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的我已經工作兩年多了,上學時候兼職都月入兩萬多了,還沒畢業就被老師推薦到一傢俬企工作,當時的我到手月6000+,甚至一萬多,工作氛圍還不錯,老闆和長輩們都很照顧我,後來想著年輕我應該踏出舒適圈....(現在想想我當時有點傻但不後悔),然後我離開工作兩年的第一份工作碰上了疫情,在家休息了三個多月,本想著再晚點上班正好碰到家附近的一家外貿公司發出面試邀請,糊裡糊塗就進去做了外貿電商,做了半年可能不愛所以覺得都是在反覆,錢少事少但是我認識了一羣很厲害的朋友們,她們彷彿天生適合這個工作總是做的很出色,我又離職了。在家休息了一週進入了現在的這個工作,物業公司。我想我是幸運的,進來已經快三個月了,這個公司的長輩們也非常的好,老闆也很好願意提拔新人.回歸正題,這個工作雖然接納新人但是屬於事多錢少,加班到凌晨沒有加班費,出差喫飯打車不給予報銷,試用期半年,八折後到手三千多,問財務要工資條很難,我總想著忍忍轉正後會不會好些,而且老闆也願意帶我出去見識一些領導,多學習學習,但是每次月底算賬我又覺得薪資太低了,交通費+飯費+其他費用=一筆不小的開支,算下來到手一千多,我相當於在為愛發電....我現在在糾結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錢,畢竟魚和熊掌不兼得....


初入社會的你面臨一份高薪卻不喜歡的工作和一份喜歡但薪水並不高的工作時,你該如何選擇?於你而言,確實存在非常多的困惑。

面對這種情況,你首先還是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家庭背景,如果你的家庭條件不錯,父母不需要你賺錢維持生計,也沒有兄弟姐妹需要你扶持,有了這樣的大前提,你就可以選擇一份自己喜歡但薪資不高的工作。

因為對毎個人來說,生命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夠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並不是很多,特別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這就更難得了。

另外,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你會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你會有很多的產出,而產出的過程就會有創新。而每個人的創造力都會有所不同,所以,你在沒有太多負擔的情況下,你選擇一份工資不高卻非常合心意的工作,對你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毎個人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身上背負著很多的事情,比如學費貸款要還,年邁的雙親要照顧,或有兄弟姐妹要幫稱,這就意味著你有責任要去承擔一切。所以,你就應該選擇一份高薪卻不那麼喜歡的工作。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高薪對你來說有著現實的意義,它能夠使你和你身邊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時責任便大於喜歡,也是一個有勇氣,有擔當的選擇。

今天分享至此,希望你有所啟發,祝你事事順心!


雲南有句話:

「這山望著那山高,山山都是苦櫻桃」

「換了一茬又一茬,還是當初那時好」


描述的太多 不看了(看了頭和尾,就跟高考閱卷一樣)

99年 20出頭 太優秀了,年輕嗎可以多嘗試著做幾份工作,多接觸不同的崗位是件好事(也是在學習),經驗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一個月1000的工作不一定比一個月10000的工作學的少(人情世故、為人處世、各行各業,ps去掉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比如讓你當碼農不懂就是不懂)等到30歲了一定要有份穩定的工作。


我準備辭職了


如不是剛畢業,學的是否具備不可隨意替代,如否不如現實些


沒錢就找錢;

有錢就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閃耀。


題主很優秀,描述非常清晰。

答主很誠懇,表達非常用心。(誰?誰在說不要臉來著,不是看你帥,非順著網線蹭你家WiFi。。。)

言歸正傳,其實,錢和學習,都是平臺的賦能價值,區別在於,一個看重當下,一個著眼未來。

企業給人最有價值的,我認為應該是掙錢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可見報酬。

掙錢過程有兩條曲線,前半段是靠人掙錢,此時人掙錢的效率最高。後半段是靠資源,此時,錢或者資源掙錢的效率最高。

總的來說,要結合具體情況,系統性的分析下,看看自己的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這裡有篇文章,推薦給你,希望能有一丟丟幫助。


春把夕陽鋪滿堂,炊煙裊裊燕啄牆;

敬香問神道何往?一葉孤心愁未央。

東瓶西鏡 · 問道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01

年後這兩周,感觸最深的有兩點:身體胖了點,幹擾多了點。

三月份對於招聘來講,屬於黃金窗口期,歷來有「金三銀四」之說。

春歸大地,萬物復甦,喚醒的不止荷爾蒙,還有躁動不安的心。

說到騷人,自然少不了我的好兄弟-山小炮同學,山同學前幾天找我聊,想要追求進步,巴拉巴拉一大推,核心就仨字:想跳槽。還美其名曰:換個賽道,給自己多一份激勵。

要不是怕爆炸,我真想狠狠給他一錘。

換個公司可不等於換個賽道,換個賽道更不是說換就換。

正常來說,市場的需求愈加強盛,供方的羣體規模效應也就越明顯,同一批人,貼著相同的標籤,拿著相同的武器,朝著相同的方向,最終擠上同一個獨木橋。同一個賽道的競爭壓力也就自然會很大,紅海競爭壁壘的形成,除了高維度的核心優勢(如,創新等)和提前進入市場的時間優勢以外,只剩深耕內容以等待時間複利產出的這最後一條路。

那麼在如此白熱化的競爭下,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除了沉澱行業,積澱歲月以待厚積而薄發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途徑呢?

