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對,為什麼主流國家都在發錢?別杠,就事論事。


新冠病毒肺炎蔓延全球,使2020年的經濟前景一落千丈。各國政府紛紛推出紓困措施,其中,直接給民眾「派錢」成了一項重要舉措,力度之大可謂「前無古人」。

如果由中央銀行直接向家庭/個人發錢,是不是真的有助於防止這場公共衛生危機促成的經濟大蕭條?

「直升機撒錢」和消費券

「直升機撒錢」來自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發表於1969年的論文。他指出,在嚴重的危機中,中央銀行可以印製鈔票,然後用直升飛機把錢扔給感激的民眾。

新冠病毒肺炎的暴發令整個社會停止運轉,銀行停止放貸,人們捂緊錢包,公司不敢投資。同時,銷售額的下降使公司失去了收入,不得不解僱工人。隨著失業率的上升,人們的收入下降,又只能加倍省錢來削減支出,所以企業的收入就更少。

支持者相信,直接發錢比任何量化寬鬆政策都更有效地刺激經濟。多個國家的「直升機撒錢」舉措,都已經展開。

美國參議院於當地時間3月25日連夜投票通過2萬億美元規模的第三輪緊急經濟救助計劃,這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救助計劃。

該法案顯示,根據申報者2019年的納稅申報單和2018年的信息(如沒有納稅申報單),將為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成人每人發放1200美元現金支票,每個兒童500美元;年收入高於7.5萬美元的,收入每多出100美元,支票金額減少5美元;年收入高於9.9萬美元,不會獲得現金支票。

加拿大聯邦政府也在25日宣布,符合要求的申請人將每月獲得政府發放的2000加元支票,連續領4個月,共計8000加元(1加元約合0.71美元),線上申請通道馬上開啟。方案面向的群體包括失業群體、生病群體、自我隔離的人,也包括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以及因為公司運轉不力領不到工資的群體。加拿大人將在遞交申請後的10天內收到這筆錢。

德國財政部23日宣布推出一項用於救助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的民生政策,計劃總預算為500億歐元(1歐元約合1.11美元)。方案包括,小企業主(1至5人就業的公司),個體戶如藝術家、職業攝影師、護理員等,每月可得到9000歐元的補貼,為期三個月;5人至10人的公司可獲15000歐元的補貼,為期三個月。

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Rishi Sunak)在3月20日發表演講,宣布英國正在推出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救助計劃,直接為受疫情影響不能工作的英國民眾發放薪酬。「這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政府直接給民眾發放薪資。」根據這一方案,英國政府將為受疫情影響而無法領到薪酬的人員支付80%的薪資,每月最高2500英鎊(1英鎊約合1.24美元)。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3月12日宣布,從3月31日起向大約650萬人發放每人750澳元的一次性現金補助(1澳元約合0.61美元)。此次現金補助主要面向社會福利保障金領取群體,包括養老金領取者,失業津貼、殘障補助金、照顧者津貼、青年津貼、退伍軍人補助和家庭稅務福利的受領人,都將獲得這筆錢款。

據日經新聞3月26日報道,日本政府或最早於5月向收入大幅減少的家庭直接發放現金。目前的方案為,將向符合條件的家庭發放20萬至30萬日元(1日元約合0.0093美元),還將通過發放折扣券和商品券來扶持營業額銳減的餐飲業和旅遊業。

韓國總統文在寅30日在青瓦台主持召開第三次緊急經濟會議時表示,中央政府決定攜手地方政府,向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收入在下游水平的七成家庭發放災害補助,四口之家的補助標準為100萬韓元(1韓元約合0.00082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也已經有約40個地區陸續發布了消費券政策,長三角的杭州、寧波、南京、嘉興,以及濟南、青島、重慶、南充、德陽、建德、秦皇島、香港、澳門等十多個城市(特區),還有浙江、遼寧、江西、河北、安徽等多個省份或部門發放或計劃發放消費券,其中多個城市發放金額達到上億元,餐飲、旅遊和零售行業是投放的重點,累計消費券投放總額已超40億元。

不過,中國地方上的消費券發放,某種程度上講是必要的。首先,餐飲、旅遊等行業受到極為嚴重的衝擊,而政府適當刺激,提振消費,是有一定必要的。其次,消費券不等同於銀行體系的信貸寬鬆,不會對去產能的結構性改革帶來「債務約束」,也不會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大放水」的預期。

它是一種並不多的可選項。

直接給人民發錢是對是錯?

一般來說,「直升機撒錢」都被視為經濟政策中的「大殺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政府輕易不會拿出來。

對反對者來說,「直升機撒錢」的直接錯誤有二點:

首先,錢太少。1000美元遠遠不到美國人一個月的工資,750澳元也不到澳大利亞人一個月的工資。對那些失業、生病的人來說,這點錢不夠救急,更不夠救窮,只有有規律的基本收入才有用。

第二,「花錢」這件事,目前來看並不是當務之急。像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提出給養老金領取者額外的錢,這就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風險。老年人最應該躲在家裡保護自己,而不是領著孫輩去迪士尼樂園。給他們錢來鼓勵消費,傳遞出的完全是錯誤信息。

