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王力先生《詩詞格律》裡面說「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依舊依照韻書來押韻,就變得不合理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

但是看到許多地方依然推薦平水韻。想請教一個專業的答案,寫寫大家


我覺得寫舊體詩,首先得了解、熟悉平水韻,有興趣和時間的話呢,做一定的平水韻練習。然後才是選擇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在這個基礎上,你用哪種韻都可以,但不要串韻,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努力用你選擇的韻,寫出好的作品。


太糾結這個問題的,不管押哪個韻,寫的大概都好不到哪兒去。

我以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原答案的主要內容如下:

平水韻和新韻,押哪個都有理。

要講按普通話讀著上口那肯定的新韻上口的。這個不勞細說。

但是,寫舊體詩就跟仿造古董一樣。舊體詩還有一個叫法叫文言詩,而文言在現代生活中基本屬於不再使用了。人大代表提案,哪個是上摺子的?更別說詩詞,就是跟很多已經不再日常使用的古董一樣,沒有太多實用性了。比如鼎。鼎這個東西,古代用來煮肉,現在有高壓鍋了,鼎這個東西的實用性基本就沒剩啥了。但是還有人做,為什麼?因為看著漂亮,莊重,送禮也上檔次。那麼問題來了,仿個鼎,款式是傳統的,上邊題款用方正大黑簡體,外行不注意,內行看了就覺得有點違和。不說應該用金文,最起碼也得是小篆。所以說這個不管是為了裝逼也罷,為了好看也罷,要做還是做全套的好些。大保健都知道做全套,寫詩就要省略,好像也說不過去。都是文藝活動,豈能厚此薄彼。從這個角度上說,用平水韻,做個全套,確實會顯得更加古雅,更原汁原味一些。

但說一千道一萬,這個就是個款式問題。你拿鼎去送禮,一般人對款式還真不怎麼上心。只要你的材質是純金的,就算是方正大黑簡體的,那我想領導也不會太挑剔這個,該辦的事兒還是會給你辦了的。同樣,用在詩詞上,只要你寫的夠好,從立意章法到遣詞造句跟李杜一個水平了,押新韻還是舊韻,還重要嗎?


首先,你引用的這些資料都很好,如果你再去查一下古人的資料,你就會發現古人的思想,其實和王力先生差不多。

用新韻還是舊韻?這個純憑個人意向。

我是用新韻寫格律詩詞的,但是我個人不反對平水韻,正相反,平水韻應該被我們所認識,也就是說使用新韻同時也要學習舊韻,因為這是你認識古詩詞的工具;否則,以新韻解釋古詩,會造成許多極大的誤會。但是你寫詩要符合我們現代的音韻平仄,因為你的詩不是給古人而是給今人讀的(古人也看不到你的詩)。我們現在的讀音和古人的讀音已經千差萬別了,即使沒有元朝的入侵與語言的變化,中古漢語依舊會發生改變,只不過不會改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你寫詩需要按照的是今天的發音。

當然,如果你了解中古漢語如何發音,了解入聲字發音方法等等,那麼你就隨意。如果你是北方官話區的人並且日常用普通話,那麼最好用新韻。

在2018年《中華通韻》頒布了以後,網上反對之聲迭起。但是我看了一下那些所謂衛道士的言論,基本上都不堪一擊,甚至紕漏很大。不必在意那些老頑固們,他們讀了兩三本韻書,認識了兩三本古詩,當了個什麼會長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事實上,他們連中古漢語怎麼發音都是一知半解的,他們了解的最多就是朱熹的叶韻那一套,知道有個入聲字,「斜」發音為xia(如果真正要追古的話,這個字真正的發音應該是sia)。還有那些尬吹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的,當個笑話看就完事了。多看點書,比什麼都重要。

但是我在這裡仍然要對新韻提出一點意見。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新韻書基本上都不太合用,要麼是韻部劃分過寬,甚至有出現嚴重錯誤的。沒錯,懟的就是03年的《中華新韻》和18年的《中華通韻》!i,v,er同韻,e,ie,ve同韻,小學生都能分出來的不同,到了他們這裡全混了。也就是說,市面上這些新韻書最多只能做一個參考,不要過分依賴。

我認為現在相對比較科學的是1941年版的《中華新韻》,但是由於相隔將近百年,發音依舊是有一定區別的,所以也只能是作為一個參考,你要有自己的判斷。

順便說一下,網上有一個《簡韻》(劃分了22個韻部),我個人認為這個韻表比較準確,不過也可以在少部分地方進行一定的合併。


用唐宋語法就用平水韻。平水韻大概是對唐韻的歸納、略有出入、題主既然看王力、這裡應該不用我多口。

用見代語法就用所採用的方言音押韻、特別地、用見代白話文語法即用普通話押韻。

混用隨意。


詩詞歌賦為何要押韻腳,近體詩又為何要講格律?

