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奇想而已。


挺有意思的問題,拖延許久後終於把坑填上了。

(1)瞬間加速度

地球赤道公轉線速度為465m/s,如果自轉周期減少了一小時,則公轉線速度增加為485m/s,比起現在的速度大了20m/s

題目中對加速度沒有設定,如果加速度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則赤道上的物體獲得一個20m/s向西的速度變數。這個瞬間速度不知道有多少大型建築可以承受,而且如果人以這個速度撞上了和地球緊密結合的物體,生還的概率是比較感人的。非酋流淚。

在不同緯度地區,該速度等於赤道地區加速的乘以緯度的餘弦值。到了北緯60°,該速度下降為10m/s,如此生還的概率應該比較大了。歐皇大喜。

但不管緯度如何,對於地面上的普通人,最幸運的應該是沿著東西向平坦公路行駛的駕駛員

(2)海平面的變化、海嘯,以及可能的火山活動

先摘一下別人的回答

當地球轉速變化15%時,赤道處海平面高度下降約33.3米,對應北緯30°產生8.3米落差。考慮阻力,實際按8米計算。由勢能換算成動能,對應速度12.65米/秒;合成速度53.5米,對應衝擊高度143米。海嘯並非完全沿緯度運行,向兩極的偏角約為9°。

地球自轉方向由西向東,當地球自轉速度變慢時,海嘯方向開始是向東的,太平洋海嘯首先衝擊的是美洲西岸而不是中國沿海地區;相反,這時候中國沿海地區海平面將持續下降,估計有100米左右。考慮地球赤道處過來的海水,海嘯初始方嚮應該西南-東北走向,洛山磯和舊金山將首當其衝,受災最大,在美加華人請多留意……

題主的題設和這段回答的差別是,提問是地球自轉加速15%,而我們是減慢4.2%。其效應大約是我們的3.5倍。請容我偷個懶,按這個比例直接代入吧。

「當地球自轉周期變化為23小時時,赤道地區海平面高度上升約10米,對應北緯30°產生2.4米落差。由勢能換算成動能,對應速度為3.6m/s。合成速度為20.29米/s,對應衝擊高度為54米。比較可怕的是,因為地球自轉加速,海嘯方向是向西的,將直接衝擊我國東部沿海。在東南沿海地區挨過第一波撞擊的倖存者,恐怕又要面臨大海嘯的浩劫」。

而且我個人還比較擔心的一點,地幔也是流體,在地球自轉速度變化後,其穩定狀態必然會變化。在此期間,赤道地區火山活動頻率會不會顯著上升,而極地地區火山活動在一段時間內進入低谷。流體非常複雜,再加地質也不是我的專長,權當拋磚希望高人指點。

(3)時間坐標的爭辯(保12進位,還是保基本單位)

對於熬過了加速撞擊,海嘯以及海平面變化的倖存者,現在應該考慮恢復生產生活的問題了。

其中,面對天體周日運動的加速,這些倖存者必然會面臨一個問題。我們的曆法該怎麼辦?古典時代,全世界絕大多數文明都是用了12/24進位的曆法,顯然背後有著深刻的原因,在我看來,原因有二:

①12進位可以被2、3整除。數學使用比較方便。

②地球公轉周期/月球公轉周期,以及木星公轉周期/地球公轉周期的倍數都接近12。

在這個加速後的地球,按照今天的曆法,每天都只有23小時。顯而易見,23這個質數在計算中的便捷性是顯著低於24h的。能不能維持一天24小時的曆法呢?當然也可以,只要修改對於秒的定義就可以。如今秒的定義是銫原子最外層電子環繞原子核公轉周期的一定倍數,只要對這個倍數加以調整,就可以讓加速後的地球一天仍然自轉一周保持24小時了。但這樣做也會導致一系列問題:

