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时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才能领先时代。二战时德国的施迈瑟就用stg44和7.92×33短弹指明了枪械未来发展方向,stg44这把枪作为第一型量产的突击步枪也受到参战各国士兵的好评(实际上当时反而是苏联人并不太感冒,因为他们自己的7.62手枪弹实际使用中在有效射程内不比7.92中间威力差多少。。。)(再补充一段,施迈瑟也是冲锋枪这一枪种的开创者,mp18的设计师。其实没有一战的话估计中间威力这种路线早就出来了,全威力压不住就阉割一下(指子弹)的思路很简单嘛。但是一战一开,这些研制都来不及了,只能找现成的,于是施迈瑟用手枪弹凑合搞出了全自动武器。而作为冲锋枪的开创者,他也很清楚冲锋枪的劣势——手枪弹终究是太弱了,在一战后到二战其他设计师都认准了冲锋枪一条路走到黑的情况下,他仍然保持著清醒,并且用突击步枪亲手断送了冲锋枪在军用领域的未来。到今天冲锋枪在警用领域也已经式微了,找找近些年美国联邦级别执法部门的照片都已经是清一色的ar了)

战后许多国家和厂商都尝试了这样阉割传统全威力步枪弹的发展路线。比利时fn公司起初设计fal时用的就是7.92×33弹。

图片来源于老王《一本书看懂枪械百年史》的插图

stg45(确实是45,原理是之后g3上的滚柱延迟开锁)的设计师跑到西班牙设计了赛特迈步枪,回国后又设计了大名鼎鼎的g3,这两款枪在他原本的设想中也都是使用中间威力弹的。(之前误写成滚柱闭锁了,感谢评论区指正 )

英国人更进一步,缩小口径至7mm,并研发出了em1和em2两款枪。在那个年代就使用了无托结构(之后的无托风潮要到aug了),而且em2还标配光学瞄具。说起来我总感觉l85看著有这俩玩意的影子,这方面还是带嘤最懂啊。

em1

em2

美国军内很多士兵也同样推崇中间威力弹,总之当时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中间威力是正道的光就对了。

可惜这大多数人说话不太算数。

军械局的老古董们get到了元首早年思想,认为中间威力这种阳痿弹实在不符合大美利坚男儿的阳刚形象(真男人就要单手腰射m60!!),力排众议选择了.30-06改进而来的7.62×51,并且以其北约老大哥的面子强行将7.62×51升级7.62×51NATO(NATO就是北约),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fal和g3忍辱负重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北约全威力弹三大台柱之二(m14那种老古董设计就憋拿出来提了,当现代枪械她都不配!),更苦逼的带嘤帝国连修改设计都来不及了,只能引进fal(还去掉了全自动功能,美帝:这我熟)自己生产L1A1。

但是这个时期美帝也有自己的苦衷,当时美国开了个齐射计划,小口径弹就可以追溯到这个计划,但是计划定的目标实在是太不切合实际了(美帝传统了),计划中的oicw项目甚至已经要求将步枪和榴弹发射器合为一体,看著太遥远了于是才搞了7.62×51。7.62NATO本身也是个过渡产物,结果阴差阳错就一直干下去直到我名字的梗的来源时候了,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挺清楚的。

树丛突然开始说越南语

反观同时期的喧哗上等,毛子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7.62×39的研发(毛子很多武器设计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战后就列装了sks做为过渡武器(但是sks只能半自动射击,没有完全发挥m43的火力优势,毕竟全威力弹也是半自动射击),到后来老卡的ak47横空出世。那些年华约单兵轻武器的优势是完全压倒性的。需要注意,即使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枪有效射程看起来都比ak远,但是光瞄未普及的背景下你打得再远有用么?现在用著4倍的acog才能覆盖到小口径的有效射程400米,而那时候普遍都是机瞄,400米准星柱已经比人粗一倍了,你告诉我怎么瞄嘛(ak有效射程是300米,也已经超出人眼的实用瞄准距离了)。

还有些人会说杀伤力,抱歉现实不是游戏,那年防弹器材还不像现在这样离谱,靠肉身在机瞄能瞄到的距离内挨了一枪都倒了,虽然m43停止力也不咋地,但是一枪放倒人还是能做到的。

