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響簡直太大了

就拿自己為例

爸媽是媒妁之言結婚的,並沒有愛情,父親文化也不高,母親上過高中,因為命運的安排一直過著比較艱苦的生活。從小我就是在父母的吵架中,也可以說是母親的罵聲中長大的,以至於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

現在的自己在家和在外面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狀態,在家跟家裡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喫飯,我幾乎一句話都不說,因為一說,母親就會開始無止境的說教,不管我做什麼事都是錯的。在外面跟朋友在一起就會很開心,一起分享,一起玩耍。

有時候覺得母親有點可憐,完全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活,想著和她偶爾聊聊吧,結果就是又一頓不停的說教,也曾嘗試著改變她老舊的思維,但是都失敗了。現在對家庭徹底失望了。

我在想,如果自己以後有了孩子應該怎麼教育,我唯一能保證的一定是要跟自己的子女盡量處成朋友,而不是以一個高姿態的角度去嚴格管理她。

把自己缺失的愛儘可能的都補償給自己的孩子。讓她能夠開心快樂的成長,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底色,冷色或者暖色。


謝邀,以下拙見。

非常大,甚至一個人以後的人生、他自身的性格、他的待人接物等都可以從他的家庭看出來。反而言之,如果你想觀察一個人不如從他的家庭入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家庭的影響是在漫長時間中潛移默化、細水長流的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甚至本人都不曾察覺。

費羅伊德在《性學三論》裏就說過:一個男人他的擇偶標準是與他的母親成相反的。比如一個男性的母親是高大型的,那麼他會傾向找一個嬌小的妻子。這有點片面,但在側面說明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我們的一生其實在幼年也就是童年被家庭對待的經歷已經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了,不是有一句話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們的一生都是在尋找不曾獲得的童年。所以更不用提影響我們一生的家庭了。

在物質條件好、充滿愛的家庭裏。孩子會自信、開朗、敢於表達自己,不光是教育,氛圍的問題。也有孩子會知道有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在自己的身後,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但是在條件不好的家庭,由於生活的壓力,父母情緒的傳遞。孩子會自卑,會唯唯諾諾,會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其實以上兩個是非常經典的了。有的家庭不善於表達愛,那麼他們的孩子大多也會是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害怕與別人親密接觸的人。有的家庭喜歡打擊教育,那麼他們的孩子大多也會是自卑的人,等等。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孩子的身份。但是家庭的影響不僅僅針對於孩子。不論你是母親、父親、妻子、丈夫,家庭都會有很大影響。

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不幸的家庭卻處處相似。


家庭對一個人影響很大,是一個人的根。內心深處,家裡最安全。對家裡各成員最信任。

人,一定是在適應環境中進步,改善環境中升華。小時候,父母陪伴;青年時,家族理念的薰陶;成年後,社會環境中拼搏……但每天勞累時大都會回家休息,遇到危難時,也會回家鄉尋求庇護。擁有成就時,也會回報家鄉父老……而家庭就是家鄉的濃縮版,家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社會關係。


父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是一個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影響大小,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都是因人而異的。

首先,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並非完全由原生家庭決定,而是由原生家庭與個體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所以纔有「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原生家庭對每個子女的影響都是不同的。它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當父母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子女時,因為子女氣質類型不一樣,他們的回應不同,父母這個行為對他們的影響就會不同。比如,同樣是受到父母責罰,有的孩子覺得很受傷,很長時間都很沮喪;有的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該幹嘛幹嘛;還有的孩子雖然被責罰時有情緒,但他會分析前因後果,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應對策略,避免下次再因此受罰,他因此獲得成長……結果是,雖然父母的養育方式一致,對不同孩子產生的影響卻大不相同。其二,因為子女氣質類型不同,父母也會受孩子的影響,嘗試去調整撫養方式,改變與孩子互動的模式,結果導致了父母對每個子女差別對待,原生家庭對不同的子女產生的影響自然也有所不同。既然如此,單純從父母的角度來談論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很可能是有失偏頗的。

其次,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變動的。比如,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對一些重大事件的解讀可能不同,它帶給我們的影響自然也會不一樣。年輕的時候,因為生活閱歷不夠豐富,思維不夠縝密,在回想兒時經歷時,我們可能會將父母當年的一些做法解讀為控制我們,不關心我們,不尊重我們等等。於是,我們有受傷的感覺,它帶給我們的影響就是負面的、消極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看問題的方式也會改變,也許我們會理解父母當初的做法,明瞭他們其實已經給了我們他們能夠給到的最好的,或者至少是他們認為好的,是愛在主導他們的行為,我們就可以從內心深處與父母達成和解,並且感恩父母當年的付出。於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就朝著正面的、積極的方向轉化,我們就會因此而受益。

再次,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轉化,比如通過改變視角重新解讀,在日常中學習對我們的每一種感受,每一個念頭保持覺察,看到其積極面、光明面,經過這番轉化,就可以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無論好壞,都成為滋養。比如,一個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愛與尊重的個體,通過解讀他成長的心路歷程,他會明白,當年自己渴望得到而沒有得到的,那便是愛,便是尊重,他因此學會愛一個人,尊重一個人,並且將這種相反的模式複製到與自己密切相關的那些重要他人的身上。反之亦然。

第四,人註定是有侷限性的,所以,這個世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不可能給我們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我們也無法給我們的孩子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況且,就算真有那樣的原生家庭,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大概率也是會有傷痕的。就算家庭沒給他受傷的機會,社會也可能會給他。明白這點,我們對原生家庭就會有一個合理的期待。在我們為人父母之後,就不會抱持做一個完美父母的執念,因為想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而受苦。親子是一體的,父母受苦,孩子也定然受苦。

事實上,當我們期待完美的時候,不完美也就產生了。人生是動態的,受過的傷會結痂,會成為我們抵禦傷害的盾牌,讓我們變得更有力量。所以,不管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都不必把原生家庭看得那麼不堪。正如一年四季,有冬藏,纔有春生夏長,纔有秋收的喜悅。如是循環,輪轉不息。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所以,讓我們的心鬆動一點,不要卡在任何一個地方。要知道,但凡卡住,便是苦。你要做的,是保持覺察,多多反省,隨時調整,隨緣而動。心鬆動,才能陰霾盡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