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很能打,洪也很能打

李陵鐵骨錚錚,洪也鐵骨錚錚

李陵投降了匈奴,洪也投降了滿清

李陵留起了匈奴人的髮型,洪也剃髮易服留豬尾辮

李陵在匈奴參加了對漢朝的戰爭,洪積極為滿清謀劃滅亡明朝

李陵在匈奴積極勸降蘇武,行為令人不齒。霍光想接他回去還被斷然拒絕,並且把責任推到漢武帝身上。可是漢武帝當年殺他全家也不過是依法辦事啊?甚至為李陵拖延了一年多

李陵的行為並不比洪承疇更光明,只不過因為他能量更小,而漢朝更強大,所以沒能造成洪那麼大危害

可為什麼如今談起李陵就是「漢武帝窮兵黷武的犧牲品」「悲劇的英雄」,而洪承疇卻被罵做漢奸?


李陵對標怎麼也是祖大壽,白文選這些人吧。人家確實是勢窮而降,而且不是主要責任人 而且李陵做了高官不假,人家參與那場對漢朝戰役了?勸降蘇武?蘇武那個狀態投降匈奴對漢朝也沒啥損失。

洪承疇最大的問題是,作為松錦大戰的主帥,戰敗這件事他是要負責的,而且後來他滅南明出力可不小。


首先,李陵和洪承疇都跟「鐵骨錚錚」這四個字不沾邊,說李陵和洪承疇二人「鐵骨錚錚」,等於說完顏構雄才大略、秦檜盡忠報國、汪精衛愛國青年。

太長不看版:因為對洪承疇的評價沒有受什麼影響,是很正常的,對李陵的評價受到了太多影響,很不正常。


對洪承疇的評價很正常,這裡就不說了,借這個問題梳理一下很多人的評價不正常的李陵

因為李陵是李廣的孫子,而李廣偉光正,所以李陵當然也偉光正

因為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而司馬遷偉光正,所以李陵當然也偉光正

因為李陵是漢武帝的臣子,而漢武帝窮兵黷武刻薄寡恩,所以李陵當然也偉光正

因為李陵沒有騎兵主力李廣利有騎兵主力,而李廣利是外戚,所以李陵當然也偉光正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給「李陵」蒙上了太多的光環。光環之下的「李陵」早已脫離了歷史上的李陵,所以對李陵的評價,很多時候並不是對歷史上的李陵的評價,而是對脫離歷史的「李陵」的評價。

「李陵」可以是一個指責君王、感嘆命運的文學形象

「李陵」也可以是一個反對征伐、意圖偏安的政治工具

甚至陰謀論一點,「李陵」還可以是一個投敵有理、叛國無罪的歷史依據。

其實這種被光環籠罩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人物本身有所出入的現象並不少見,如屈原、廉頗、李牧、關羽、嶽飛等,光環之下的人物形象相對於歷史人物本身或多或少都有著能力、功績、歷史作用、精神方面的拔高,但一般來說,光環之下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人物本身並不會有原則上的偏離,糟糕的是,光環之下的「李陵」形象與歷史上的李陵本人,是完全相反的。

有的人表面上是在說李陵,其實是在說李廣,說司馬遷,說漢武帝,說李廣利,說漢匈之戰。在對李陵的評價中,很多人熱衷於忽略李陵本人在李陵事件中為推動該事件所發揮的巨大主觀能動作用,將李陵在李陵事件中從出兵到兵敗再到投降所應負的主要責任歸咎於以漢武帝劉徹為首的「妖艷賤貨」們以保持「李陵」的單純不做作,我將這些人稱之為「李陵洗滌粉」,簡稱「洗滌粉」。「洗滌粉」們的行為明顯是自我代入李陵、完全陷入【李陵視角】的結果。以下根據我與「洗滌粉」們對線的記憶,以《漢書·李廣蘇建傳》為主要參考,給李陵事件做一個從頭到尾的整理。

以下針對「洗滌粉」,不針對題主、答主和觀眾

天漢二年,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召陵,欲使為貳師將輜重。

起初,漢武帝只是想讓李陵做後勤支援的任務。

但是李陵不樂意了:

陵召見武臺,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於兵,毋令專鄉貳師軍。」

李陵並不滿足於簡單的後勤任務,希望能「自當一隊」上戰場,嗯,精神可嘉。

然而李陵得到的回復是:

