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高二,是个学渣,小学初中从没有把心绪投入学习上过,但是在初三的时候发了一把狠,进了一所市重点,之后便有些膨胀了,打算未来非清北不上,但是入学考试的时候,全年级1300人考我考了900多名(本来就是捡漏进的这所学校),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每天起的最早,上学放学都独来独往,为了挤出时间学习,别人玩的时候,我在看书,可是经过了一年之后(假努力,自我感动),,我的成绩还是700多名,可是全年级只有一两个人可以上清北,感觉这么努力了,还是处处不如人,放假了之后我本打算,给自己放松两三天,然后全力投入学习,可能是之前精神压力过大,我一放松下来就再也跳不出舒适圈,白白浪费了一个暑假,作业一个字都没有,我知道清北无望,我内心觉得除了清北985之外的学校配不上我的努力(我知道这种想法是错的,大佬轻点喷),对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趣了,我该如何走出困境?


有一句鸡汤叫「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但是大部分人都把这句话实践成了,「要是做不到最好,那就干脆别做了」。

我相信每个人在中学的时候身边都会有这么几个同学。他们高中数学不好好学,跑去研究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语文课是不会好好上的,但是会读一些很偏的世界名著。氧化还原反应搞不明白,但是嘴里经常蹦出来个四氧化锇之类的神奇物质。

但是等真的有一天,大家都开始学这些知识了,他就转换战场了,再去开辟一片新的领域。

后来我就明白了,他们根本不是喜欢钻研课外的知识,他们只是喜欢廉价的成功。

他们希望用最小的代价,「做到最好」。所以他们专门挑那些没有竞争的领域,你数学考试分高?我会微积分啊。你微积分分高?我这两天读了战争与和平。你是文学系的?你知道四氧化锇么?

他们迫切地需求这种「最好」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去寻找某个可以让自己在周围人里达到最好的领域去麻痹自己。

如果「最好」是一种追求,它就是你的动力。如果「最好」仅仅是一种渴望,那它可能反而会成为你的桎梏。

而你现在的问题大概就是,「最好」并没有成为你的追求,而仅仅是你的渴望。你幻想著自己成功之后的喜悦,却无法享受成功路上的风景。在你的心中,成功是二元的,考上了就是成功,考不上就是失败,而你和成功之间有著一道巨大的深不见底难以逾越的鸿沟。在通往成功的无尽道路上,只有黑暗。

如果是这样,那当然是个人都会打退堂鼓,在黑暗的道路上前行,又似乎永远到不了光明。

最终进入NBA成为巨星的,没有一个人是小时候说如果我进不了NBA我就不打篮球的。最终做出一个上市公司的创业者,没有一个人是说这公司如果上不了市我就不做了的。成功人士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即便有著高远的最终目标,但是他们依然享受朝最终目标努力的过程,和过程中的收获。我的目标是赚一百亿,但是我赚一千块,一万块,十万块,一百万的时候,各有各的快乐,每一步都觉得自己有所收获。而几乎所有「赚不到一百亿我就不干」的人,最后一百万都赚不到。

所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真正意思是,当你开始做了,如果还没做到最好,你就还有努力的空间,就还值得为之奋斗,还可以在过程中寻找收获的快感。

绝不是「好像做不到最好,那就别做了吧」。


这种心态从一开始就错了。

北清不应当是纯粹的目的,只是顺其自然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处于最单纯的学习状态的学生而言,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知识水平是最重要的。简而言之,就是「认真学习,少想其他」。

认识很多考上或保送北大清华的学生,包括自己,并不是把「我要上北大清华」当做终极目标,而只是单纯地认真学习、勤奋练习,把每个基本概念都理解透彻,把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梳理清楚,把常见的问题类型摸熟摸透,把发散联想的思维用在知识体系上,干净利落地考个高分,学有余力地冲块奖牌,至于是上北大还是上清华,只是顺其自然的选择。

学习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从零开始建立从没建立起的思维框架,理解记忆从没听说过的知识概念,从空白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做做样子、磨磨时间、按时打卡、自我感动等表面功夫能够实现的。

真正学进去的状态是感受不到时间流逝的,就跟打游戏入了迷一样,头一低一抬,一天就过去了,有时候为了解一道题,甚至会忘记吃午饭晚饭,直到肚子咕咕作响,打过《魔兽争霸3》乱矿流拉锯战,或者《dota》三个小时超级兵翻盘的玩家肯定深有体会。有时候想著「预习完下一章就睡」「做完下一道题就睡」,然后一不小心天亮了,电视剧、综艺爱好者和《文明》《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玩家肯定理解。

