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初為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提出,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加以論述。

只是轟轟烈烈的洋務派運動失敗了,為什麼會這樣?

套句廣告詞:「80歲的大腦,20歲的身體」。這樣只有一個結果,身體想爽,想搞花樣,但是大腦不讓。

張之洞

「中學」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比如:三綱八目,即明德、親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一系列儒家學說。

「西學」是指近代西方的先進科技,就是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體」是指主體思想,主要是指核心理念、制度原則等。

「用」是指輔助應用,主要是指行為方法、工具產品等。

清議報

看到這兒,我們就能發現問題了,這分明是洋務派「和稀泥」的理論。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到底,是主張在維護清王朝統治下,採用西方技術發展工業,造槍炮、修鐵路,辦報紙,建學校等辦法來挽救時局危機。

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歷史局限性,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一目了然。

「體」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銀銅鐵鋁。「用」更像是用途、產品。

舉個例子,金子好吧,但是好的材料未必適合生產所有的產品,比如用金子做一個馬桶,不但成本高,而且使用壽命未必就比陶瓷更長久。

傳說中的黃金馬桶


清政府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879年,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為了將唐山開平煤礦的煤炭運往天津,奏請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鐵路,約85公里。

清政府以鐵路機車「煙傷禾稼,震動寢陵」為由,決定將鐵路縮短,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僅12公里。在胥各庄至蘆台間開鑿運河,連接薊運河,以達北塘海口。

而這區區的12公里,為避免機車震動寢陵,還規定必須由騾馬牽引車輛。電影《讓子彈飛》就曾經再現過這個場景。

馬拉火車

讓子彈飛劇照

現代人看來,這不就是搞笑嗎?


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比如洋務派代表、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修建了號稱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漢陽鐵廠。在管理方面,還是要「中學為體」,怎麼個著法呢?

就是先確立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個鐵廠必須是「道台級」。這樣一台,廠長就是四品大員,以下設置層層官吏。巧合的是,啟用的這個廠長還是自己花錢捐來的候補道台,鍊鋼不懂,撈錢回本倒是一把好手。

漢陽鐵廠

張之洞本人也昏招不斷,本來廠址應該在距離漢陽120多公里的大冶,因為那裡富產鐵礦。但張大人為了近距離感受到現代化工廠,看見工廠的煙囪冒煙,於是鐵廠就建到了漢陽自己的衙門口。

無疑造成了原料的運輸成本,降低了生產效率。最終,還為選廠址買良田,打地基多耗白銀100多萬兩。

在採購冶鐵廠設備時,張之洞委託駐英公使薛福成購買國外的新式設備。

薛告訴他,冶煉設備有酸性和鹼性兩種,要先將原料鐵礦和焦炭樣品寄給製造設備的廠家化驗,然後才能定購。張大人卻回復說,中國地大物博,啥礦都有,只管隨便來一套。

結果薛所定的設備恰好與辦廠用礦的礦質不符,導致鐵廠製造的鋼材含碳量太高,不符合標準成了一堆廢鐵,造成巨大浪費。

漢陽鐵廠

張之洞還為了應付外國公使參觀,從外國購買進口200多萬兩的鋼材,假裝成是漢陽鐵廠的產品,

反觀我們的近鄰日本,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學習了西方列強的科學技術,還學習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竺等,所以駛上歷史發展的快車道,成就了「明治維新」。

正因為清政府的封建性和洋務派企業管理的腐朽性,才造成了洋務運動的必然失敗。因為「體」和「用」之間的根本矛盾是生產力發展與上層建築的不兼容所導致的。

至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沒有效融合,反而向兩極分化。

加上時政的內憂外患,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這樣斷裂了,只留下歷史的一聲嘆息。


洋務運動伴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破產,因為無情的戰爭檢驗了他。


1.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

2.洋務運動對西方列強具有依賴性。

3.洋務運動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第一農村人口多,沒有太多糧食支撐城市發展。第二農民被土地束縛缺乏大量廉價勞動力來刺激工業發展,第三人民窮困,沒有市場來接納工業品。


綱領的問題。

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意思是在思想上一點也不想向西方學習,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只是技術落後罷了。

如果是「中學為主,西學為輔,技學為用」呢?我想會好很多。

想想現在的中特理論。裡面的馬原和馬政經,不就是一部分西方的「體」嘛,這些東西雖然無關科學技術,但是可以更有效的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指導經濟建設。

說白了,還是當時中國沒有思想啟蒙運動。


給你來個簡單的

記住四個字:縫衣服玩

分別是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依賴性,腐蝕性,以及頑固派的抵抗


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洋務運動也算是國家搞工業建設,他究竟是差在哪步?

暫且不談洋務運動是買機器,明治維新是學造機器的問題。這是國家獨立自主和長期發展的問題,是國家創新性保障。

我印象中,洋務運動失敗好像被歸為制度問題所造成的,中國沒有像日本實行君主立憲。或者說其表象就是樓上說的封建性,依賴性,腐敗和頑固派阻礙。

但說是制度造成的封建腐敗,那如果是康熙雍正在位時相對政治清明的環境下,開展洋務運動是否能在甲午中擊敗日本,維持東方地位。


文化原因。明治維新成功在於日本的文化,唐朝學習唐朝。近代學習西方。誰強學誰。中國歷史自認為天下第一,四處皆蠻夷。1840年前後的中華文化怎麼可能學西方?明朝7下西洋,明朝有沒有發現西方文明的巨大價值?即便就是今天。西方那套不也是邪路么?


在洋務運動之前,中國還處於農業為主,手工業為輔的經歷發展階段,對外戰爭和太平天國,嚴重的破壞了整個國家的生產體系,無論是國庫,還是平民百姓,都處於虛弱的狀態。

受到對外戰爭節節失利的影響,洋務運動,開啟了以軍工為主的工業革命,但國庫空虛,特別是全國上下,還沉醉於老大帝國的夢裡,使得洋務運動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面貌。因此,失敗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但失敗的洋務運動,也讓全國上下看到了工業革命的威力和魅力,看到了資本在社會發展中,所獨有的能力。從那兒開始,以工業革命為藍本的各種實業開始走進封閉的老大帝國,西方民主思想開始走進知識分子的視野,從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為國為民前赴後繼的勇士。

註定失敗的洋務運動,為懵懂的國人打開了一扇窗,讓迷茫國人看到了一絲希望!


簡單來講就是軟體跟不上硬體,i9的處理器用了最原始的系統。這與日本明治維新有本質的區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