也有很多人单纯将ak的成功归因于m43弹在那个年代的相对优势,这就太低估老卡头上「枪王」头衔的含金量了。ak47的设计并不简单,实际上可以说很复杂,比后世的许多枪复杂多了。不然又简单又好的结构别人干嘛不用嘛。简单来说,ak的枪机通过平面带动开锁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枪机回转闭锁的楔紧问题,从那之后枪机回转闭锁才开始独霸天下。而美国的ar系实际上也没有解决楔紧问题,而是直接忽略(有些公司也推出了用轴承减轻楔紧影响的改件)。但是ak的枪机闭锁齿不等大不对称,实际上是不利于生产和检验的,所以才能看到后世对旋转闭锁百花齐放的改进。

简而言之,ak的自动机结构设计也相当优秀精巧,不过真正成就ak的还是她的灵魂——m43弹赋予的压倒性近距自动火力优势,而这个相对优势又来源于北(mei)约(guo)的迟缓。说到底,优势都是对面送出来的。不过之后美国一步到位以小口径引领了又一次枪械革命,算是扳回一城了。我也相信遥远的下一次单兵武器革命将由我们来引领。


从理念上来说,AK47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弹实现了可控的全自动和可接受的机动性,是真正的突击步枪,同时期的武器都没有达到真正的「突击步枪」这个概念,要么还在使用各种全威力步枪弹强行搞全自动,要么还在延续二战粗制滥造能用就行的冲锋枪思路,AK47从理念上甩开这些几条街

从结构上来说,上置导气管、长行程活塞、回旋闭锁、平面带动解决楔紧问题这些设计都被AK47集于一身,可谓博采众长

从另一方面来说AK47也有局限性,首先是中间威力步枪弹实际上也是赶鸭子上架的产物,就是简单粗暴的把全威力步枪弹的弹头塞进缩水的全威力步枪弹弹壳里,由于装药量的减少使其弹头初速低,外弹道性能不好下坠严重,所以也有人把其成为「阉割弹」,然后是AK47的枪机结构其实很复杂不利于生产加工,非直枪托虽然降低了瞄准基线,但也导致枪口上跳严重连射精度差,后来的小口径步枪弹用高初速小重量弹头获得了有效射程内良好的外弹道特性和连射可控性,但这是基于二战400米交战距离来讨论的,现代战争随著枪械重要性的降低交战距离越来越远,小口径弹又出现无力的情况,所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AK47虽然有局限性,但在当时AK47绝对是领先时代的


相比于战时赶工,但仍然表现不错的stg44,ak47不仅完全继承了stg44的灵魂,设计上也更加完善优秀。

stg44的灵魂在于7.92毛瑟短弹和「兀」型的全枪布局。对于AK来讲,毛子研制的m43弹装药量相对少,其全自动可控性相比同时代的全威力自动步枪有了想当的提升,足够满足400m内的作战需求。而其整体布局也相对先进,m14和我国的63式就是反例,不要再给63招魂了,这个是真的辣鸡。

从设计上来讲,AK将带动平面设计在导柱螺旋槽内,解决楔紧保证了可靠性。其发射机结构紧凑零件少,初学者不会拆,但只要一学就会。不完全分解零件少,而且都是大部件。维护保养简单,随枪的维护工具齐全。全枪虽重但重心还不错,操枪方便,机匣非常紧凑。

AK的很多设计都是看似简单实则精巧,每个部件细看都很复杂,但在操作层面却十分简单。全枪部件寿命与枪管寿命一致,兼顾精度,可靠性,维护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的均衡。虽然AK看似简单,但生产起来可不是容易的事,能生产出合格AK的都是前苏联前华约等受过苏联系统援助的国家,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也不需要太深厚的工业基础就能生产。

这种极繁至简,平衡协调,确实是甩开其他步枪一大截。更重要的事这是一款全自动射击可控的,重量相对轻,可靠性高,能满足400m内作战需求的单兵步枪。


第一次让被压迫的小国穷国殖民地人民有了可以正面对抗压迫者的武器。


AK47使用了当时很新流的中间威力弹(7.62×39mm)

被打一枪,轻则躺地哭天喊地叫妈,重哭哭啼啼当场歇菜。

AK47发明者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
端著自己杰作的卡拉什尼耶夫,看样子非常骄傲。
加装了消声器的AK47

在此我说一声非常抱歉,也非常谢谢他,请多指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