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有《西江月》二词。

词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总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词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困那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原文有注:「批这宝玉极恰」。

词后有周汝昌按语:「观此二词嘲贬宝玉至亦尽矣,无以复加矣。然读者可曾念及凡世上作小说者,第一必选第一正面人物作全书主角。第二对此主角人物,他必竭力赞赏夸奖之,焉有全相悖反之奇例若此者。故我谓若非作者自嘲自贬,又当何解乎?」

按周公提示,此二词必是作者自嘲、自贬、自省的哀号!由于甲戌本面世时,雪芹仅约二十八、九岁,无此类经历,因此曹𫖯必是「当事人」无疑。也再次证明曹𫖯也是《红楼梦》作者之一无疑。

《西江月》二词,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宝玉及其原型人物-------曹𫖯的真实形象!这是曹𫖯深刻自省的血泪词。因此《西江月》中用词特别严苛,真诚。

但平心而论,由于历史原因,曹𫖯从九岁「黄口小儿」就当上六品主事衔江宁织造官,后又升至五品员外郎了。至撤职遣返,也不过二十来岁。实际上「织造」一职何止只管织造业务,织造还拥有密折特权,向皇帝直接禀报钱粮、吏治、营务、缉盗、平乱、荐举、参劾、收成、粮价、士人活动以及民情风俗等江南地方情形。扮演了皇帝主子耳目的角色。而仅仅织造业务,就十分繁复,涉及面广、流程长,要面面俱到,已实属不易。曹𫖯的遭遇是其个人的不幸、也是其家庭的不幸、更是时代的不幸。也值得同情和谅解。


就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挽救不了家族倾颓的命运,最沉痛的自责。


恰如其分呀!但是,如果要说原型那就必须反过来看,两首词的正面意思说的是书中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书外原型。


我觉得很符合。


个人觉得 从红学(曹学 脂学 探佚学)综合角度看 这段话可能是:作者在前面描述完人物外貌特征后 进一步揭示人物内在特征—— 即「站出来」看自己 从社会角度 对「自己(宝玉)乃至泛指纨绔膏粱中的此类型人」的诸多特点方面进行客观总结 同时又包含时过境迁后回看人生时的难以抑制的主观复杂情感评价(关键在于客观总结和主观复杂情感评价并存)


明贬实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