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發現兩個詞:

「伽藍寺」,其他方言讀 jiālánsì,承德方言讀 qiélánsì,結果普通話念 qié;

「芭蕾」,其他方言讀 bāléi,承德方言讀 bālěi,結果普通話剛好讀 lěi。


問了一個承德人,結果如下:


普通話的字音只遵從現代漢語詞典的標音。


非也。

1.伽:羣果戈三開平

古同音字:茄

今日應同茄音,但是有人讀了半邊。

2.蕾:來蟹賄一合上

古同音字:磊

今日應同磊音,但是有人讀了半邊。

——

與其說普通話的字音遵從承德方言的發音,

不如說普通話的字音本與廣韻字音有著較為嚴明的演化規律。


普通話其實是一種人為設計的語言,主要參考北京和其他華北平原的方言,自然是包括承德方言的,普通話最後的標準也和河北一些方言非常接近。在長期全國推廣使用中普通話當然難免會發生一些地方變化,但你舉的兩個例子很難有代表性。

關於伽藍中的「伽」這個音,我回答過另外一個提問。簡要來說,「伽」作為一個只用來音譯的字,最初應該不具有qie的音,伽藍在梵語裏接近「gia nan」的讀音。伽藍是個很小眾的辭彙,其他方言裏的情況不好考察,更加日常的「茄」在大量方言裏依然在讀「ga」"jia""gia"等音,沒有發生母音的偏移。因此,我認為伽和茄等字最初的讀音應該是類似「jia」,與其他「加」為聲部的字讀音相同,是華北地區語言中發生了向"qie"的變化。


你說的只不過是讀錯而已

就像符只有第二聲,但是很多人仍然讀符合的時候讀第三聲


身為一個承德人,我想說

這可能和認不認識這個字有關


承德人過來強答一下吧。不完全遵從,只能說普通話採集時候借鑒了承德灤平方言,這裡的人有很多日常讀音在細節上是有錯誤的,部分說話方式會類似東北和山東。但是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標準的,我當時考普通話的時候純屬裸考,考前試讀的時候發現個別音與平時不同,也基本看一下就能記住,所以比我的山東同學考的時候會輕鬆一點點,最後也僅僅是90分二甲,因為確實承德方言不能完全達到普通話播音標準,真想要標準的一甲,也必須要著重練習的,但是大體來說可以稱作是普通話。

而且其實這個問題也不太嚴謹,承德面積很大,很多縣說的根本不是普通話,可能灤平縣和市區更貼近普通話。至於前面人說的一些讀音,如餓讀ne,襖讀nao,桑葚讀ren等等,老一輩這麼讀的比較多,不過就我這一代同學來看,大多數讀音會糾正到字典上的讀音。

其實糾結讀音這種事沒啥用,現在人口流動這麼大,你總會到一個說方言的地方,你說的普通話到了他們那也就成了方言。我一個大學老師天天上課一口濃鬱的山東方言,我同學大多能聽懂,我就完全聽不懂。。。。

更何況個人的教育水平不同,由個人的讀音怎麼能斷定一個羣體標準與否


我承德同學說早期中央電視臺播音員遇到不會的字,都是去承德問當地市民怎麼讀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