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茶葉店買新茶,老闆說新進了一批蒸青工藝的毛尖,我就好奇買了一兩,回家沖泡時發現竟然是碎的(不是碎末,是相對於完整的葉芽來說,碎了),回去找老闆,她說這工藝就是這樣,設備還是日本進口的,和傳統的炒青不一樣。雖然喝起來口感確實不錯,但我心裡犯嘀咕,畢竟賣的比炒青還貴。所以求助萬能的知乎,我是被忽悠了嗎?

更新一下圖片和口感這是買到的蒸青毛尖,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葉芽碎了。口感:第一泡很淡,略甘甜,基本無色;第二泡很濃,和第一泡反差很大,甘甜,色微綠;第三泡依然很有味道,不甜,略澀,色微綠。三泡後茶底依然明綠。

這是同產地同一批茶的炒青(據老闆說),葉芽完整。口感:就是大家喝的早春綠茶,沒啥可說的,個人覺得第二泡最好喝,三泡後茶底變黃。


先講一下你說的區別,很簡單。蒸青,就是直接把茶葉用蒸汽蒸,蒸汽溫度很高,100度,98度,殺死活性氧化酶;炒青,就是把茶葉放到加熱的鍋裏炒,像炒菜一樣,也是溫度高,殺死活性氧化酶。

其實不要輕易懷疑被忽悠。您這個茶如果採用的蒸汽殺青工藝,然後開泡後發現有點碎,很有可能是蒸的時候有點過頭,然後後續揉捻得也過頭了點,從而導致芽葉不完整的情況發生。

事實上,只要經過揉捻的工序,基本都會出現芽葉不完整的情況,只是多少的問題。

回到您說的這個價格問題上來講,不存在蒸青工藝就要比炒青賣得貴,這個只是老闆的一個新的嘗試,顧客願意為新的嘗試加價買單,雙方有共識,也無可厚非。


在今天,如果想要喝一杯最接近於曾經的歷史中有過的味道的茶,應該選擇什麼品種呢?答案是恩施玉露。因為只有恩施玉露保留了最古老與傳統的蒸青製茶工藝。

所謂蒸青,最直白的說法就是利用蒸汽對新鮮茶葉進行殺青的製茶工藝。我國早在唐朝的時候,蒸青工藝便已經非常成熟。在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一書中也有關於蒸青工藝的詳細記載:「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簡單翻譯便是將晴日採摘的新鮮茶葉用蒸青的方式殺青後,再去除水汽、揉捻、造型、烘乾、最後封裝成茶。採用蒸青工藝製成的茶葉有著明顯的「三綠」特徵,即幹茶深綠、湯色淺綠、茶底青綠。這是因為用蒸汽殺青的時間段,葉綠素得以保留更多的緣故。因此,蒸青製成的茶聞起來更加新鮮清爽,味道自然甘醇,草木氣息濃鬱。

與此同時,在蒸青盛行的唐朝,另外一種製茶方式悄然成型。這種方式就是炒青。我國關於炒青最早的記載也可以追述至唐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一詩中曾寫到「斯須炒成滿室香」。這是很明顯的炒青工藝了。但炒青工藝,一直要到明朝時期才真正的成熟、壯大,並且慢慢地取代了蒸青工藝。

所謂炒青,最簡單的說法便是用炒制的方式對新鮮茶葉進行殺青的工藝。這種方式可以令新鮮茶葉中的水分快速完成蒸發,手工炒青對溫度、茶葉的凋萎程度都能夠直觀地體會與掌握,令茶葉中的精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

與蒸青相比,不僅工藝更加簡單易上手,而且由於炒青的溫度更高,茶葉的發酵程度更重,因此,炒青工藝製成的茶葉相較於蒸青茶,其香氣更加清香高揚,香氣持久,茶湯滋味更加鮮醇甘美,蒸青茶茶湯澀味較重、香味中蘊含青味的缺點,在炒青茶中得以避免。因此,可以說炒青是製茶工藝中的一次重大進步。


--不多不少,剛好打入你的心

--殺青,真好

曾幾何時,老康也是翩翩少年,憶往昔,俱往矣!靈光一閃,想到了一位老師傅的話。這句話,久久不能忘懷,縈縈繞繞,婉婉轉轉,如泣如訴。

「要學普洱,先學綠茶」。What?這是什麼鬼?

