,在接受MBA教育的時候,我竟然成了倒數?

對商科這方面有了解的小夥伴肯定知道,case study是商科課業,尤其是MBA課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名諮詢行業的從業人員,我覺得case study自己肯定手到擒來。於是思想上的輕視帶來了行動上的懶惰,我並沒有在這部分學業上傾注太多的精力,反而覺得自己已有的經驗可以讓我在這方面脫穎而出。

等到這門課的作業成績出來時,現實狠狠的給我了一個耳光。

一個與我之前工作息息相關的案例分析課的作業,最後的成績遠遠低於我的預期。不但沒有成為我的亮點,反而拖累了我的平均成績。

不知是被現實抽暈了頭,還是我自信過了頭,我拿到成績的第一反應不是自我反思,而是去找老師argue評分的不合理。

我告訴老師,作為一名諮詢顧問,我有著這方面的項目經驗。我認為自己的作業不應該被給出這麼低的分數。

老師翻出了我的作業,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說:Yao,我知道你是一個優秀的諮詢顧問,但是想想你們公司送你來深造的目的,他們真的只是希望你把自己已經掌握的東西再重複操作嗎?如果你只堅持自己工作中的那一套流程,你還怎麼在這段時間提升自己呢?你仔細看看你提交的內容,用到了多少我們課堂上講的新內容?

離開辦公室後,我仔細重新地又審視了一下我的作業。確實,我還是沒有擺好自己作為一個「學習者」的心態,尤其是在面對自己熟悉的內容的時候,套路化流程化的內容超過了自己思考的內容。這種心態也導致自己在遇到需要運用各類知識點的時候,只是機械重複地使用腦子裡已有的東西,而遺忘的、沒有學紮實的內容就避而不談,這就導致了「會的內容不再思考,不會的內容一直不會」的惡性循環。

在聖誕假期期間,我重振旗鼓,以一個從零開始的學習者的姿態,翻出每一課的講義和錄像,一個一個地把知識點的重新認真過了一遍。隨著深入的學習,我才發現原來之前自己以為手拿把攥的課程,其實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我的想像。一想到當時自以為是、不屑一顧的態度,我實在覺得自己太幼稚。

問題看似解決,然而我卻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心態發生如此變化的根本原因。

直到出國前見了我的前領導。一起吃飯時,我和他描述了自己的之前的狀態,抱怨了一番:課業太多,同學都太優秀,我總是比不過他們。

領導的眼神充滿了失望:「雖然說不上哪裡不對,但感覺確實不對。幾年前的你,青澀而生猛,好奇心十足,奇奇怪怪的想法信手拈來,對事物的分析角度總是一語中的,令人感到驚喜,渾身上下彷佛有取之不盡的儲備能量。但是現在坐在面前的你。雖然看起來成熟了,但是那種呼之欲出的靈氣再也感受不到了。」

他頓了下:「你有沒有覺得你始終躺在過去的榮譽冊上睡大覺,你需要好好反思一下,給自己歸歸零。」

他的這段話,像是牙醫手中的那把鉗子,突然扎入已經被蛀蟲掏空的牙槽內核之中,除了疼痛,更是酸楚,還讓我有一種被戳破真實面目的羞恥感。

回家後我翻遍了我寫的歷史文章,都在描述過去做數據總監、諮詢顧問的輝煌,我的所有的底氣都來於曾經階段性的成功。

而那些過去的風光,讓我忘了我現在只是一名成績平平的留學生。。。

聖誕結束剛好我的迪拜的投行實習申請下來了,我下定決心,以此為轉折點,把已經擁有的一切剔除,回歸那個職場小白的狀態:一無所有但卻充滿拼勁。我暗下決心,要喚回曾經熱血的自己,踏踏實實地干好這份實習。

有趣的是,放下「階段勝利」的包袱,把心態調整的坐標原點,頭腦真的就一下子清醒了起來。

我彷佛恢復了二十三四歲的狀態。在實習期間,不僅積極響應mentor的安排,

回家後也拚命惡補投行併購知識。而且在完成了既定任務後,我還仔細研究了中東地區的企業財務報表,並給分析師提供了一份長達80多頁的分析報告,助力了整個併購項目的快速進展。拋開了自己曾經的經歷,那種努力,積極,熱血的感覺又回來了。

