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自己長期喫藥和時不時開藥的情況看,方子組成決定了客觀味道(成份),對證與否決定了主觀味覺(好不好喝)。也就是存在苦而好喝甜而不好喝的情況。

一般情況對證的藥方,即便類似於吳茱萸湯的辣苦,對證的人也沒啥感覺(比如感覺不大到吳茱萸本身的辛苦)甚至反饋味道挺好的;若不對證,即便是小建中湯的辛甘,也覺得甜得發膩,難以下嚥。順便一提,沒啥味覺的喜惡可能是不完全對證,服藥也沒大的影響,比如處理了一個次要證(非主要問題,即可處理可不處理的,會隨主證消失而消失的證)。

所以目前我認為對證的藥方基本是「主觀上好喝的」,但主觀上什麼味道都可能存在,不能單純的通過苦不苦來斷定好不好(對不對證)。不過相對的,苦得喝不下去的基本不對證,因此誤治而誤以為好的情況也不少,此時往往會有新的,複雜的症出現。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觀察。不作為服藥、鑒別藥物對證與否的建議。


葯不同味道就不同。治療的疾病不一樣熬的時間就不一樣,這和味道關係不大。同樣的人不同醫生開的方子也有可能不同,那味道自然也不同。就跟做菜似的,放的調料不一樣,做出來的味道就不一樣,但都可能好喫


滋補的中藥一般熬的越濃越好,滋補的中藥一般不苦。

解表的中藥比如荊芥薄荷要熬的時間短些。


中藥熬出來的顏色取決於藥物,一般是棕色,或深或淺,甚至接近黑色。中藥的味道也不是一樣的,方子組成改變,味道也會變化,以苦味為基礎味,伴有甜、酸澀、腥鹹不一,另外熬多久,什麼火候熬,加多少水都是非常講究的,建議您還是聽從醫囑,如果自己確實沒有熬藥經驗,還是找專業的醫生處理,避免藥物熬糊中毒,熬不到火候,劑量大小把握不好等影響藥物的效果等,希望對您有幫助


葯苦?可能是你熬糊了


一劑葯,一百到兩百克,放三到四斤水,大火燒開,文火90分鐘。


人體的疾病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比如肺,靠吸入氣溶膠就能治病所以治療上焦的葯一定不能多熬。對於一些呼吸道疾病吸吸葯的蒸汽就好啦。中焦脾胃一般醫生都不會開太過苦寒刺激的葯。中焦的葯燒開了熬個10分鐘就好啦。下焦比如肝腎。一般補腎補肝的藥品或者食療。都要提前泡發,然後小火慢燉一兩個小時。還有就是不同葯不同的熬法,比如礦石類不容易化開的葯提前泡提前先放進去熬,後放容易熬的,其實熬藥跟平常做菜一樣。


你怎麼不去問給你開藥方的醫生啊?或者給你抓藥的藥房啊!


煎熬中藥不是炒菜,中草藥的味道取決於中藥成分,一般苦味含生物鹼類。嚴格按照煎藥程序煎煮即可。


我喝的中藥是甜的,有一丁點兒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