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有获得薛宝钗的友情吗?如果有,是朋友还是闺蜜,林黛玉单箭头薛宝钗还是双箭头?

从原描述来看是这个意思,故此修改,如有不当还望谅解。


谢邀。

「林黛玉对薛宝钗是特殊的吗?」

当然是特殊的,曹雪芹将她们两人判词合一,红楼里独此一份呀。在第四十二回中,脂砚斋更直接说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直接剧透到底了。

可以说,钗黛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体两面,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反的地方。


『相似』

1、无名之症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似有不足之症,询问时,自黛玉口中,我们得知,黛玉从小犯病,见了多少大夫也不能好,有一个&来见,同时告诫黛玉父母「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第七回,周瑞家唠嗑就引出了宝钗服食「冷香丸」以压制体内「热毒」这一事件。如果这个「热毒」是普普通通的一种叙述,那还不足以引起重视,但自宝钗之口我们知道,这病同样是从小就有的,同样看了多少大夫也不见好,直至有一个专治无名病症的&瞧出这是自胎里带来的「热毒」,说了个&即「冷香丸」才压制住了这个病。

何其相似!两个和尚就差了一个字,癞头和尚前文早已出现过,脂批也点明,就是开头偕石头下凡历练的一僧一道中的癞头和尚,而秃头和尚为了治宝钗之症,拿出的是&,强烈怀疑跟癞头和尚根本就是同一人。两者都患有一种「无名之症」,宝钗的被和尚定义为「热毒」,黛玉的直接什么都没说,但这两种病表现的症状却几乎一样,宝钗的为「喘嗽」,黛玉的为「咳嗽」,而且两者之症的病因皆因同一缘由。

众所周知,黛玉之病如癞头和尚所说,只要不见外姓亲戚(宝玉),即可平安。为何不见宝玉就可平安?只因黛玉为绛珠仙草下凡,只为以泪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情。见不到化身宝玉的神瑛侍者,就还不上这个情,自然平安了此一生了。自然,「情」就是黛玉无名之症的病因。

宝钗的病因,和尚表面上为其定义为「热毒」,实际上的病因脂批已经点明「凡心偶炽」。很巧的是,在第一回,神瑛侍者下凡的原因正是「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仙子是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仙子,「凡心偶炽」即为动情。至此,「情」同样是宝钗无名之症的病因。

钗黛之病症是第一个相似之处。

2、洞悉世情

很多时候,书中每每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纠葛,都会提及钗黛两人对此事的看法及态度,巧的是,好些地方两人的想法都是不谋而合。

第四十四回,宝玉出外祭奠金钏回来,众人都猜不著他真实去处,唯黛玉点化了宝玉一番,「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尽情了。」,这里黛玉是旁敲侧击,是对著宝钗说的,书里一句「宝钗不答」真真绝妙,既点出了宝钗同样看破宝玉,又谨守规矩不发一言。

第五十七回,宝钗见岫烟为人雅重但家业贫寒,父母又不靠谱,再摊上邢夫人这样的亲戚,故多体贴接济。当她见到岫烟天冷还穿夹袄,一问便知了原由,正对应她先前的猜度「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更妙的是黛玉得知此事后的评价「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两相对照,不谋而合。

第六十九回,「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凤姐赚尤二姐进大观园后,这里更是一笔将两人突出,她们二人洞悉此事不简单,后面的一干人我估摸著探春也能看出一二。

书中还有好些地方点出二人洞悉世情的地方,在这一方面同样是两人相似之处。

3、钟灵毓秀

钗黛之所以能够对世事如此洞若观火,皆因她们拥有极高的悟性。

第二十二回,宝玉自以为悟得了些真谛,钗黛就联手diss了宝玉一回,先是黛玉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就完胜了,后面宝钗解起神秀与惠能的偈子来,就是为黛玉这一句做的注解。

有了极高的悟性,自然两人的才情也同样极高,不相伯仲。

第三十七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宝钗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是「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可巧,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中,对诗词的理解如出一辙「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便是第三个相似之处。

以上试举三处钗黛主要相似的地方,其实在打趣人这一方面,书中除了凤姐黛玉之外,就属宝钗最多了,宝钗打趣人的时候活脱脱又是一个林黛玉呢。


『相反』

1、处事行为

宝钗行事都是随分从时,不逾规矩。当得遇事之时,她每每关注的都是当下最合理的解决方法,很少会掺杂自身感情去做。

第三十二回,金钏投井,王夫人哭诉谎称金钏是弄坏东西才被她撵了出去,如今金钏的死是她的罪过时,宝钗是怎么安慰王夫人的?首先便是「姨娘是慈善人」宽王夫人心,其后顺著王夫人说的原由,给了个金钏憨顽不小心掉下去的理由给王夫人台阶下,再点出即使金钏真的投井也不过自己气性大投井而去不为可惜,随后还用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做寿衣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

金钏已死无可挽回,眼前可做的唯有安慰王夫人并处理金钏后事,故宝钗才有如此言语行为,这里并非体现宝钗狠心,实是宝钗处事的本质注重当下而已。

第六十七回,尤三姐自刎,冷二郎出家,薛姨妈正自叹谓的时候,宝钗关注的是什么?对三姐湘莲二人,不过是「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提醒薛姨妈眼下要忙是「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死者已矣,同样是注重当下。