在實習期間,我不僅在工作中小有進步,廚藝也得到了增長。公司給我準備了一個Villa,有一個很大的廚房,刀具餐具應有盡有。於是我就邀請了公司同事來家裡,準備推廣一下中國菜。當時我準備了九道菜和一個奶茶,其中有八道菜看著食譜現學現賣。

當時廚房的戰況可謂空前激烈,我同時要操作四個鍋子,還要不時招呼到來的同事,真是忙的腳不著地。當九道菜擺上桌子,直接驚艷了所有人。大家都非常吃驚,一個瘦瘦小小的姑娘竟然做了這麼多菜,味道還那麼好。最後菜基本被掃光,僅剩的一點還被同事打包帶走了。

四周的實習很快就結束了,臨走之前,他們強烈要求我復活節再去實習,並且承諾我畢業後想在迪拜工作也沒問題,小聲說道薪酬福利很不錯哦~真的是突如其來的幸福感啊。

如果放在去年,我可能不太會這麼積極地嘗試做新菜,可能平日里西紅柿炒蛋加餃子就解決了一切。同事聚餐,我更傾向於選擇一家餐廳吃一頓,也不願意學那麼多道菜來折磨自己。

那種年輕不怕折騰的活力被完全喚醒了,這種感覺實在太美妙了。也讓我感悟了領導所說的歸零的意義。

忘記昨天的成就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這個話題我們延伸一下,對於企業而言,歸零的意義也同樣重要。

10年前,當google決定退出中國之時,百度開啟了其在中國搜索行業的高光時刻。那個時候的BAT中,AT光芒遠不及B。

騰訊還因為盜版和網癮等問題而口碑平平,而淘寶在當時在大家心中也是被打上了山寨/廉價商品的標籤。

而當時的百度,在搜索領域基本處於壟斷地位,憑藉著把持的互聯網流量入口,僅僅依靠搜索廣告一項,百度就賺的盆滿缽滿,其市值也一路飆升。

然而這份成功的經驗卻也限制了百度在其它領域的發展,糯米網、百度外賣、百家號等新孵化的項目,都無法跳出搜索流量的思維定式,最終也都紛紛失敗。

彼時的百度似乎對這樣的失敗並無太大感覺,畢竟搜索廣告的利潤實在太豐厚了,豐厚到讓其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更讓其忽視了最終使用者的感受。

甚至隨著抖音、頭條等新媒體對流量的分化,以及魏則西事件的發酵,當時人氣最高,用戶最多,流量最大的中文社區百度貼吧,也日漸式微,淪為了另一個付費廣告投放點。當年BAT中領頭羊的百度,就這樣市值暴跌,面臨巨大挑戰。

面對這樣的危機,百度也並非毫無動作。2017年陸奇承載眾望進入百度,他剛剛進入公司後就提出「All-In AI」的戰略規劃,可以說這是百度主動歸零後的一次重啟。市場對於百度的動作也非常認可,股價最高時刻逼近千億美元大關。然而僅僅過了486天,陸奇便因「個人原因」黯然離場,代表著這次歸零變革無疾而終。

從此之後百度股價一路下滑,現在已經逐漸被從業者排出了互聯網一線大廠,排到了位元組跳動,甚至是京東、拼多多之後。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同樣身居BAT中的其它兩家,卻依靠歸零延續了自己的高速發展。當年騰訊QQ是中國即時通訊的壟斷者,其地位和百度在搜索領域相似。QQ秀、QQ寵物。鑽石會員等虛擬產品給騰訊帶來了天文數字的利潤。

然而即便如此,騰訊還是推出了微信,作為對標米聊,甚至是兄弟軟體QQ的新產品。簡單看來,微信與QQ是競爭關係,這樣的內部競爭似乎有些奇怪。但在我看來,微信的推出,其實就是騰訊在即時通訊領域的一次歸零。而正是這次關鍵的決策,讓騰訊延續了其在該領域的霸主地位。

