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不成立。政治風氣從來都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塑造的,每個人的選擇都有他自己性格與當時形勢的因素,曹丕、司馬炎等人都選擇禪讓,只是因為它最體面,且迎合了儒家尊崇三代的精神而已。和後來的什麼風氣毫不相干。

關於禪讓和革命這兩種儒家的概念,我擬另寫文說明,時間待定。


第一個喫螃蟹的是王莽,涼得又快又難看,於是大家心有顧忌,結果這回曹丕成功了,於是後面的人依樣畫葫蘆,學得不亦樂乎。

但說句實話,若要罵這葫蘆,老曹纔是真造孽那個,歷來操莽並稱,沒說丕莽的,現在論功業的時候誇老子貶兒子,擔罵名就推兒子頂缸,不帶這麼雙標的。

何況曹丕的一系列操作,夠給漢朝體面了。


不是禪讓吧,是九品中正,他爹提拔了一輩子用能力沒背景的人,他一下子弄回了按背景上位


毛病從來不在禪讓制上面,堯舜禹之間就是以禪讓的形式交接權力。

亂世裏從來不講究規矩,即便沒有禪讓制。也會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偷偷殺了,偷偷的毒死。


不禪讓難道直接砍死。身處那個時代皇族還不如士族門閥,我倒認為禪讓最起碼顯得文明些。雖然下臺的皇族一樣有可能被斬草除根。


明明是劉備自立為王影響更惡劣。禪讓的正統性是最高的,而且曹丕對漢獻帝很好,封公給錢給地。對比之下劉備,宣佈漢獻帝死亡自己當皇帝,這是逆賊纔有的操作


問題並不是出在禪讓。禪讓本身起碼不算惡劣,不過曹魏是以禪讓為名,行篡奪之實。

魏晉六朝萎靡不振的原因在於世家大族當道,成為實際統治者。

漢代大多數時候是摧抑豪強的。桓帝、靈帝時期重用宦官,政歸內省,就是在和遍佈朝野的世家勢力做生死之鬥。但因為宦官集團本身不團結,終被瓦解冰消。

魏文帝本身也是世族出身,所以對世家掌權並不排斥。他爺爺曹嵩雖然是宦官的養子,但他爹曹操已經改換門庭,投奔世家勢力,跟宦官決裂,從此之後居袁紹左右,儼然世家新貴。所以曹魏建立之後就將世家掌握大權合法化,制度化了。

這種行為不異於倒持太阿,所以曹魏數十年即亡。晉朝也是傳了一代就把天下丟掉了大半。東晉和宋齊梁陳始終困守南方,難有作為。可以看出曹丕、司馬炎、司馬睿這些人的見識,比起漢武、漢宣、光武、漢明要差上不少,不懂得政歸私門的隱患,所以他們的基業也就短淺。


什麼惡劣風氣,人性本就如此,當人去爭奪利益,就會出現傾軋現象,自古有之,歸咎個人簡直搞笑。

知乎er為了證明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多麼好的觀點,就會截取「前人」的觀念互相辯駁,乃至抱團傾軋,這種惡劣的風氣怪一個人嗎?

處處都是鬥爭啊。

皇權旁落,政權更替自古有之,禪讓不過是一種體面的政權更替形式。

不體面的更替就是戰亂後政權更替。

自古就如此。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魏晉南北朝的問題不是禪讓的問題好吧 。朝代的更替是另外原因導致的比如說世家大族的內鬥階級矛盾的尖銳

而且我覺得西晉才應該承擔這個責任曹丕也有責任但是他死的很早而且他的繼承人也早死然後司馬懿就奪權來所以責任不是很大九品中正制剛用還是不錯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