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種分離焦慮。小孩子在6個月到3歲時會有分離焦慮,但是在我的臨牀研究上已經擴大到了更大的範圍。比如:無法上學的孩子,被送到幼兒園時粘著媽媽不願意離開,哭得肝腸寸斷。

但是研究中,我們看到不只是3、5歲,甚至到十幾歲、二十幾歲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離開事實上是相當不安的,都存在著分離焦慮。

成長,就是和父母分離的過程。

不過和父母成熟分離的基礎,是子女要真正看到自己,懂得自己,自己擁有自己—我來自父母,父母是我的生命來處,但父母是父母,我是我,我和父母內在是一起的,外在我是可以活出我自己!

離開父母之後的愛父母,反而纔是豐盛的美好的,因為它並不來自與父母的黏連,而是來自一個成熟獨立生命之後,對於生命來處的皈依表達。

發佈於 2020-10-1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晴天雨天晴天雨天星星的碎片

不是變淡,是另一個階段,另一種方式。


不是變淡,是另一個階段,另一種方式。


經常聯繫呀,跟父母怎麼可能感情變淡


難免,其實和父母畢竟有血緣在,走哪都是親生的。友情變淡纔是不可逆的


現在維繫感情的方式太多了,只要你想,距離不是問題而是藉口,手機和電腦又不只是遊戲和學習工具。


應該不是因為離家變淡的,我離家十年父母從沒主動給我打過一個電話,也沒變淡也許是我太軟弱吧。


不要光要錢才聯繫,多關心父母!


世界最遠的不是距離,而是手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