①朔望月周期從29.53天變化為30.81天,回歸年從365.2422天變化為381.1223天。——這其實還好。

②物理常數都會發生變化,比如光速,不再是30萬km/s,重力加速也再也不是9.8m/s2。——這麻煩就大了。

保24進位,和保基本單位秒都有著各自的優劣。從樸素的天文觀測出發,前者更優。而從物理的一致性來看,後者更為有利。在我個人看來,大浩劫伊始,可能各個地區會採用各自的曆法,等到人類社會逐漸恢復之後,其中的一種曆法將會成為主流。如果佔據主導的國家物理學佔據主導,則傾向於保留基本單位。如果是底層通過社會運動,保24小時的概率則更高。

(4)科里奧利力增強的一系列影響,如颱風可以在更低緯度生成。

這個比較好理解,當下熱帶風暴幾乎沒有有在赤道附近5°以內生成(其實10°以內編擾動的都很少),因為其地轉偏向力太弱,氣旋「旋不起來」。地球自轉加速後,在更低的緯度可以生成熱帶氣旋,而且在水溫、水汽、風切等其他變數一致的條件下,氣旋的強度也會更強

所有用到地球自轉效應的設備都會做出相應的更改,比如傅科擺,炮兵的射擊諸元等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5)衛星軌道的調整

在大浩劫中,最幸運的就應該是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了。不過之後,衛星系統的重建就有的航天系統忙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現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高度為36000km,如此可以保證24小時的公轉周期。對於加速後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高度需要下調至34827km。

同樣的,其他所有特定軌道的衛星,如太陽同步軌道,如果要保持現有的功能,都要經過一次大的軌道調整。如果這樣做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大大減少衛星的使用壽命。然不這麼做,則衛星的功能可能徹底喪失,譬如導航。航天部門到底會如何應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且各國航天部門應當如沒有如此預案,若干時間內的手忙腳亂一地雞毛是不可避免的。

(6)地月系的影響

提問中沒有設定地球角動量的來源,如果角動量由神力白送,那請忽略這一條。

可如果角動量在地月系統內依然保持一致,那就熱鬧了。為了保證角動量的守恆,月球軌道必須更靠近地球。如此,則月球的視直徑公轉周期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公轉周期會導致嚴重的曆法問題,如上面講到的,一年不再是12個月,則保留12進位的必要性是不是就大大下降了?

至於前者,除了有利於大詩人李白吟月之外,同樣會改變日月食的規律。譬如日環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告別地球上的觀測者,相應的,日全食和日偏食的概率上升。至於月食,月全食,月偏食,半影月食發生的概率都會有一定的提升(感謝評論區指正)。至於其他和月球直徑高度相關的天象,如月掩星等,就不一一贅述了。


改變鐘錶的頻率!每天仍然還是24小時。


然而現實是,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被月球拖慢,地球誕生之初自轉周期只有22到23個小時。


一個小小的問題——二十四天後地球會怎樣?


第一天過去,自轉從24h變23h,你把1150億粒沙皇能量的首付交一下


地球自轉是在逐漸變慢的,在很久以前,地球的自轉周期在某個時刻就是每天比現在少一個小時,也沒有什麼後果。

過很多年以後,地球的周期有可能變成25小時,也有可能變成26小時。


地球自轉會影響:

1、東、西半球發生晝夜交替;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物體偏向(地轉偏向力)

2、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天極的周期性運動;造成北極星的變遷

3、地球赤道面和天赤道發生系統性的變化;二分二至點每年在黃道上以50秒點29的速度西移(歲差)

4、使回歸年小於恆星年。

自轉主要受到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影響,和陀螺一樣。


謝邀。

媽的,工期又緊張了。。。


從萬有引力和角速度的方面講,自傳速度加快意味著角速度增大,萬有引力的影響因素是地球半徑,地球與地球上物體的質量,然而它們恆定,由矢量三角形你可以理解出,重力減小,你有可能會感受到自己「變輕了」。(用高中的基礎來看的淺顯角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