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亦如此。


《道德經》中老子把人的修養比喻成接近於「水」的存在,水可以有無數的表現形式,但是水不跟其他事物或者人,比兇鬥狠,爭強好勝,而是伺機而動,可以飛流直下三千尺,可以潮起潮落,可以海市蜃樓,也可以潺潺流淌。

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水的形式和狀態受環境影響,人的修養、德行、追求、文化、基本素質也應該是這樣,道法自然核心要素就是順勢而為,無為不爭。

人生哲理就是懂得利用規律辦事,在自己弱小的時候偽裝,示弱,甚至是跪tian,當自己強大時就守護一方凈土,給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一個家園,當自己成家立業之後,功成名就之時功成身退,事了佛衣去,深藏功於名。

就像金庸小說《俠客行》一樣,狗雜種在俠客島喫了249噸臘八粥,呆了87天,最後一天去看最後一幅圖,結果不認識字,感覺字就像蝌蚪一樣,遊來游去,很溫暖,然後練成《太玄經》其他人糾結圖文混排的映像,內心都有一個執念,絕世武功學會一定是一方諸侯,可以天下第一,其心正,則事順,事順則乃成,但凡私心雜念過重,根本沒有那個心性和心境練就絕世武功。守護和愛纔是人生和生命的真諦,執著佔有和控制,是不合乎情理的。

上善若水的境界不是說道德的,這是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道德經》就是說道德的,反而不是,道是宇宙洪荒,天地玄黃的運轉規律,德是人文主義對於個體屬性的塑造,有客觀存在身份,也有主觀存在靈魂(精氣神)《皇帝內經》中的藏象系統的修行。

那麼上善若水的境界,是講心性、心境。人心和人性,智慧和超脫的。可以說《道德經》就像一個找到自己的武功祕籍,可以打通任督二脈,絕對不是能夠統一天下的兵法、或者《葵花寶典》之類的,而是類似道家《先天功》和《太乙金華宗旨》以及瑜伽術裡面脈輪學說。

人通過打坐、坐禪、入定、冥想,可以找到自己身體和靈魂的契合,靈魂和自然的契合,以及身體和自然的契合,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我和無我合一。

人生哲理就是我們要明白人生的意義,生活的智慧,以及利用具體的知識,轉化成我們內心的力量,砥礪自己的鬥志,和自己不羈的靈魂,和對自由的追求。

《古董局中局》多少人為了佛頭浪費一生時間去追求,反而浪費美好青春,多少人守護一個真相,顛沛流離,漂浮的不是世事浮沉,而是人性變化,歷史驚人的相似,人性在慾望的海洋來回掙扎,所有人都以為自己會水,可淹死的全是會水的。

沒有誰比誰真正的聰明多少,因為聰明本身就是偽命題。毫無疑問,人生哲理是經歷過後才明白的道理。

17歲的韓寒面對所謂30-40歲的巨儒面前,人生經歷看似簡單,平淡且枯燥,別人讀了韓寒的文章卻置疑人家才華和學問,一個不讀書的人,不進大學校門,看似沒有人生經歷,讓所有30歲唸完大學才工作的人受不了,一輩子侵染在教育環境烘托出來的靈魂,沒有一個沒有進過一天大學校門的人的靈魂有趣。

有一個女提問者,說韓寒像烤鴨,坐立不安,一個17歲面對鏡頭,面對幾十人的質疑,能夠坦然自擾,沒有口吐芬芳,這纔是基本素質,請收起人性的傲慢和偏見,不要用自己的生存觀念對於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

看完視頻的我沒有生氣,眾生無明,能理解韓寒的不多,更高級別的哲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們孤獨,而是他們環顧四周,卻找不到自己的同伴!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你可以理解為讓人不反感的「裝孫子」


《道德經》第八章開篇就說:上善若水。告訴我們人應該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就是水,我們應該向水學習。

為什麼老子用水,而不用空氣、陽光,或者其他的?因為他覺得水跟人很親近。

有些人不太會去看太陽,因為怕曬,看到太陽就撐傘,太陽大了就不出門。有些人不知道空氣那麼重要,因為沒有感覺。所以你說空氣污染,他沒感覺,你說空氣很好,他也沒感覺。可是水就不一樣了,我們每天都要碰到。老子很喜歡用水來象徵良好的德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