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

漢武帝告訴他:我沒有騎兵給你了,別給我添亂

面對這種情況,李陵發出了令人敬佩的豪言壯語: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

這回漢武帝沒意見了:

上壯而許之

(於是,悲劇開始了)

並且給李陵配備了接應部隊:

因詔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

然後問題出現了:

博德故伏波將軍,亦羞為陵後距,奏言:「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可必禽也。」書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乃詔博德:「吾欲予李陵騎,雲『欲以少擊眾』。今虜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鉤營之道。」

路博德不欲配合李陵的作戰計劃,並給出了「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的理由;

漢武帝發怒,懷疑李陵後悔,表示不是我不給李陵騎兵,而是他要以少擊眾,然後調離了路博德。

以下是甩鍋時間:

1,路博德不願意配合李陵,所以路博德錯了。

說得好,同樣的邏輯,李陵不願意配合李廣利,是不是李陵錯了?

2,漢武帝有騎兵不肯給李陵,所以漢武帝錯了。

看起來確實如此,但請注意,當李陵放出「自當一隊」、「涉單於庭」的豪言壯語時,李陵是不知道有此事的。也就是說,李陵在自知沒有騎兵的情況下,放言「無所事騎」、「涉單於庭」。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但是李陵卻將自己推到了「不可以戰」的境地。

前面說過,忽略李陵本人在李陵事件中發揮的作用而將李陵之過歸咎於其他人的行為是自我代入【李陵視角】的行為。

而指責漢武帝不給李陵騎兵,明顯是開著【上帝視角】的結果。

弔詭的是,「洗滌粉」們一邊以【李陵視角】為李陵開脫,一邊開著【上帝視角】指責漢武帝以掩李陵之過,這種洗滌行為顯然無法洗乾淨李陵自身的責任。

更別說,李陵在此之前並沒有與匈奴作戰的記錄,所謂的「吾欲予李陵騎」也必然會對原本的作戰計劃產生影響。即便是調離路博德、不給李陵騎兵,也是正好符合李陵自言的「自當一隊」、「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

所以,路博德對李陵沒有責任,漢武帝即便有責任,也是對李陵部軍事失利的責任,並不該對李陵本人負責。因為李陵本人,纔是李陵在李陵事件之遭遇的第一利益相關人和主要責任人。

除了漢武帝和路博德,洗滌粉們還熱衷於碰瓷李廣利,認為是漢武帝任人唯親(指李廣利)才導致了李陵的悲劇,如果將給李廣利的騎兵給了李陵,不就沒事了嗎?

問題是,為什麼要把騎兵給李陵?

說漢武帝給李廣利騎兵是任人唯親,有看過李陵自己嗎?

陵字少卿,少為侍中建章監。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裏,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李陵在寸功未立的情況下,先為建章監(沒錯,就是衛青曾經在被綁架後所做的那個建章監)後為騎都尉,這算不算漢武帝對李陵的「任人唯親」?士兵們與匈奴拿命換命的戰鬥尚且坐不到建章監、騎都尉的位置,憑什麼沒有上過戰場的李陵就可以?漢武帝只是沒有將騎兵主力交給李陵而已。這就對李陵不起了?難道洗滌粉們的邏輯是:厚待不絕對=絕對不厚待?

那麼,漢武帝需要對李陵部的軍事失利負責嗎?

並不是:

詔陵:「以九月發,出庶虜鄣,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亡所見,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所與博德言者云何?具以書對。」

因為雖然李陵作死導致了自己以「不可以戰」的條件出兵,漢武帝卻並沒有要求李陵真的去送死,而是給李陵安排了「徘徊觀虜」的任務要求,並為李陵規劃好了撤退路線和目的地。顯然,漢武帝並沒有要求李陵真的去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涉單於庭」。

然後李陵就開始了他的作死之路:

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說,拜步樂為郎。

首先是逗留於浚稽山,派陳步樂一人回朝報信

陵至浚稽山,與單於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

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於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

其次是將「徘徊觀虜」的偵察任務當作作戰任務執行,並追擊匈奴導致匈奴增兵八萬人圍攻李陵部

於是,一番作戰導致了最後的結果: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所以,漢武帝並不對李陵部的軍事失敗負責,因為李陵部的軍事行動根本就不是漢武帝安排的。