大多數消費券、商品券,都指向了飽受新冠病毒肺炎衝擊的領域——航空、郵輪、旅遊公司、餐飲……這些行業往往讓一大堆陌生人長時間待在一起,增加了互相傳染的幾率。一邊封鎖城市讓人們避免聚集,一邊塞錢讓人去這些領域消費,南轅北轍。

如果沒把錢花在休閑娛樂活動上,人們會幹啥?一定會囤東西:麵粉、土豆、罐頭、衛生紙……本來政府還在苦口婆心勸大家不要「搶」,結果又一手推動了「搶購潮」。

反對者也不相信「直升機撒錢」的根本動力。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本·伯南克在內的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直升機撒錢」提供了一種克服通縮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通過將財政赤字貨幣化,中央銀行可以幫助政府為基礎設施等增長投資提供資金,同時提供對抗通縮所需的流動性。

正如米爾頓·弗里德曼自己也說過,在經濟學裡,沒有免費的午餐。

「直升機撒錢」的重大弊端——最根本的一點是,無限量的政府債務貨幣化,將破壞政府實現價格穩定和穩定金融體系目標的信譽。

弗里德曼在1969年提到,儘管「直升機撒錢」催生了更多需求,但並沒有創造更多的供給。因此,在經濟恢復到正常的產能利用率(需求與供應達到平衡)時,繼續「直升機撒錢」將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

從量化寬鬆政策到負利率的各種形式的貨幣刺激措施都帶有風險,但是「直升機撒錢」的風險尤甚。

必要的刺激

當然,情況也要區別對待。

對於中國這樣疫情接近尾聲的國家來說,復工復產已經是現實,加上大頭是「新基建」——數十個城市先後公布了投資計劃,總投資額大約達到50萬億元人民幣——50萬億是未來5-10年的投資額度,不是一年之內的任務。這樣來看,消費券算得上「錦上添花」:企業和個人都有「糖」吃。

由於其他國家的疫情尚未「見頂」,「直升機撒錢」的手段確實有著上文所說的、相對的隱患。

而且,除了基建投資和「直升機撒錢」,政府還能夠做些什麼?

新冠病毒肺炎屬於公共衛生危機,不是金融危機。這提醒我們還是要把目光放在醫療保健系統和制度上。醫療服務資金不足,人手不足,設備不足,或者制度渙散,都會造成危機的一再重演。疫苗的開發更需要國家間的合作,可惜當下看到的更多是民粹主義的抬頭。

普通勞動者基本收入一定要維持住。維持人們的收入可以保護房東、銀行和一系列公共事業服務公司免於違約。在互聯網時代,「零工經濟」的參與者、個體經營者非常容易受到傷害,一旦經濟危機到來,他們總是最先丟掉飯碗。許多勞動者甚至沒有資格獲取現有的福利,即使有,維持基本生活也完全不夠。這就要求「保就業」。

像愛爾蘭正在引入一項支援計劃,好讓疫情中沒有收入的企業能夠繼續向工人支付工資。在丹麥,一些公司同意不解僱僱員,政府會支援公司,讓僱員拿到工資的75%。

這些措施將導致政府赤字激增。有些人建議可以通過央行為政府融資,購買政府債券,使政府保持較低的借貸成本。

歸根結底,危機的背後有一條紅線——良好的投資環境、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開放的競爭市場,以及讓市場,而不是政府和央行來創造長期就業和經濟增長。無論是政府的決策者,還是貨幣政策的制定者,都應該正視這條紅線的意義——這也意味著直升機不能總是飛到天上。

作者 | 榮智慧 南風窗主筆、長三角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編輯 | 譚保羅

發佈於 2020-04-0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DeceiverDeceiver愛國者,毛粉!

如果我們已經發錢了,那肯定是發錢對。

但目前看來我們沒發錢,那發錢肯定不太對。

但如果突然決定發錢了,那我肯定要論證一下發錢的合理性。

雖然我在宏觀經濟領域缺乏專業知識,可能只讀了個普通本科,或者清華工科博士或者帝國理工工科博士。但只要輿論戰場需要,那不論我懂不懂,只要真的發錢了,就一定要強調發錢的利國利民。畢竟,爭奪輿論的事情,學理沒那麼重要,要是較那個死理,不就成理中客了嘛?咱們愛國者還是得鮮明的表達自己的立場,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已經發錢了,那肯定是發錢對。

但目前看來我們沒發錢,那發錢肯定不太對。

但如果突然決定發錢了,那我肯定要論證一下發錢的合理性。

雖然我在宏觀經濟領域缺乏專業知識,可能只讀了個普通本科,或者清華工科博士或者帝國理工工科博士。但只要輿論戰場需要,那不論我懂不懂,只要真的發錢了,就一定要強調發錢的利國利民。畢竟,爭奪輿論的事情,學理沒那麼重要,要是較那個死理,不就成理中客了嘛?咱們愛國者還是得鮮明的表達自己的立場,這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叫主流國家? 誰又是非主流國家?

MS最「主流」的那個國家已經鬧騰幾個月了,不發錢等著他們造反嗎。


說不對的,發的時候別拿,捐到你認為刺激經濟有用的地方去


對啊

既然印錢和通脹都是命中注定,憑啥不發錢,吃一頓掙一頓。非要定向輸送到「有關企業」,然後讓我的鈔票白白貶值嗎?價值傳導總有個順序,越往後越吃虧,反對發錢的都是既得利益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