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物種的數量,還是適應環境的程度,或是物種的智慧程度,還是改造環境的能力?


評價生物演化的成功程度,一般使用三個指標:生物多樣性、生物量、物種壽命(物種從出現到滅絕或是到現今所經過的時間)。

在這些項目一樣的情況下,可以看能量輸入和輸出。

單純的數量對個體的質量不一樣的生物沒有可比性。適應特定環境的程度在環境可以變得不適應的情況下沒有可比性。智慧程度難以衡量且在已經滅絕的情況下沒有比較的意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以表示物種的力量,但在已經滅絕的情況下沒有比較的意義。

生物量可以是該物種所有個體的總體重,對地球碳基生物來說也可以是所有個體的總乾重或總碳原子數。

有一部分學者覺得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並沒有傳統上認為的那麼大的意義。新研究[1]反對「更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能改善物種的環境適應度和長期生存前景」的傳統觀點。科學家們證明瞭中性遺傳多樣性與物種滅絕風險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般關係。

看來,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功能性遺傳多樣性、數量變化史和生態關係,來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物種保護策略。 就像低遺傳多樣性的人類親身證明瞭的那樣,所謂遺傳多樣性低就容易感染傳染病然後這樣那樣blabla的觀點是適應十九世紀認知水平的意淫,而距離真相非常遙遠。

白蟻和螞蟻各有成千的物種,生物量很大(各自跟人類現今的生物量接近),而且已經維持其非技術文明狀態超過1.2億年。它們的每個羣體只需要少量個體甚至1個個體進行繁殖。這不僅意味著它們繁殖高效,而且意味著它們可以承受高比例生物量的暴死。對包含一千萬隻工蟻的蟻穴來說,每天死掉一萬隻也不過是人類表皮的死細胞變成灰塵的程度。

對於現今還生存的物種,如果從其出現到現今經過了X年,那麼它能從現在起再存續至少0.05X年的概率很高。無論人類是白日飛升還是把自己玩死並留下一個高溫高濕的地球,螞蟻和白蟻大概都能見證並繼續存在。

關於人類的成功程度:

人類現今的生物量是地球總生物量的萬分之一,在歷史上通常低於百萬分之一,並不算多。

但人類從誕生以來通過獵食、單純捕殺、摧毀棲息地、消滅食物來源、投放入侵物種等手段消滅了83%的陸地野生哺乳類、80%的海生哺乳類、50%的植物、15%的魚類。人類和人類飼養的家畜現在佔據陸地哺乳類總體重的96%,主要是牛和豬。人類飼養的家禽佔據了鳥類總體重的70%,主要是雞。在許多地方,昆蟲的生物量已經被人類擊退了30%。人類對地表環境和生物圈的影響已經能和藍菌與植物相提並論。人類文明的總功率已經達到了地球生物圈光合輸入功率的一半。從力量上看,人類顯然是地球生物圈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物種。

人類的遺傳多樣性非常低,物種壽命也還很短。人類也是少見的有若干個體擔憂自己的物種能否繼續存在下去的物種。

人類是很兇暴的。出土化石和物品顯示石器時代從事狩獵採集的人們有12%是被其他人打死的,附帶堆積如山的動物骨骼與犄角,上面有火燒痕跡和人的牙印。古人類巖洞裏的壁畫顯示15個人合作就可以打死猛獁象,現存的非洲部落也有十幾個人投擲標槍獵殺各種動物的實際舉動證實其有效性。在歷史上存在過的多個人類社會裡,職業戰士的比例超過了行軍蟻的兵蟻比例。論及大量屠殺同類,只有社會性昆蟲的行為可以和人類的屠城、批量活埋與集中營相提並論。大量虐殺自己並不想喫的其它動物的行為更是人類壓倒地多,貓都比不過我們。

當然,如果螞蟻手頭有我們這麼多核武器,它們大概能把自己和自己必要的食物以外的地表生物圈徹底摧毀。我們還不是最兇殘的。

參考

  1. ^https://arxiv.org/abs/2007.02569


生物進化領域,說到成功的物種一般是指個體數量多,分佈廣泛,進一步分化出了許多子物種之類的意思。

「適應環境的程度」很難在物種層面去衡量,不然羣體選擇(group selection)也不至於這麼不受人待見了。類似的,「智慧程度」和「改造環境的能力」也是很難量化比較的東西,很少在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裏出現。


也沒有做過別的物種啊~題主認為我們人類算是成功的物種嗎~


活下來的物種算成功物種

命都沒了還思考哲學


感覺這是哲學問題,看怎麼定義成功了。如果把生存和繁衍定義為成功可能很多昆蟲比人類還成功,在這個地球上佔有絕對數量,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就算現在發動核戰爭,所有人類滅亡,它們也能活下來。

但是生命的意義在於延續嗎?一直把這種基因延續下去得理由又是什麼?

這麼一說它們又並沒有多麼成功,就只是像是最簡單的程序不停的複製自己一樣。

把人類比做現如今最成功最好玩的遊戲程序。那麼那些昆蟲可能就只是擁有自我複製的小程序,那麼那種算是成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