有洗滌粉拿李陵說的「以亡救而敗」來洗地,說李陵之所以會投降是因為李陵部沒有援軍,所以才會為了活命投降,再輔以現代的「人權」、「活命最大」之概念,給李陵塑造了一副「悲情」形象。廢話,「亡救」才正常,有救纔是不正常。

1,李陵本可以率軍與陳步樂一起班師回朝,這樣也就不會遭遇匈奴;

2,李陵「至浚稽山止營」,給了匈奴軍隊行軍的時間,卻沒有派人向其他漢軍請求援助,或者說距其他漢軍很遠,來不及;

3,李陵以並非戰鬥所用的兵力,不顧敵我力量對比強行追擊匈奴,導致了匈奴「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的意外;

4,李陵部在遭遇匈奴之後的撤退路線根本就與原本的計劃路線不符合!

以九月發,出庶虜鄣

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

可以看到,李陵部的撤退路線是原路返回至庶虜鄣,而不是計劃中的受降城、

在李陵原本就不要援軍、也沒有安排援軍、自己也沒有向其他漢軍求援的情況下,由於李陵的逗留而意外遭遇匈奴、並由於李陵追擊而將意外擴大化、撤退也沒有按照計劃的情況下,當然會「以亡救而敗」。至於拿著現代人權概念洗地漢朝投降行為的,惹人發笑罷了。

那麼,漢武帝就對李陵事件沒有責任嗎?當然不是。漢武帝的責任在於:

上壯而許之

漢武帝真正對李陵事件所負有的責任是且只是識人不明。說輕了,這叫識人不明;說重了,漢武帝的「壯而許之」就是李陵兵敗投降的前提條件。而這個責任是無法忽視的:【「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面對這樣的狂妄之言,沒有意識到李陵作為獨領一軍的軍事主官的嚴重不靠譜和李陵部必然悲劇的結局,這的確是漢武帝作為皇帝的失職。這個錯誤應該被批評,但首先,以將李陵的責任歸咎於其他人為李陵洗地的洗滌粉們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說起來,雖然網路上的漢武帝在背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罵名的同時,還有著「雄才大略」、「千古一帝」的美譽,但作為偽漢武粉必須表示,漢武帝這事辦的可實在難看。早在李陵的爺爺李廣請求參加漠北決戰時,漢武帝就在「弗許」之後又「良久乃許之」,結果成就了李將軍「迷路侯」之美名;面對李廣的孫子李陵「自當一隊」、「涉單於庭」的請求,又犯了老毛病:【壯而許之】。於是,兩次心軟,兩撥罵名。終究是因為這對奇葩祖孫的猛如虎式秀下限,為自己的失察付出了輿論上怒背黑鍋的代價!

關於李陵投降,又是一堆扯不清的爛賬......

1,說李陵投降是為了「保全士兵」的......

來,看看李陵是怎麼「保全士兵」的:

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軍吏或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

李陵在明知兵敗必死的情況下,向部下明確表示「吾不死,非壯士也

然後:

於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也就是說,李陵投降是在告訴部下不死非壯士、並令士兵「各鳥獸散」、逃跑失敗,韓延年死的情況下,而記載「遂降」的,只有李陵一人。

也就是說,李陵投降只保住了李陵自己一人的性命,活下來的只有「各鳥獸散」逃回去的四百餘人,與李陵投降有什麼關係嗎?

至於將李陵投降說成「被俘」,還將張騫、李廣、趙破奴等人真正的被俘說成「投降」,以此來論證漢武帝對李陵不公的,純屬講笑話來的,不提也罷。

2,雖然李陵投降了,但洗滌粉們認為李陵之罪不該禍及家人。那麼,對於投降的李陵,「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的處置合適嗎?

請看張家山漢簡:

以城邑亭障反,降諸侯,及守乘成亭障,諸侯人來攻盜,不堅守而棄去之若降之,及謀反者,皆1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其坐謀反者,能偏(徧)捕,若先告吏,皆除坐者罪

也就是說,漢武帝的處置完全是按當時律法行事的,很合適。

洗滌粉們說,既然李陵投降了,那麼為什麼漢武帝還要派人去接他呢?連漢武帝本人都不想殺他家人,是聽到李陵給匈奴練兵的假消息之後才殺他家人的,所以是漢武帝冤枉了李陵。

但是,其一,所謂練兵「假消息」之說只是出自李陵自辯而已:

【陵曰】:「乃李緒,非我也。」

如何能證明李陵真的沒有為匈奴練兵?