老師傅驕傲的放下杯具,札一口中華煙,「綠茶具有所有茶裏最基礎的工藝」。炒青,殺青,還是社麼鬼?

常見的殺青分為炒青,曬青,蒸青,烘青。又分為機器殺青,人工殺青。

殺青,這個貨呢。說白了就是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有什麼用呢?

嗯。用處可大了。前面說過,茶葉這個鬼,說白了就是鮮葉的先天內含物質總量和比例通過後期人工工藝幹預,對內含物質的優化組合。這是一道化學題。殺青這個女人,很多事啊。

第一,破壞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酶是一種催化劑,號稱千人萬物無不可催。催化啥呢?比方說,催化鮮葉中的多酚類物質氧化,這樣葉兒就紅了,梗兒也紅了。開個玩笑說,綠茶,我要你綠。就得把酶「殺死」。用啥殺呢?高溫。(請原諒老康這個勤懇的中文系搬運工不得不掰扯這化學)教科書上說,「酶的詩意溫度是40-50攝氏度,到了85度以上,酶的活性突然垮塌至零」,就這樣,葉子也綠了,味道也香了。

第二,味道香了。就是殺青,乾燥等「高溫作業」,使造成不友好味道(青臭味)的低級內含物質揮發,臭妃趕跑了;同時,香氣物質又分為低溫和高溫。代表高溫香氣物質的香妃就升級入東宮,雨露獨沾。為啥漢中的綠茶比安康的綠茶香呢?炒青香氣比蒸青高。蒸青時間又短,鮮葉又被水蒸氣包圍,就比如,給你一把鉛筆刀,讓你在四處枕戈待旦的25世紀特種兵包圍下上演基督山伯爵復仇記。這時候,老康只能說,小青(青味),你跑不了。不怨天不怨地,怪你是如此個頭嬌小經不起鐵鍋一炒。就如我們做人一樣(此處省略半個段)。

第三,蒸發水分(前面提過,水分佔鮮葉總重量的75%),化骨綿掌你,讓你變大餅就揉圓,讓你做麵條就搓條。方便。前面說過,製茶,就是大量縮水的故事,對,是失水。好比水分從75%縮到,是失到6%以下的幹茶。控制水分含量,流失速度會引起內含物質的相應變化,是一場挖地基的工程。是控制性指標,是工藝的開端。縮水。

總結下,殺青就是通過高溫殺死酶的過程,以期達到色香味一鍋有的過程。

是不是感覺寫的有那麼一點點少?

是不是感覺欲露還休半遮面,不夠撓癢的?

對,癢就對了。

具體怎麼個一鍋有?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老康說茶》,會在不知道什麼時候再來的下期,為您帶來「你可勁抖啊,你玩命悶啊」下一集,怎麼殺青。


綠茶的基礎關鍵工藝有三個

殺青——揉捻——乾燥

殺青方式有兩種:蒸青和炒青

乾燥工藝分三個:炒幹,烘乾和曬乾

蒸青綠茶指的是按殺青工藝裏蒸法做成的綠茶

炒青有一點點複雜前後都用炒的,算炒青殺青用炒青,乾燥用烘青的。一般算烘青(也有算半炒半烘的。)蒸青主要流行於明代之前。日本茶道保留的就是宋代的徑山茶宴。

日本常喝的綠茶就是蒸青裏的抹茶和煎茶

中國的蒸青也有,但是少的多了(主要是玉露)。出名的有恩施玉露,新林玉露。
其實,就是殺青方法不同,加熱殺青的是炒青,蒸汽殺青的就是蒸青

簡單來說,一個是蒸的,一個是炒的

古代的綠茶最開始的工藝是蒸青,後來發現炒的更香,炒的才慢慢興起,日本的蒸青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而且並不完整,加上他們後天的工藝修改纔有現在的日本蒸青。

到底蒸的好還是炒的好,各有千秋吧,同樣的茶種有些適合炒青有些適合蒸青,不同的工藝細節和做茶師傅都會對茶葉的品質有影響,

總的來說炒的香,蒸的青味更足更有綠茶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