所謂押韻、格律,其主要目的是營造一種音韻之美,以便於吟誦唱和。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如琴訴,似笛揚,如流水叮咚,似春鳥聲轉。正所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格律豐滿了詩歌之美,使其不再僅具平面的視覺之美,而同時兼具了立體的聽覺之美。正所謂,「辭格飽滿,意丰情茂」。

試讀王摩詰詩《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再試讀王灣詩《次固山北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以每二字為一音階,每句以「二/二/一」或「二/一/二」字短斷吟之,不斷處則促吟之,句間亦短斷吟之,以唱和之調尤佳!例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可知其音韻之美,朗朗上口,聲聲成唱。古今韻皆如是。

以上可邊聽優酷上徐向東作曲編曲演唱版《山居秋瞑》或央視霍尊演唱版《山居秋瞑》,邊閉眼吐吸,搖頭同誦,或能得體驗。

次試讀杜工部《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合平水韻,非合今韻。然其雄渾沉鬱,古今一也,後人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復讀崔顥《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今律皆不協。然其意蘊深遠,頗得激賞,後人評其為唐人七律第一。

再至於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更是古今律皆謬遠,然其蒼涼慷慨,備受推崇,後人評其為唐七絕第一。更有後人專為其賦曲傳唱,是為「涼州體」。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音律添美,使詩詞靈動雅緻,美艷萬方。然取意尤勝之,言之有物,發之有情,更在其先也。

若求詩美,則宜合格律,至於今韻古韻,又何足道哉?能合其一,則可也。若文意尤勝,而辭不可更,則勿以詞害意。不才以詩作尾:

拜品古詩詞有感(其三)

千載文章取意先,意生浩蕩氣衝天。

從來華藻添妝色,格律雕蟲便自然。

只望今人寫詩作文,莫要本末倒置為好。智慧千載流傳,軀殼俱都黃土。勿拘於古格,請盡傳今靈。


匿名不想被打擾。

我的意見是如果你剛開始學寫詩,又年輕,還想寫一流的詩出來,

不要從韻下手,

先讀個三五年詩,從語感去下手學詩,把詩當成一種母語來學。

甚至最好永遠不要碰韻這種東西。

而且最好不要進詩詞圈,凡是上來就談平仄的人基本上腦袋已經死掉了,最多也只能寫出二流水平的詩。

像非洲人一樣讓音樂流在血液里,不會五線譜一樣可以創造出好的音樂。

只有那樣才能寫出最純真的詩,才能真正體會到文字的魅力,而不是全世界都在穿西服,甚至削足適履,完全放棄了詩歌最本質的東西。

所有從韻下手學習詩的都是在學外語,永遠寫不出一流的詩來。


用新韻的看不起用古韻的

用古韻的看不起用新韻的

作為一個年輕人(老年人的老乾體除外),

你用新韻勤於詩詞創作,

把作詩填詞的各種方法都掌握透徹了,

這需要大量的創作和閱讀。

十年後你又回到原點,

你會嚴格按照古韻來作詩填詞。

如果你十天半個月才寫一首詩,一年半載不閱讀一部詩話、詞話,那麼這輩子就用新韻也不是錯。

無論用新韻古韻,只要寫的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一首詩詞能在網上廣為流傳,網友爭相引用,這才是好詩詞。


要麼不寫律詩;

要寫古律詩就必須是平水韻。

因為那是律詩的定義!

謝謝。


不通古體。

一般來說,想押啥押啥。

但還是押平水韻,平水韻更有味些。


無所謂。

從寫詩的角度上講,用什麼韻是無所謂的,反正平水韻寫的詩給不會平水韻的人讀,他讀不出韻味;新韻寫的詩給堅守平水韻的人讀,他覺得你出韻。當然從這個角度講,新韻更適合吸引外行擴大影響,平水韻更適合業內交流。

不過想好好寫詩的人,總要學學平水韻的:荀子門人也得學《孟子》,托馬斯·楊的學生也得學光《光學》。認不認可是一碼事,用不用是一碼事,學不學還是一碼事。

而且文學藝術這種東西,學習的首要方法是多讀多練。不會古韻就不能拿古詩來學習語感,就像現代圍棋手不能用古譜學布局一樣:難說用新韻讀唐詩能學成什麼樣子。所以只會新韻就得靠寫新韻的大家來學詩,說不定再過一百年就有足夠多的名詩可以用了。或者組織一撥人從古詩里找出適合新韻的詩來編纂給學詩用,我覺得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希望新韻的支持者可以完成這件事。

當然,大部分人學詩還是為了自己,沒有這種興教的志向,那麼還是用平水韻吧。有千萬名詩可學,有千萬同道交流,何苦自找苦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