當好奇和能力無法抑制慾望時,誘惑便很容易讓人失去理智。誘惑就像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無法描述往往是由於認知侷限。

你賺不到你認知以外的錢。

年後這些天,打開脈脈,你會發現很多公司,好像有不少人都蠢蠢欲動,那薄如蟬翼的未來,不是已在悄然打開,就是在偷摸觀望,老闆看到肯定要感慨:普天下全是刁民,特喵沒一個忠臣。

山同學也對我說,這段時間他也被動的接收到了一些紛紛擾擾,小道消息遍地飛,他們團隊也有個別想要換個環境的,惹得他心裡五味乏陳,尤其不乏朝夕相處,潛心協作的,他還說:你知道,我是個感情少年,提到分別,我總是很容易傷感,我好懊惱,沒有一點三好學生優秀團幹部的樣子。

幹不幹部我不知道,但騷氣這塊,他的確拿捏的死死的,我說你是不是換名字了?不叫山小炮了?是不是改名叫義大利炮了?

他甩了下頭髮,接著凡爾賽道,他作為一個小leader,彷彿一不小心就成了大loser。各種截圖社交,不斷地消息轟炸,釘釘的提示音像是吹響的號角,微信閃動的頭像猶如戰場的舞蹈,不停的向他宣示著:陣地已失,隊友已掛機,速度投降吧。

我看著他做作的神情,好慶幸自己沒喫早餐。

02

衝動是魔鬼,說歸說,鬧歸鬧,反正我也做不到。

不過,遇事還不要著急做決策,等等看,掌握的信息越多,選項就越少,作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越高。冷靜下來分析,說實話,想跳槽,有想法、想提升本無可厚非,甚至應該予以表彰和提倡推廣,畢竟,向上努力生長是優秀的表現,散發出來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但,做什麼和怎麼做,卻是兩個不同的頻道。

做什麼是方向性問題,屬於戰略定位。

怎麼做是執行性方針,屬於戰術打法。

回頭看,矛盾本身實際是戰略定位的問題,也就是職業發展規劃,那麼執行性方針,大概也有三個可能。一是,保持不變。二是,換公司。三是,換賽道。

怎麼做選擇,這中間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周全,若想成功,我們需要有戰略耐心,保持戰略定力,科學決策,然後有高效的執行力。

那麼在這之前,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絕大多數情況下,平臺和個體是相互成就的,公司需要員工的貢獻,同時,平臺也必定會賦能個人。沒有優秀人才支撐的平臺無法行穩致遠,同樣,離開平臺的個人,未必仍然耀眼,因為這裡有所熟悉的人員、流程、資源等等無形的資產,這也解釋了,很多離開老東家的人,在新平臺不像之前那麼意氣風發。

所以,單純從利己角度出發,也要先搞清楚,平臺對自己的賦能如何?

能不能掙到錢?能不能保持高斜率的增長曲線?是否可以有不可替代的客戶資源價值?工作是否舒心?靜坐常思己之過。

公司的發展離不開每個小夥伴的真情付出,可以翻看巨頭的成長史,每個辛勤付出的元老,都不會被辜負,退一萬步將,只要在過程中練好內功,即使未遇明主,那些努力的點滴,也絕不會被歲月所辜負。員工齊心協力,把公司推上一個更大的平臺,然後平臺賦能更多給到每一個抬轎人。

這是正常的邏輯,是良性循環,是企業和個人雙增長的飛輪。

但這也是理想的狀態,更多時候,員工並沒有意識到平臺的賦能,只看到了有形的報酬;企業也未必都能覺察到人才全面的貢獻價值,更多的只是看到工具價值和螺絲釘效果。那麼原本應該相親相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兩個人,卻漸行漸遠。

一邊是員工抱怨、消極怠工,被動輸出;一邊是企業急躁,不知所措,於己於彼,百害而無一利,組織陷入了惡性循環,激情褪去,各自尋找被衝掉的遮羞布。

脈脈上有人說,他們公司有個現象,個別員工,過度依賴當下的有形價值回報,少了些發展的眼光,更缺少了「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的信仰。個人能力不足,不滿於現狀卻又不努力改變。很多時候,像祥林嫂一樣,逢人就說,公司不夠意思,虧欠我們,但既不努力打破內卷,又不離開,這就比較魔幻。

其實,很多公司都有這樣的現象,甚至,我們自己某些時段不也是這樣的嗎?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被惰性思維所綁架,不求進步,但也怕別人進步,不願意離開心裡舒適區,只不過,有些人被綁架的時間短,有些人意識到問題的有點晚。

這些時候,我們總是會不自覺的渲染一些不好的情緒,無意識地輸出一些負能量,試問,誰又沒有這樣的經歷呢?