同理,阿里的手淘也是一次心態歸零的升級,讓阿里電商帝國再上一個台階。

對於企業而言,歸零代表著放棄自己過去成績的經驗和積累,轉而重新出發,重頭來過。如果成功,前面又有光明似錦的道路;如果失敗,等著他們的可能就是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然而,企業歸零牽涉到內、外眾多的人和部門,以及千絲萬縷的利益聯繫,看起來只是簡單二字,其實困難重重。

階段性的勝利不能保證你終身的成功

歸零對於公司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其實對於個人而言何嘗不是呢。

或許你曾經考上一所名校,當過學生會主席,入職過一所名企,項目獲得不少成績,做過一名管理者,這些都只是你階段性的勝利,但不能保證你終身的成功。

我曾經實習的一家中型公司里有一位財務,已經工作20多年了。當時公司引入了一套財務系統,需要財務人員由之前手工紙制的記賬方式改為線上系統記賬。這個財務人員對此非常抵觸,她覺得自己做了20多年財務,手工記賬和管理一直井井有條,為什麼現在非要搞一個電子系統來管理呢?於是在培訓時她並沒有好好學習。後來公司看到她的消極實在是影響團隊士氣,且無法處理之後的工作內容,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她辭退了。

其實放到現在,大家都已認可用系統來代替手工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便於存儲和管理。這個財務當年才40多歲,完全有能力和精力學會系統的操作,然而她最終卻因為抵觸這個可以提升她工作效率的系統而被辭退。究其根本原因,無非是不想歸零罷了。

畢竟,如果還是手工記賬,她更為熟練,也更能體現她經驗的價值。而換了一個系統,大家都要從頭開始學習,她工作20年的紙上工作經驗的價值又在何處體現?

如果一個人具備自我歸零的能力,則可以很好的延續自己的職業發展,甚至幫助自己度過中年危機。我一位朋友的老公原本在一家三線城市國企任質量管理經理,工作輕鬆,福利待遇也很好。後來因為公司內部鬥爭影響,放到一個閑職。由於他們工資收入中獎金占很大比例,所以收入銳減。以他36歲的年紀較大,讓他在本地市場上的本行業內不那麼具備競爭力,畢竟學習能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並且如果換工作的話,因為是三線城市的原因,匹配他崗位的企業幾乎沒有。

他收入的減少,意味著妻子的壓力陡增,夫妻關係一度有些緊張,甚至影響到了家庭生活。後來他也想通了,與其在升不上去的閑職上浪費時間,不如從頭開始,哪個能賺到錢,那就先做起來。

於是自己辭去了這個工資不高的鐵飯碗,去做了外賣員。因為他肯吃苦,而且本來就有一些管理經驗,工作1年後又正趕上站點擴張,於是自然而然地應聘上了站長。接著,憑藉本身的管理經驗,再加上自己一線外賣員的經歷,向上提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建議,而後當上了區域經理。雖然工作辛苦,但收入比之前在國企多了不少,並且也重新回到了管理崗,也算開啟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新篇章。

他說了一句讓我記憶深刻的話:人總有時運不濟的時候,最關鍵是如何爬起來。在這日新月異的社會,時運不濟可能會比順風順水的幾率大得多。

我很佩服他,對於個人而言,這種歸零太難太難了。因為不但代表著放棄自己的經驗和積累,更要放下「面子」和「身段」,和比自己小很多的年輕人一樣從頭再來。

不過,作為一個「過來人」的建議。大家要相信,自己過去的積累和經驗也非常難能可貴,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一定會幫助你「彎道超車」,實現自己在新賽道的一次新的超越。

最後,希望看到這一篇文字的小夥伴們,都明白過去的成績永遠只是過去,我們的一生好長好長,階段性的成就只是萬里長征的「一步」。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時常心態歸零,這樣責任才能歸位。要把每一次的成就都視為新的起點,新的挑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