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高二,是個學渣,小學初中從沒有把心緒投入學習上過,但是在初三的時候發了一把狠,進了一所市重點,之後便有些膨脹了,打算未來非清北不上,但是入學考試的時候,全年級1300人考我考了900多名(本來就是撿漏進的這所學校),但是我還是沒有放棄。每天起的最早,上學放學都獨來獨往,為了擠出時間學習,別人玩的時候,我在看書,可是經過了一年之後(假努力,自我感動),,我的成績還是700多名,可是全年級只有一兩個人可以上清北,感覺這麼努力了,還是處處不如人,放假了之後我本打算,給自己放鬆兩三天,然後全力投入學習,可能是之前精神壓力過大,我一放鬆下來就再也跳不出舒適圈,白白浪費了一個暑假,作業一個字都沒有,我知道清北無望,我內心覺得除了清北985之外的學校配不上我的努力(我知道這種想法是錯的,大佬輕點噴),對學習再也提不起興趣了,我該如何走出困境?


有一句雞湯叫「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但是大部分人都把這句話實踐成了,「要是做不到最好,那就乾脆別做了」。

我相信每個人在中學的時候身邊都會有這麼幾個同學。他們高中數學不好好學,跑去研究微積分和線性代數。語文課是不會好好上的,但是會讀一些很偏的世界名著。氧化還原反應搞不明白,但是嘴裡經常蹦出來個四氧化鋨之類的神奇物質。

但是等真的有一天,大家都開始學這些知識了,他就轉換戰場了,再去開闢一片新的領域。

後來我就明白了,他們根本不是喜歡鑽研課外的知識,他們只是喜歡廉價的成功。

他們希望用最小的代價,「做到最好」。所以他們專門挑那些沒有競爭的領域,你數學考試分高?我會微積分啊。你微積分分高?我這兩天讀了戰爭與和平。你是文學系的?你知道四氧化鋨么?

他們迫切地需求這種「最好」的感覺,以致於不得不去尋找某個可以讓自己在周圍人里達到最好的領域去麻痹自己。

如果「最好」是一種追求,它就是你的動力。如果「最好」僅僅是一種渴望,那它可能反而會成為你的桎梏。

而你現在的問題大概就是,「最好」並沒有成為你的追求,而僅僅是你的渴望。你幻想著自己成功之後的喜悅,卻無法享受成功路上的風景。在你的心中,成功是二元的,考上了就是成功,考不上就是失敗,而你和成功之間有著一道巨大的深不見底難以逾越的鴻溝。在通往成功的無盡道路上,只有黑暗。

如果是這樣,那當然是個人都會打退堂鼓,在黑暗的道路上前行,又似乎永遠到不了光明。

最終進入NBA成為巨星的,沒有一個人是小時候說如果我進不了NBA我就不打籃球的。最終做出一個上市公司的創業者,沒有一個人是說這公司如果上不了市我就不做了的。成功人士的共同點在於,他們即便有著高遠的最終目標,但是他們依然享受朝最終目標努力的過程,和過程中的收穫。我的目標是賺一百億,但是我賺一千塊,一萬塊,十萬塊,一百萬的時候,各有各的快樂,每一步都覺得自己有所收穫。而幾乎所有「賺不到一百億我就不幹」的人,最後一百萬都賺不到。

所以,「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真正意思是,當你開始做了,如果還沒做到最好,你就還有努力的空間,就還值得為之奮鬥,還可以在過程中尋找收穫的快感。

絕不是「好像做不到最好,那就別做了吧」。


這種心態從一開始就錯了。

北清不應當是純粹的目的,只是順其自然的選擇。尤其是對於處於最單純的學習狀態的學生而言,提升自己的思維邏輯和知識水平是最重要的。簡而言之,就是「認真學習,少想其他」。

認識很多考上或保送北大清華的學生,包括自己,並不是把「我要上北大清華」當做終極目標,而只是單純地認真學習、勤奮練習,把每個基本概念都理解透徹,把背後的邏輯和原理梳理清楚,把常見的問題類型摸熟摸透,把發散聯想的思維用在知識體系上,乾淨利落地考個高分,學有餘力地沖塊獎牌,至於是上北大還是上清華,只是順其自然的選擇。

