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網友跟我吐槽說他討厭應試教育,,高四都在玩,高考不太理想,但去了一個分比較低的大學,他認為他分數在投檔人之中算很高了,結果沒有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而是學了設計。他討厭設計,所以一邊罵學校的同時一邊逃課、開黑。因為各種原因他不能轉專業,所以把大學生活過得比鹹魚還鹹魚。所以我想問問,討厭應試教育的人現在都怎樣了。


這個問題隱含著一個邏輯,因為討厭應試教育,所以成績不好。

現實是什麼呢。

成功人士當中,有性格開朗的,有性格沉穩的。

一事無成的人,有樂觀向上的,有消極失望的。

簡單的說,你成績的好壞,和你是否討厭應試教育無關,和什麼有關呢,你周圍的環境,你的家庭環境,學校的環境,你個人的努力。

有科學研究表明,在你沒有成年的階段,環境和父母對你的影響很大,但是越成年,你的人生就越由你的智商來決定。

而世界,也在你成熟的時候,對你實行現值等價交換。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年輕人可以犯錯,可以用未來做擔保。但是成年人,你的所需要的,都是由你現在所擁有的資源來交換。這才是成人世界追求穩定、安全感的真正原因。

當你想要什麼的時候,總會有聲音在問你,「你拿什麼來交換?」

當然,收割韭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用別人的損失,交換你的收益。只要你做得到。各種各樣的政策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問這句話的人,還藏著一個意思,「我有很多你想要你沒有的,快來滿足我、討好我」

所以,站著把錢掙了,很難的。因為你不能只為自己活著,所以要加強道德宣傳,用一個光榮稱號來頒獎你一生的痛苦。

哦,我說的不是應試教育。

我說的不只是應試教育。

順便補一句剛想到的,成就人生的方法,一是提高自己,二是降低別人。

那些拚命說你沒有價值的人,說你是垃圾的人,是想抬高自己,人就是見不得自己身邊的人飛黃騰達,這是對自己的極大打擊。

所以,現在很多人什麼都不說,看著別人失敗,就是這個原因。

這個世界的真理之一:價值,是交換出來的。所以,你優不優秀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別人需要你。所以一起做過壞事的人,關係更長久,哈哈


大體分兩種吧,其一是討厭但卻認得清眼前形勢並且有能力征服這種制度的。這種人即使看到了現行制度的局限性,但是他們能理性分析現狀,做出最合理的決定。

其二是轉嫁式的討厭,即「我不知道你哪裡不好,反正我學不好你,你就是不好」。這種人啊。。。學了十二年連XX都不知道,不是應試教育教的不行,是你自己沒學好啊,大哥。


上了大學 繼續應付考試


咋樣?

活著唄。

比如我。

我討厭它,所以我征服它。

以後有一天我一定會改變它!

所有眼前的苟且都是為了厚積薄發……


人活得聰明很容易——就我看得到教育裡面應試的那部分,別人都看不到?

且不說應試是不是教育的歸屬和定位。光看這個問題後面,就能發現一種心理狀態:下意識使用「討厭」 一詞的人,說明他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無論外界是正向信息還是負面信息,經過這種狀態,反映到意識當中,都變成一種消解態度——對任何事情都情緒上都容易表現不幸感。這種狀態都容易找一個歸因,並將歸因負面化。所以就有了「討厭應試教育」 ——一種不幸感的表述方式。

一個人的不幸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外界環境,但是這種感覺的不斷積累,更大程度上是受思維習慣影響——當然在時間推移過程當中,內外因素又互為因果。

個人短時間改變不了外部環境是常態,但是如果他的思維方式同時還保持「」不幸」 狀態,那麼他就容易處於雙重痛苦當中。

當你提出了這問題,恰好又沒有我這種回答,那麼,會得到什麼樣的回答呢——不討厭你所謂的應試教育的人,或者說面對教育,對應試感覺不強烈的人,不太會回答你的問題。回答你的只會更多的是和你一樣處於討厭狀態的人。最終這個問題的回答,聚集的大多是同樣思維方式和思想狀態的人。然後你就完美的從被環境影響的人變成主動強化這種環境的人。

所以「討厭」 XXX的人,他們的外在狀況和條件可能千差萬別,但是內在肯定趨同,並且容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當你問完你的這個問題,你有沒有反過來問問,不討厭應試教育——應試只不過是他接受教育跨過去的門檻的人怎麼樣了。如果你這樣反過來追問自己,你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人活的看起來很「傻」 才難得,不然怎麼叫做大智若愚——「傻子」容易被「孤立」,當你能夠平靜地享受「孤立」 ,你才真正變得獨立了。


成功了


不影響吧。我想很多人都討厭應試教育吧,但不得不承認他有他的合理性。我身邊有很多自制力驚人的學霸,在和我這樣的學混痛罵教育制度弊端後依然能沉下心來讀書考年級前十。還有一些學神,人家根本不care這些,照樣成績好。至於你那位網友,我更感覺應試教育是他逃避的借口,應試教育不背這個鍋。兩者沒什麼關係。


都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