其二,無論李陵是否為匈奴練兵,「遂降」本身就是「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的結果。即便李陵沒有為匈奴練兵,只要李陵投降匈奴是事實,那麼就絕不能說「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是冤枉了李陵;如果想證明李陵被冤枉了,請先證明李陵沒有投降。

更何況,拿李陵沒有為匈奴練兵來為李陵洗地的,根本就無法解釋這個問題:

陵痛其家以李緒而誅,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於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

為什麼李陵在沒有為匈奴練兵的情況下,殺了為匈奴練兵的李緒(而且還是派人刺殺的),反而收到了匈奴單於的保護?

請注意,李緒在匈奴的地位並不低:

緒降,而單於客遇緒,常坐陵上

李陵說「痛其家以李緒而誅」,可這是李陵自己的事情,和匈奴有什麼關係?李陵並未向匈奴效力,卻損害了匈奴的利益,難道不應該是殺了李陵泄憤嗎?

兩種可能:

  • 匈奴單於是傻子
  • 李陵與匈奴單於達成了什麼交易,或者是殺李緒之前,或者是殺李緒之後

至於漢武帝在得知李陵投降之後沒有立即動手,而是等到了他為匈奴練兵的消息之後才動手,這並不能說明李陵家人不該死。沒錯,如果說沒有「練兵」的消息,李陵也被接回去了,也許李陵的家人就不用死,但請注意,這事決定權在漢武帝。在李陵已明確投降的情況下,按照律法就是「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的結果,只不過漢武帝是皇帝,所以有權力選擇是否執法、何時執法罷了。用現在話來說,不按律執法是情分,按律執法是本分。因為沒有受到「情分」的待遇,受到了「本分」的待遇而喊冤、乃至歸罪於漢武帝的,這邏輯我屬實看不懂......

3,說李陵家人被殺,就應該效仿伍子胥,帶兵殺入漢朝鞭屍漢武帝的......我就想問:

碰瓷伍子胥,配過鑰匙了嗎?幾把?

伍子胥首先是家人無辜被殺之後才投效他國,向楚王復仇的,是自己先被楚王背叛,然後為家人復仇,本質上就是一個【孝】字

而李陵呢?在明知自己投降之後家人按律必死的情況下,還能夠為了自己活命而「遂降」,為了自己的命而主動放棄自己全家的性命。這可真是漢代版【孝死我了】。與其說李陵家人是被漢武帝殺死的,倒不如說,是被李陵自己殺死的更合適點。試想一下,如果伍子胥能有李陵這樣只要自己不投降家人就不會有事的條件,他會像李陵那樣為了自己活命而投降?

4,即便李陵投降的事實確鑿無疑,但洗滌粉們仍然信誓旦旦李陵只是「詐降」,是李陵家人被殺之後才「真投降」於匈奴的。之所以會有這個印象,依據無非就是:

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但這也只不過是司馬遷的個人猜測而已,即便是司馬遷自己也在《李將軍列傳》裏明明白白的寫了: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

且所有史料對此的記載都是一致的: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史記》第九冊,第2878頁)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 (《漢書》第八冊,第2454頁)陵曰:「無面目以報陛下。」遂降。 (《前漢紀》247頁)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 (《資治通鑒》第二冊,第716頁)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 (《西漢年紀》第313頁)

所以,我不懂洗滌粉們口口聲聲的「詐降」是從哪加的戲?就從司馬遷的個人猜測嗎?

5,說李陵雖然投降匈奴,卻沒有攻打漢朝的......

御史大夫軍至追邪徑,無所見,還。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

所以說李陵之所以沒有像洗滌粉們說的那樣「鞭屍漢武帝」,並沒有什麼別的原因,非不為,實不能也。這並不是由李陵本人所決定,而是由當時漢強匈弱的大勢所決定的。

6,說漢朝後來又想接回李陵,所以是漢武帝錯殺了李陵的家人的......