學習需要全神貫注地投入進去,從零開始建立從沒建立起的思維框架,理解記憶從沒聽說過的知識概念,從空白中摸索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是做做樣子、磨磨時間、按時打卡、自我感動等表面功夫能夠實現的。

真正學進去的狀態是感受不到時間流逝的,就跟打遊戲入了迷一樣,頭一低一抬,一天就過去了,有時候為了解一道題,甚至會忘記吃午飯晚飯,直到肚子咕咕作響,打過《魔獸爭霸3》亂礦流拉鋸戰,或者《dota》三個小時超級兵翻盤的玩家肯定深有體會。有時候想著「預習完下一章就睡」「做完下一道題就睡」,然後一不小心天亮了,電視劇、綜藝愛好者和《文明》《植物大戰殭屍》《憤怒的小鳥》玩家肯定理解。

考試高分、靠前排名、北大清華這些只是一個人真正把知識學懂弄通做實、融匯貫通的附屬品。學習的內容本身是很有趣的,解決題目的過程也很有挑戰性,試著找到課程中吸引你的地方,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順便收穫其他。就好像刷劇打遊戲,雖然能夠看到大結局、取得比賽勝利也很重要,但是願意廢寢忘食地進行休閑娛樂,只是單純地出於喜歡而已。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看了一下大佬們的回答,他們都覺得你應該看清現實,看清自己的實力

但是,我覺得,這樣不好,我看了你題乾的介紹,我覺得你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也有實力。可能缺少一些運氣

你不是非清北不上嗎?

那好辦,我們可以曲線救國

我國有一個清北第二分校的地方。在北京的一個寺廟,那裡不僅僅住著許多名校的學子,方丈都是名校畢業,許許多多的名校大學生,都最終選擇在這裡常伴青燈古佛,了此餘生,它就是龍泉寺。

這個龍泉寺,大有來頭

相傳當年,微信之父張小龍正處於事業的低谷在龍泉寺小住,微信研發正陷入困境,幾個技術問題苦思不得其解,他一氣之下把資料撕得粉碎。

沒想到負責打掃衛生的僧人看到後,竟然幫他把資料重新粘貼起來,還寫下了幾條建議,張小龍看完大吃一驚,便找到僧人盤問,這才知道這位掃地僧在出家前曾混跡IT界,是一個電腦極客。

經掃地僧點化後,張小龍回到廣州,閉關一年,微信終於大成。

看到沒,有故事。

此寺由繼升和尚開山,明代時重修。顧炎武、納蘭性德、清康熙帝玄燁等歷史文化名人曾登臨題詠。

看到沒,有歷史。

再看看你的師兄們都啥水平

禪興法師 清華流體力學博士

禪興法師早在2004年就跟隨師父學誠法師參與龍泉寺的復建,一直是潛心修佛。現在的禪興法師,已經成為了龍泉寺監院,繼續為弘揚佛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賢啟法師 清華大學核能物理博士

賢啟法師跟隨學誠法師二十多年,參與了龍泉寺的復建工作。

賢威法師 中科院生物物理博士

或許是研究生物物理,對生命有了敬畏之心,賢威法師選擇了遁入空門。

賢清法師 清華熱物理博士

賢宇法師 北大數學系

方丈學誠法師,莆田仙遊人。1991年獲中國佛學院碩士學位。2007年獲授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教育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獎。現任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

看到沒,這是什麼, 這就是藏龍卧虎。

星雲法師曾對學誠說:「你所在的龍泉寺已經成為大陸漢傳佛教的中心。這裡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整個佛教界

看到沒,要歷史有歷史,要故事有故事,要人才有人才,要事業有事業,要未來有未來

你還在等什麼?


做人吧,早晚得認清一件事,那就是明白 看待自我的美化濾鏡,究竟有多膨脹。

我知道清北無望,我內心覺得除了清北985之外的學校配不上我的努力(我知道這種想法是錯的,大佬輕點噴),對學習再也提不起興趣了,我該如何走出困境?

