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行 合 一

當一個人知一件事物(本質)時,會勸說自己要去怎麼怎去行動嗎?不是下意識的去做嗎?

由此可見知行合一 這個詞是矛盾的並且違心的,

因為當他在一些概念上存有模糊不清時,才需要用行動去佐證他的所謂的知,因為在真知時,他的所行就已經包含了知,但不能排除的是弱智羣體的未知先行後的感嘆因該先知後行,而強者一般是因知(本質)而行而不是知行合一。因為在知裏沒有商量的餘地,但也不能排除的是他所說的知其實只是認識而不是知,知是智的延伸而行是智的體現,如果知只是認識那所謂的行就是試探,那他的本意就是不斷的認識與試探要雙管齊下而得它的反應而這反應便是他認為的知,故結論,知行合一為猜想而不是定義(真理),那麼,他(王陽明)也只是個小學生,那麼來了,大家為什麼這麼推崇他呢?

我喫飯這個行為 我需要知嗎?

我渴了 我需要先知 再去再去找水嗎?

望廣大羣眾能知 能行 能生(法) 能死(固守),做自己 ,不被偽書洗腦,不被社會的癡所侵蝕

第一次提問,歡迎指證。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三大核心觀點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公元1509年,龍場悟道的後一年,陽明先生應當時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邀,在貴陽書院講學。在這一年,陽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為何提出「知行合一」?

為什麼「知難行易」?(這一點有悖於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知易行難」)

「知行合一」的「一」是什麼?

關於「知行合一」,我們有三個要點與大家分享:

知行本一

陽明先生原文: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這一個功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陽明先生說,知行原是一個功夫,即知行本一。有怎樣的知,就有怎樣的行。

有錯知,就有錯行。

有淺知,就有淺行。

有深知,就有深行。

有真知,就有真行。

沒有真行,則說明也沒有真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反過來可以知道這個人的認知水平。能夠行出來的知纔是真知,行不出來的都不是真知。

比如,我們普通人都「知道」不應該說謊,知道孝養父母,知道忠誠擔當,然而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些。事實上,這個「知道」只是停留在頭腦裏的知識,並非自己內心的真知。

先以說謊為例。為什麼明明知道不能說謊但仍然會說謊呢?因為,我們覺得與人交流要顧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顧及他人的感受,說實話會傷害他人,說假話則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我們內心深處的認知並非「不說謊」,而是「說謊挺好,對自己好對他人也好」。既然心裡認為「說謊挺好」,外在的行為表現就是撒謊,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麼樣的內心認知,就有什麼樣的行為。

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誠於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會婚內出軌,這是因為他們心底的深層認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樂」。

很多人都說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大道理,但我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你之所以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你沒有真正踐行這些大道理。之所以未能踐行大道理,是因為內心深處並不真正認可這些大道理。我們內心深處的錯知錯見,主宰我們的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模式,讓我們經常立於危牆之下——「小我」,是錯誤人生的根源。

因而,任何時刻,我們都是處於知行合一的實踐之中:我們內心深處不認同的信念,在行動上就行不出來;我們內心深處存在錯知錯見,所以才導致了錯誤行為。

這些內心深處隱藏至深的錯知錯見、偏知偏見,被不明和貪慾所豢養、被小我所控制。正是這些不當知見,導致我們走上了人生歧途。

所以,知行合一的本質即是知行本一。

明明落地很難,為什麼陽明先生卻首倡「知行合一」?

錯知則錯行,淺知則淺行,深知則深行,正知則正行。

中華經典、聖賢思想告訴我們的,是正知正行。

知行合於

「天理良知」

陽明先生年譜原文:

一曰「知行合一」,蓋亦《大易》所謂「知至至之,知終終之」。

聖賢告訴我們,生命止於至善。那麼,我們終生追尋的至善、天理到底是什麼呢?

500年前,陽明先生一語道破天機:良知即天理。

「知行合一」的最高層面是知行合於天理。

最高層面的這個「一」是天理,是良知。我們的知和行應是合於天理,合於良知。

或許,你覺得天理距離我們很遠,看不見,抓不著。

但是,良知人人具備。我們都可以聽到內心深處的良知聲音。

因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讓自己的念頭、語言、意識、身行合於良知,合於天理。

1508年,陽明先生「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覺呼躍而起,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陽明先生被貶職到龍場,沒有政治新星的光環,沒有詩歌唱答的浪漫,沒有父慈子孝的溫情,只有野獸出沒的潮濕山洞,生死只在一念間。就是在如此情境下,陽明先生一躍而起,他體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自己苦苦追尋的道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心中。原來,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良知。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一定能夠順從天理,依道而行。

知行合於良知,超越一切榮辱得失,從此陽明先生的內心深處生起了無窮的力量。37歲龍場悟道以後,陽明先生依良知而行,開啟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波瀾壯闊的一生。

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動,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人生重大真理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鐵律。

經過8年實踐,陽明教育研究院總結出了簡而易行、行之有效的明心凈心功夫。明心功夫去除不明,凈心功夫去除貪慾。8年間,數以萬計的人踐行明心凈心功夫,致自己的良知,突破了事業瓶頸,建設了幸福家庭,生命煥然一新!