黛玉对于事物却多是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往往能从外物感念于自身。自葬花联想到自身的身世,不知结局如何。自结诗社以来,每每吟诗亦是饱含感情自比自身。

一个极冷,一个炽热,甚为不同。

2、理性与感性

钗黛两极般的性情,其实用现在的话语来说,一个便是理性的极致,一个便是感性的极致。

前面提及了两人的病症其实都在于「情」之一字,不同的是宝钗之情被冷香丸压制,而黛玉之情却能自由宣泄。造成两人如此相异的原因,表面上是在于书中的设定,冷香丸之于宝钗,绛珠仙草之于黛玉。

然而实质上却是各自成长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性情上的差异。

宝钗: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黛玉: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两人幼时都极为父母疼爱,只是后来一个父亲早逝一个母亲早亡,兼之家族境况不同,才形成了彼此不同的性情。

冷香丸禁锢宝钗之「情」,实则为家族重担使得宝钗行事不得不更圆融如意,为母分忧,毕竟薛大呆子这个哥哥委实不太靠谱。薛家明里是薛蟠当家,暗里却是诸葛宝钗在运筹帷幄啊。薛家又是从事皇商,商事重利,书中点出薛父死后,各省总管买卖便趁机生事,京都生意日渐消耗,如此境地,怎能不让宝钗事事留心步步留意呢,怎能不「无情」。

黛玉这边呢,这么说或许有点残忍,但恰恰是家族人丁不盛仅剩黛玉一人寄人篱下的这种不幸,才造就了黛玉的至情至性。因悲惨的身世才愈发敏感,因敏感的心思才更能察觉真情实意。至亲无一人,如此孤苦无依,才更加珍惜爱惜自己之人。黛玉之「情情」便由此而来。

「无情」对应「情情」,相得益彰。


结语:

钗黛如一体两面的镜子,不仅仅黛玉之于宝钗是特殊的,宝钗之于黛玉同样也是特殊的。

至于,黛玉是否获得了宝钗的友情,两人又是否交心,即使不看金兰契那一章节,脂砚斋也早已透露了实情了。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庚辰双行夹批:好极!非黛玉不可。脂砚。]「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庚辰双行夹批:余谓颦儿必有尖语来讽,不望竟有此饰词代为解释,此则真心以待宝钗也。]

钗黛党是不是一本满足呢?

以上。


比较特殊,特殊在黛玉明确表示敌意之后宝钗还是对颦儿乐此不疲,按理说宝钗不是这么喜欢热脸贴冷屁股受气的人,夏金桂欺压到宝钗头上的时候宝钗「言语弹压其志」,宝玉一句话说错宝钗也是立刻翻脸,唯有对林妹妹宝姐姐可真真是百般忍让,黛玉早期刺宝钗真的很厉害,有时候连我这个林妹妹铁粉都觉得有些过分,比如宝玉得金麒麟的时候,宝玉挨打后宝钗被气哭的时候,但她从来也不说什么,永远都是包容的大姐姐,好不容易终于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收获了颦儿的芳心,好的连宝玉都有点「吃醋」了,更还在分薛呆子带回来的特产时特特地给黛玉加厚,也不怕别的妹妹捻酸。

而且我觉得宝钗早期对宝玉是有一丢丢的好感的,否则也不至于劝宝玉仕途经济,毕竟宝姐姐可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可是在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后她将心事彻底收起来还不算,还对「情敌」黛玉越发的好了,我觉得宝姐姐在宝黛两个里甚至更喜欢黛玉。

不过还是不要觉得宝姐姐的特殊太特殊了,宝姐姐对林妹妹的特殊只是在这帮亲戚姐妹里的特殊,要说真特殊的,只有薛蟠和薛姨妈两个罢了。


以下全是脑补,仅供大家一笑:

她俩就是一个人,当然是特殊的。黛玉就是年轻时的宝钗,宝钗就是长大后的黛玉。

q:为什么黛玉讨厌宝钗,觉得宝钗「藏奸」?

a:谁喜欢长大后的自己?成长的过程本身就存在著抗拒。

q:为什么无论黛玉怎么损,宝钗都不会轻易动怒?

a:谁都会想著对年轻时的自己传授一点人生经验吧。而且无论你如何抗拒,生活总会慢慢让你成长的。

q:为什么后来黛玉与宝钗互相引为知己?

a:这就是一个自我承认的过程。

q:为什么黛玉最后会死?宝钗嫁给贾宝玉?

a:随著一个人的成长,儿时一些特性会慢慢消退,直到完全消失。所以便可为「死」了。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贾宝玉确实娶了他表妹,但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目下无尘,擅使小性,带点叛逆,不在乎功名利禄,能够陪他一起胡闹的女孩子了,而是一个端庄秀丽,温婉闲淑,相夫教子,希望丈夫光大门楣的女人。

只可惜,这不是宝玉想要的。于是他就在脑海里把一个人一分为二,给人加上了各种经历。

所以「终身误」也可以理解为:虽然你现在很好,但我还是喜欢过去那个你,为什么你会变成这样?悲哀,真tm悲哀。


当然特殊。可以说她心里除了自己亲妈亲哥,就属黛玉地位最高了。

我个人理解她们的感情类似俞伯牙与钟子期,不是亲人,更无关爱情,而是流水之音唯君知晓的信任,信任你有懂我的能力,更信任你有支持我的态度,因为你本来就是我。


是,满大观园的姑娘没有谁比林黛玉更像她。说她们是情敌就误读红楼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