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嘎爾尼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畫

姑蘇繁華圖,又名盛世滋生圖 ,乾隆時蘇州景象

盛世不過如此,沒有人頭稅的時代老百姓生活應該很安逸的,以至於中華美食在清朝定型,各個城市衍生出了自己的特色!

關於馬嘎爾尼的記錄,可能為皇漢偽作,可以查查他的英文原版。而且康乾時期也不是什麼紅薯盛世,很多人太無知,紅薯是根本不能保存的,按當時的儲藏技術,紅薯幾天就壞,況且各地縣誌也沒有記錄當時人民大規模吃紅薯吃玉米的記錄,如果有的話應該形成習慣保留下來,可是沒有。


馬戛爾尼的《馬戛爾尼回憶錄》

約翰?保羅的《我看乾隆盛世》

上述兩位於1793年抵達中國並覲見了乾隆皇帝,期間兩人記錄了他們在東方的所見所聞並且都收錄進了兩人的著作當中,這兩位英國使節最後做出了失望的評價:「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這樣的盛世,與其說是盛世,比如說是專制統治下看似穩定的封建社會,人民受到剝削,精神受到禁錮壓抑,生活困苦,特權階層掌握社會大部分財富與權力,這樣的社會和盛世有何干係?


不能不能不能 明清都在走下坡路了,盛世個毛線球球,嗯 就是不喜歡清朝

這個提問本身對康乾盛世持有疑問態度吧?


此盛世非彼盛世,跟那些真正的盛世是不能比的。

泛意上盛世可分為兩種。一種偽盛世,百姓在極度絕望後得到些許希望,但技術發展和精神方面則是缺失的。一種真盛世,社會高度發展百姓習以為常。

所謂的康乾盛世則是一種偽盛世,是明朝的人口經濟陪葬來的。偽盛世往往伴隨著人口滅絕、經濟崩潰,規模越大,偽盛世持續的時間也就會越長,百姓往往經歷了高需求—無需求—低需求的心理過程,這也就造成了康熙到乾隆長達百年的偽盛世史。

從明末的人多地少,到清初被韃虜屠戮後的人少地多,熟荒無數,人口基數極低,遠小於耕地所能承載的實際人口,再加上康熙後期開始的美洲高產作物大規模普及種植,人口上限硬生生翻了翻,在人口達到飽滿前至少可以不用擔心人口承載問題,社會也從被破壞殆盡到迎來部分運轉,這種極低需求時期對更高需求的期望自然就呈現出了康乾盛世的假象,而技術方面的發展那是沒有的,精神方面的財富更是沒有的。

僅僅是從糟糕惡劣的環境恢復到「還算過得去」的過程,在高產作物的普及下還伴隨著各種饑荒民亂,卻被某些史學家吹噓成文治武功稱之為盛世,可見其人的低智程度。

PS:人口在乾隆中期也就是番薯盛世後期才恢復到入關前的正常水平,這種恢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資源就擺在那裡,跟滿清統治者的功勞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並且人口上限的提高是一個隨著高產作物普及的逐步過程,而不是某些決策的成功所導致。


所謂康乾盛世不過是封建社會的落日餘暉,康乾時代遍地餓殍,貧富差距極大,官吏腐敗嚴重,其制度的問題已出見端倪,而皇帝不思改革,可以說康乾時代是中國與世界差距最大的一個時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