知難行易

圖片一位母親資助了兩個孤兒,她對兩個孩子說:「你們不要因為自己沒有爸爸媽媽而覺得可憐,你們可以擁有更多的愛,想不想要?」孩子說想要。

母親接著說:「如何獲得愛呢?你們去愛你們的爺爺,他是當年自衛反擊戰的英雄,他從小把你們撫養長大。去告訴爺爺,你們將來考上大學報答他。還有,去愛你們的老師、同學……你們心中有無盡的愛,把它用出去。心中的愛不會越用越少,只會越用越多!」

父母親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讓孩子去愛更多人,這是通往幸福和成功人生的大道。這樣,孩子一點兒都不會感到匱乏,一點兒都不會感到無助。

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人生重大祕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無盡的愛;人生重大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人生真相,不是人們輕易能夠體證的,唯有在心上真正明白了,才能行得出來。否則就會成為無用的大道理。

這就是「知難行易」——獲取真知的過程比較難,然而一旦內心深刻認知了本質,行動起來並不難。

聖賢體證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穿越千百年來到我們身邊。今天,我們最聰明的做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明白和體證,邊行動邊體證,讓生命垂直攀登!

最重要的「正知」,就是知道人生重大祕密和人生重大真理。當我們基於這兩個重大的底層邏輯,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就會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行本一;

知行合一的特質是知難行易;

知行合一的最高層面,是知行合於天理良知


不是,知行本合一。但是你這個知是良知,還是無知無覺,或渾渾噩噩的知,私慾滿腔 的知呢?

比如你心生嫉妒,於是出口嘲諷,是私慾之知。故而行嫉妒之事。所以知行合一。

再深入一點,你聞到惡臭,是感知,你生出厭惡的心就已經是行了。再到你捏著鼻子走開那已經是行的末端。是知之成。

至於渴了還要先知嗎?你是誤解了,也可以說很愚蠢,不願意踏實用功就出來問。

難道渴,不是知麼?不然你怎麼知道你渴了?至於行,你想要解渴找水的心就已經是行了。

罰你在讀三遍傳習錄 ,?

看了其他回答始知聖學難繼,若不入門尋得明師,你就在外面打滾吧。是明師非名師。


就像我乍一看題主的描述不是很清楚題主對「知」和「行」的定義一樣,題主也許沒有弄清楚王陽明對「知」和「行」的定義。

或者說,用「定義」這個詞描述王陽明對於「知」和「行」兩個範疇的運用似乎還並不準確,因為在王陽明這裡,「知」和「行」並不存在固「定」的含「義」。在我的理解裏,王陽明的「知」和「行」大致有兩類意思,一類是王陽明所真正認可的「真知」和「真行」,一類是日常語境中大眾對於「知」和「行」的普遍理解。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你會覺得王陽明的很多表述都是邏輯不自洽的。比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句。

而事實上,要理解王陽明的思想,就不能陷入到文字的糾結當中,王陽明說:「用功到精處,愈著不得言語,說理愈難。若著意在精微上,全體功夫反蔽泥了。」相信對於那些深刻體會過語言的侷限性的朋友來說,應該很能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裡我只簡單舉一個例子,王陽明教學生就好比我在教人打三國殺,教人打三國殺最好上手的方式就是讓人在實際遊戲中邊玩邊解說,這個時候你如果把我教人過程中的解說記錄下來,並要據此去回溯我當時的意思,當然不能將我這種在特定場景下教人的話當作一份嚴謹詳細的遊戲說明書去解讀。

所以王陽明說:「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只要知道了我講知行合一是為了什麼,那你說知行合一還是知行為二都無所謂。

大致講到這裡,其實也沒有講什麼新的內容,甚至沒有回應到問題本身,但我想也大致從根源上澄清了一些東西。如果題主願意接納這種說法,或許能夠對知行合一有新的看法。

最後,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共勉。


乍一看標題問得挺好,再一看具體問題突然不想回答了怎麼辦


樂答此薦問:知行合一,並不是矛盾相攻、矛盾互擊的「自相矛盾認知」,而是矛盾兩手齊執、矛盾一致對外的「兼用矛盾認識」!


不能算是,你還得繼續瞭解這個是真正的大能,惠能祖師和王先生是真正的思想同道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