昭帝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素與陵善,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

請問從哪看出來是「漢朝」想接回李陵?難道不是霍光、上官桀等人的個人行為?從私人感情來說,「素與陵善」,所以想接回李陵人之常情;從國家利益來看,讓李陵回到漢朝,總比讓李陵繼續留在匈奴好吧(同理,漢武帝曾經派人【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也並不能證明洗滌粉們信誓旦旦的「漢武帝後悔了」,只是讓李陵留在匈奴並不符合漢朝的利益而已。)?

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

這能說明是漢武帝錯殺嗎?也許,洗滌粉的世界裡能吧......

最後,放一首自己作的詩吧:

放言願涉單於庭,

不死壯士降匈陵。

母妻子魂棄漢土,

忠臣孝子留美名!


首先問問題主,李陵參加了哪場戰役,為匈奴攻漢做了什麼樣的貢獻,在何時何地屠殺過自己的同胞?請舉出具體例證。

其次問問題主,哪看出洪承疇鐵骨錚錚了?

最後還是要問問題主,人得賤到什麼程度才能為一個殺了自己全家的政權效力?

(尚可喜,說的就是你)


雖然我一直覺得李陵投降這件事有些地方乾的不漂亮,但是從後續表現來說,他和漢武帝算是錯進錯出,漢武帝還欠了他一些,畢竟李陵還幹掉了另外一個降將李緒,而且對漢作戰也沒下死力。你洪亨九幹了啥呢?你哪來的臉去面對夏完淳?還挑明身份?


武皇事四夷,天地日流血。好一個依法辦事!


我第一次見到有這麼形容洪承疇的,「洪也鐵骨錚錚」,李陵好歹也算是手下死光了,洪承疇就不一樣了,沒跑掉,投降了,在投降後就立刻把朝鮮中的通明勢力告知了清朝,借前盟友的腦袋來顯示自己作用(這忠心表的,李陵他做的到嗎),李陵最終還能與蘇武說上幾句(而洪承疇在江南的登場只有一個作用,襯託英雄人物),而洪承疇在勸降這件事情上又特別勤快,這樣的場面還特別多。說到待遇,一個被殺全家,一個「御祭九壇」,洪承疇唯一能對標就是答案中提到的尚可喜。

還是講他忠君愛國吧,這都比鐵骨錚錚靠譜。

即使以北大歷史系而論,不是也有畢業生甘當所謂「盛世修史」的偽科學炮製者,不是也有畢業生居然為漢奸洪承疇評功擺好,說他降清是棄暗投明。我的回答是棄暗投暗,清朝是罪惡的、殘酷的勝利者,借用王春瑜先生的話,這是抗戰時期標準的漢奸理論。

這麼碰瓷不好(洗白也不是這麼洗的),就算李陵是漢奸,李陵多少還有點被迫的意思(李陵罪在偷生日),而洪承疇不一樣了,關於他投降的理由,在一本三十六中洪承疇有段和「美人計」有關的花邊消息,而另一種則是絕食後被勸降(前有絕食不死洪承疇,後有游泳健將曾國藩),這不僅是個好演員,而且是個真小人。

有人甚至用「商丘成軍至,追邪徑,無所見,還。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叄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來說明「李陵在匈奴參加了對漢朝的戰爭,洪積極為滿清謀劃滅亡明朝」,

浚稽山,讀音為jùn jī shān,漢語詞語,古山名。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土拉河,國境內戈壁阿爾泰山脈中段。自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屢見記載。

這次情況的前提是漢軍是主動出擊,而洪承疇嘛,那就是帶路黨。很多人投降清朝,但論名聲可是有差距的,三順王的名聲可比祖大壽高了不止一點點,可見洪積極為滿清謀劃滅亡明朝,這水平還是有人做不到的。如果提問者想要將李陵對標洪承疇,至少要講出洪承疇是怎麼被迫進攻明朝和李陵是怎麼積極謀劃報復漢朝的。

漢奸也是有檔次的,抗日戰爭一些漢奸還能想著反正,暗通政府,而像偽滿洲那幾個被處死的,那真叫一個死心塌地,顯然前者是達不到後者的水平。(漢奸之間的賣國水平有差距,倘若辦個漢奸評比大賽,洪承疇即使不拿第一名,前五還是穩穩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