實際上,平臺對個人的賦能,更重要的,應該是對掙錢能力的提升。

掙錢能力不一定是當下錢的體量,而是,擁有達到某個體量的能力,展開來說,核心有專業能力、職場能力,社會能力、資源優勢等。

而掙錢能力實際上是兩條曲線,一條是人掙錢,另一條是資源掙錢。

人職場生涯的前半程一般是人掙錢的效率要高於資源,而後邊是資源掙錢或者錢掙錢的投資回報。

03

我們還回到判斷的幹擾源上討論。

當然我們說,雪崩的時候,沒有哪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愛情裏沒有誰對誰錯,企業的決策層是否有足夠的擔當和魄力,我們稍後再說,作為打工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近來,我在面試應聘者,尤其是對專業能力的考察時,主要考慮三個因素: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

學習意識決定著你的規劃,往往是內部驅動力,決定著是否能持續積澱下去;學習能力決定著專業拓展邊界;工作態度代表著契約精神,有此三者,短期來看,大概率都會是積極的合作者,如果再看的長遠一些,基本是確定性事件。

基於此,我覺得我們應該多一些危機意識和自我認知力,要分辨清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壞的,明白自己木桶的長處和短板,然後揚長避短,排除掉這些不好的影響。

因為,不管何時何地,效率纔是自己最大的內部競爭力。

同樣的,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一味地推崇「好人」管理風格,未必適應企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對於爬坡狀態的創業公司來說,效率至上的快,纔是生存的王道,因此,管理上也一定需要是「效率」模式。

其實,所有的這些,對於他周邊人來說,都是消息雜訊,我們需要一個好的濾波電路,為我們進行降噪處理。這無關對錯,只是格局。格局是一個人的發展天花板,是邊際線,是個人成長的一條島鏈。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我們來說,是錢重要,還是發展重要呢,站著掙錢的張麻子說,沒有島鏈對我們很重要。

我們要保持增長,就要不斷突破內心的島鏈,排除幹擾,學會消息降噪,才能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不停的學習。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我們只有專註於當下該做的事,對於幹擾信息進行降噪處理,排除點前進路上的攔路石,不斷的提高個人的學習效率,纔是永恆的法寶。

前面提到了掙錢能力,實際上,我們所說的生活壓力,簡單來說就是,掙得少,花的多。

再簡單說一下花錢能力。

花錢就是消費行為,消費大概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生活消費,一種是投資消費,一種是投機消費。

衣食住行等剛需行為、娛樂或品質體驗等非剛需行為,以滿足人們生活所需要支付的消費成本,都屬於生活消費;積累實業,能力學習、人脈積累等無形資產的提升,這類屬於投資消費行為;股票或其他風險投資行為,本質上,屬於投機消費行為。

我們鼓勵優化生活消費,加大投資消費,管控投機消費。

關於投資行為,《反脆弱》一書中,提到過「槓鈴策略」,可以參考了解。

概括來說,我們如果在這個環境,能收穫掙錢能力和花錢能力,那就不要輕易換工作,否則,就要及時尋求突破,工作不行換工作,行業不行換賽道,總之,生活最大的可靠就是不可靠,黑格爾說過,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纔不會掉進坑裡。

工作嘛,本來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坑。

打工嘛,本來就是一步一步走出去的。

-

曾國藩說,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其實,每一次邂逅,都是最好的安排,每一次選擇,都是未來的邂逅。

無論如何,保持初心,為無用的幹擾消息進行降噪處理,聚焦在自己的成長上,把效率始終最大化,纔是恆久的愛。

曾經,我也修鍊過有一本絕世祕籍,其中這樣寫到: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一切過往,皆是序章。

我堅信青春不會消亡

它只是躲在某片綠蔭下慢慢療傷歲月凝成一顆珍珠卻無法擁有丟在地上 冰涼握在手裡 滾燙我想擁抱它 卻撲了一個空它化作一片雜物 散落在桌上泛黃的日記本氣數已盡的鉛筆褪色的發卡還有一個空空的背囊那年 鉛筆在日記本上寫道真好 我沒有去打攪你的暗自芬芳真好 你也沒有戳穿我的刻意堅強人生 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電影「老師好」的片頭詩--關於青春弱水謙山的視頻 · 100 播放

引用文字和視頻 · 來源於電影「老師好」的片頭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