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請知乎上的諮詢師解答一下,作為來訪我真的感覺怪怪的,這是沒自信呢,還是要立人設攬客?


心理諮詢師在公共社交平臺發自己的諮詢心得、督導照片、培訓宣傳或者來訪感謝,主要目的是為了攬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了獲取來訪者而做出的行為。

除了攬客,也有部分是宣傳的性質,多散發自己諮詢心得還有工作時的照片,來訪感謝等內容,能夠擴散個人的影響力,讓陌生人產生「首因效應」,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這個諮詢師還蠻有能力,很不錯,來訪者表示讚許,這個諮詢師水平一定很高。

不過說句真心話,諮詢師只要在保密原則之內,偶爾發自己的動態在社交平臺是可以的,但是頻繁發,一天發個十幾次,每天都有,這種就有點過了,根本就不是正常專業人士的工作狀態。

真正諮詢師忙起來,那是昏天黑地的,週末都得不到休息。

就拿最近來說,這段時間司法局年底要結賬,需要做很多分析報告和數據,包括個人心理諮詢、心理測量檔案材料的總結之類,我已經連續一個多月沒休息了,週末都在加班,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要忙到晚上十點多。

白天諮詢完,晚上還要趕材料。要是白天沒諮詢,基本上也是坐在電腦旁,不停整理各種數據,還有一年來工作進度的匯總,根本就沒時間泡網路。

上知乎的頻率很快,基本上就是抽空看到有人邀請的題目,覺得感興趣,拿起手機答一下,20分鐘答完,答完以後就把手機放下,然後生活中就去做別的事情。

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截圖、去選照片、把來訪者信息看一遍,然後精挑細選,在網上發個十幾條,從早發到晚,說我工作多麼多麼努力,幹了不少工作,非常專業?有這閑功夫,現實中做幾個諮詢,寫幾份報告,做完以後輕鬆輕鬆,看看電視、玩玩電腦遊戲,或者看看動漫番劇,豈不更加愉悅暢快,為何還要大費周章地泡網路說自己工作多麼勤奮?

所以,真正忙的諮詢師是不可能天天在網路的,那種頻繁發動態,一天發個十幾條朋友圈的諮詢師,很難談得上全職或者專業,加上保密原則和職業倫理,諮詢師更不可能在網路到處曬諮詢相關的各種內容,督導、團體諮詢以及個案諮詢的畫面,是沒法讓人看到的。

做事低調纔是心理諮詢師以及心理諮詢行業的工作特點。


諮詢師有自己的正常的自戀需求,需要表達和展示自己,所以判斷只要在保密範圍內、以及尊重倫理,那就沒問題。

當然,也有度的問題了,如果只是展示自己、營銷、標榜自己,卻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和反思,確實還是要懷疑下諮詢師是否有穩定的自尊,因為只有諮詢師有健康、穩定的自尊,才能在諮詢中甘願做一個「工具」,供來訪者有效的使用。

你說的情況,還有可能和諮詢內的動力有關係,比如你擔心諮詢師是不是足夠的有能力關注到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還是更多的在滿足他自己的自戀。

那種怪怪的感覺是需要和諮詢師討論的,也許是移情,如果諮詢師可以跟你開放的討論並共情理解你的感受、並據此進行深入探索,那麼他還是勝任的。


我是不會找這樣的諮詢師,發來訪者感謝的誰知道有多少來訪者想懟ta,而且成長也不都是諮詢師的功勞,去督導培訓是應該的。


以目前國內心理諮詢的江湖現狀,這種事兒其實很常見的,也能理解…因為心理諮詢師不太像是一個職業,諮詢師很難單純只有一個諮詢師的身份,往往得有機構老闆、培訓講師、產品銷售等等身份覺得混合。

原因無他,人總得喫飯,得營銷營銷纔能有客源不是。對這些個人宣傳我起初也很反感,但後來發現一些素質良好的諮詢師也這麼做,我就明白了這些宣傳的確無奈之舉。合格諮詢師為了生存時不時這樣其實沒啥問題的,因為他們肯定能把握好尺度能讓人舒服。這類型諮詢師可以嘗試體驗合不合適自己。

不過據我參加那麼多培訓班認識了那麼多學員的觀察,這些宣傳朋友圈天天發日日發,基本都不太靠譜的…建議你試都別試,找都別找,看都別看…


別的不敢說,也不敢評價

至少在來訪感謝信這一塊,諮詢與訪談課的老師(榮格學派)教導我們,面對來訪者的感謝,可以沾沾自喜一下,但更直接的反應應該是「這是你自己的成長」。

廣而告之一下,那看來諮詢師更期待得到他人的認可。從人性上來說無過(假如不是偽造的話),從職業上來看是不太專業的。


你可以理解為樹立形象吸引來訪者為主。畢竟諮詢師也是要恰飯的,職業都需要廣告包裝宣傳 當然有個大前提,就是在諮詢師倫理框架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