清北和985差距還蠻大的,我高二競賽退役後,自知無論如何都考不上清北,就上課睡了一年覺,百天的時候從桌子上爬起來學習,安安心心走自主招生了,到了吉大。

你以為我上課睡覺是放棄努力?

不是,只是因為有競賽獎項給我兜底而已。

說真的,能去清北的,每年每個學校就那麼一小撮。

這世界上總有些事,是單純靠努力沒法達到的,你以為你付出了很多,現實就是你智商遠遠比不上某些人,你記性就是沒別人好。

題主說了很多自己努力的片段,有刻苦讀書的真努力,有自我感動的假努力,但是通篇沒有關注努力之外的點。

如此內卷化的我國,努力和清北,這兩者完全不對等好吧?

只有努力一點值得稱道,你就想處處勝過別人,憑什麼?

如果一個普通人不能 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人,那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拯救你。

這個世界上的遊戲,成長屬性都並不單一。

而合理的人生目標,也往往不是no.1。

能肆無忌憚說自己人生夢想的,通常都是小學生,很多初中生就意識到很多夢想比較荒誕了。

成長這件事,就是通過某些現實經歷,接受理想化與現實的落差,慢慢褪去那層自我美化的濾鏡。

相信我,大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不是只有你才夢想去清北。

高一開學登校那天,班主任讓我們實驗班每個人交個小紙條,寫上自己的目標大學,結果一統計,單單寫清華的,就有11個人。

後來我們班只有兩個人考上了北大。

可這不妨礙其他填了清北做目標的人大都考上了985,接受理想與現實的不對等,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如果你走不過來、走不出來,只是你自己承擔被超越的結果,誰都救不了你。

中二病,是「初中二年級」,上了高中,差不多該收斂就得收斂了。

承認自己只是某些遊戲里的配角,沒什麼,畢竟主角只有一個。

就怕你沒有主角的命,得了主角的病。


雖然我自己沒有上清北,但是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高中階段的學習,我自己能意識到的一點是,高考的結果與你努力的程度並沒有必然的正相關性。靠努力來感動自己,最終並沒有任何意義。

從本質上說,高考的核心是考你對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分析。如果你能理解一個知識點,那麼這個東西無論怎麼考你都會,而如果不理解,那麼你的努力是沒用的。但是你能否理解一個知識點,並不完全取決於你自己,還取決於老師的講解。這也是為什麼同樣兩個智商差別不大的人,一個從人大附小升到附中,一個在普通的鄉村小學升入普通縣中,最後考試的結果卻有可能天差地別。

以我自己這些年接觸的教師來說,那些真正的頂級教師跟普通教師之間的水平差別是非常非常大的。有時候頂級教師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問題,普通教師可能兩節課才能說完甚至根本就講不明白。如果你的老師只是後面的普通老師,那麼你大概率是搞不清楚這個知識點的。拿政治課舉例,一個普通地方師專畢業的大專老師,跟一個人大本碩博讀出來的老師,對於政治的理解有可能在同一個維度上嗎?他們誰更能講清楚一個問題?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對於每一個要參加高考的人來說,需要明白的是高考的分數並不完全取決於自己有多努力,而是能否理解清楚每一個知識點。而以此作為目標,你不僅能有更明確地方向,同時也能將大目標分拆為小目標,形成一個更好地正反饋機制。以此為目標的努力,比漫無目的的虛假努力,更能讓你離清北進一步。

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但好在現在還有互聯網,你還有機會去聽一些好老師講課。你不懂的東西,聽聽他們怎麼講,或許就有事半功倍的收穫。

對於學生來說,努力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特別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學校的學生來說,在沒有好的師資的前提下,他們除了努力的確一無所有。但如果你不能認識到考試結果與努力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繫,那就像是別人騎自行車而你卻選擇跑步,最後自己走的比別人慢卻說「我走得這麼努力,憑什麼我不是第一」。

高考本來也沒有規定只能走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