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氣丸,酸的,

甘草湯,甜的。

四逆湯,辣的。


說中藥一直是苦的有些偏頗。四氣五味,是中藥的核心理論。四氣,指的是寒熱溫涼這四種不同的藥性

五味,即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古人根據藥物的味道,對千百種藥物、食物進行了分類,用以指導臨牀治療,和生活飲食。那麼,五味分別適合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使用時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般來說,辛辣的葯,擅長行走、發散。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喫麻辣××,常常會見到一兩位,一邊瘋狂的喫,一邊不住的擦拭頭上身上湧出的汗水。這就是辛味發散的一個典型例子。

苦味葯擅長清瀉。我們平時上火喫的牛黃解毒丸一類的葯,一個比一個苦,就是明證。

甜味葯擅長補益。回憶下我們去看望大病之後身體虛弱的朋友,都會帶去哪些禮物呢?不論蘋果橘子,還是糕點美食,幾乎都是甜味的,因為甜味善於補益。

酸味葯擅長收斂。不小心喫到一枚酸酸的橘子,你會作出怎樣的反應呢?通常是深深的吸一口氣。實際上這就是酸味令氣機收斂的一種表現。

鹹味葯擅長軟堅。冰塊堅硬,得鹽則化;便結堅滿,得鹹則瀉。在定位上,鹹味葯往往有入腎的特點。有些葯原本不鹹,醫生為了讓他入腎中療病,還可以通過鹽炒的方法來實現,比如黃柏。

當我們利用五味來治療各種病症時,必須將一點謹記在心:凡物有偏,有偏則有用,有偏則有弊。五味除了可以為我們提供上述的治療作用以外,各自又都存在著一些弊端,不可不知。

辛味能發散行走,但發散行走的同時就很容易帶來對氣血的損耗。所以氣血不足的人,如果需要用辛味葯來發散,就需要酌情減量,以免對氣血損耗太過而傷正。

苦味葯能清熱,但是清熱的同時也容易造成對胃氣、陽氣的損傷。所以平素脾胃不好,陽氣不足的人,如果必須清熱,就需要慎用苦寒,可以部分的用甘寒葯來代替。

甜味葯可以補益,但是補益就很容易造成壅滯。平素體質肝鬱氣滯,或者濕熱較盛的人,就必須注意。

酸味可以收斂,但如果外感病邪氣還有停留時,用酸味就很容易把邪氣留在體內。中醫謂之「斂邪」。

鹹味葯可以軟堅散結,但也最傷陰血。試想現在一個人口很渴,再讓他喝上兩口醬油,他的反應一定不會很情願吧?平常陰血就不足的朋友,用起來就需要慎重了。

本文節選自「天下無疾」微信公眾號《葯食五味的宜與忌》篇。

想要了解更多請搜索公眾號:noillclub,關注後即可查看無疾老師的《說說中藥的四氣五味》《你為什麼愛喫辣?》《山西人,為什麼愛喝醋?》中藥,如何補血?》《補氣,怎麼補?》《說說「辛甘化陽,酸甘化陰」《陰虛,到底什麼意思?》《苦藥,什麼時候需要喫?》《中藥理氣三法:升、降、行散》等文章;也可微信添加朋友「wujicm」幫您解答。


因為你只有喝苦的中藥的印象,所以你會這麼想

回憶一下,著涼喝薑湯,是不是取其辛溫之氣,解表散寒之功?這個時候薑湯就是中藥。薑湯是辛辣的對吧?

PS.我喝過酸甜口味的,但是一點都不可口╮( ̄▽ ̄"")╭


1、葯不一定都是苦的,中藥裏的甘草就是甜的,滋補湯劑一般以淡微甜味為主。西藥裏的很多兒童用藥也都是甜的。葯可以治病,但不是越苦的葯越有效果,西藥里根據製劑和添加劑的不同,味道可以改變,中藥大多發苦的原因是因為藥材裏的成分導致的,如黃連裏的黃連素,本身就是味苦的!味道很差的葯在製劑的時候通常都做成糖衣片劑,這樣做成的藥物不但不苦,還是甜的。

2、中藥不一定是苦的,他有五味:酸,苦,甘,辛,鹹。 中藥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鹼,所以大多數中藥都是苦的。中醫病證很複雜,很難保證一付湯藥中用不到苦味的葯。

3、也有甜的呀!!甘草片(甘草這植物就是甜的)之類的,當然,也有的葯喫起來是甜的,其實是因為加了甜味劑(糖漿).如果說是中藥的話,因為天然藥物(未經提純)裡面大都含有大量的{鞣質(雜質)澀味},以及{蒽菎類化合物(藥用成分),生物鹼(藥用成分)苦味}....。我們熬藥喫的時候,在把藥用成分浸煮出來的同時也把鞣質這樣的雜質給煮了出來,所以喫起來又苦又澀 。

其實,紅糖都是中藥,山楂也是中藥,都不是苦的。


這必須要從中藥的成分說起了,中藥成分也就是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中,最常見分佈最廣的是萜類,皁苷,芳香酚、酸、醌,強心苷等成分。這些成分中,比如萜類,原來的名稱就是苦味素,也就是說味道都很苦。皁苷裡面的三萜皁苷類,也絕多是苦的,比如西洋參和人蔘的口感。芳香類的也絕大部分具有苦味。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屬於萜類的甜菊苷,甘草甜素等是有名的甜味劑。但是,遺憾的是,這些甜味的往往不是方劑裏的主葯也就是君葯。所以,熬出來的葯湯以苦味為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