考试高分、靠前排名、北大清华这些只是一个人真正把知识学懂弄通做实、融汇贯通的附属品。学习的内容本身是很有趣的,解决题目的过程也很有挑战性,试著找到课程中吸引你的地方,把学习当做爱好去做,顺便收获其他。就好像刷剧打游戏,虽然能够看到大结局、取得比赛胜利也很重要,但是愿意废寝忘食地进行休闲娱乐,只是单纯地出于喜欢而已。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看了一下大佬们的回答,他们都觉得你应该看清现实,看清自己的实力

但是,我觉得,这样不好,我看了你题干的介绍,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也有实力。可能缺少一些运气

你不是非清北不上吗?

那好办,我们可以曲线救国

我国有一个清北第二分校的地方。在北京的一个寺庙,那里不仅仅住著许多名校的学子,方丈都是名校毕业,许许多多的名校大学生,都最终选择在这里常伴青灯古佛,了此余生,它就是龙泉寺。

这个龙泉寺,大有来头

相传当年,微信之父张小龙正处于事业的低谷在龙泉寺小住,微信研发正陷入困境,几个技术问题苦思不得其解,他一气之下把资料撕得粉碎。

没想到负责打扫卫生的僧人看到后,竟然帮他把资料重新粘贴起来,还写下了几条建议,张小龙看完大吃一惊,便找到僧人盘问,这才知道这位扫地僧在出家前曾混迹IT界,是一个电脑极客。

经扫地僧点化后,张小龙回到广州,闭关一年,微信终于大成。

看到没,有故事。

此寺由继升和尚开山,明代时重修。顾炎武、纳兰性德、清康熙帝玄烨等历史文化名人曾登临题咏。

看到没,有历史。

再看看你的师兄们都啥水平

禅兴法师 清华流体力学博士

禅兴法师早在2004年就跟随师父学诚法师参与龙泉寺的复建,一直是潜心修佛。现在的禅兴法师,已经成为了龙泉寺监院,继续为弘扬佛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贤启法师 清华大学核能物理博士

贤启法师跟随学诚法师二十多年,参与了龙泉寺的复建工作。

贤威法师 中科院生物物理博士

或许是研究生物物理,对生命有了敬畏之心,贤威法师选择了遁入空门。

贤清法师 清华热物理博士

贤宇法师 北大数学系

方丈学诚法师,莆田仙游人。1991年获中国佛学院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

看到没,这是什么, 这就是藏龙卧虎。

星云法师曾对学诚说:「你所在的龙泉寺已经成为大陆汉传佛教的中心。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整个佛教界

看到没,要历史有历史,要故事有故事,要人才有人才,要事业有事业,要未来有未来

你还在等什么?


做人吧,早晚得认清一件事,那就是明白 看待自我的美化滤镜,究竟有多膨胀。

我知道清北无望,我内心觉得除了清北985之外的学校配不上我的努力(我知道这种想法是错的,大佬轻点喷),对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趣了,我该如何走出困境?

清北和985差距还蛮大的,我高二竞赛退役后,自知无论如何都考不上清北,就上课睡了一年觉,百天的时候从桌子上爬起来学习,安安心心走自主招生了,到了吉大。

你以为我上课睡觉是放弃努力?

不是,只是因为有竞赛奖项给我兜底而已。

说真的,能去清北的,每年每个学校就那么一小撮。

这世界上总有些事,是单纯靠努力没法达到的,你以为你付出了很多,现实就是你智商远远比不上某些人,你记性就是没别人好。

题主说了很多自己努力的片段,有刻苦读书的真努力,有自我感动的假努力,但是通篇没有关注努力之外的点。

如此内卷化的我国,努力和清北,这两者完全不对等好吧?

只有努力一点值得称道,你就想处处胜过别人,凭什么?

如果一个普通人不能 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那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拯救你。

这个世界上的游戏,成长属性都并不单一。

而合理的人生目标,也往往不是no.1。

能肆无忌惮说自己人生梦想的,通常都是小学生,很多初中生就意识到很多梦想比较荒诞了。

成长这件事,就是通过某些现实经历,接受理想化与现实的落差,慢慢褪去那层自我美化的滤镜。

相信我,大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不是只有你才梦想去清北。

高一开学登校那天,班主任让我们实验班每个人交个小纸条,写上自己的目标大学,结果一统计,单单写清华的,就有11个人。

后来我们班只有两个人考上了北大。

可这不妨碍其他填了清北做目标的人大都考上了985,接受理想与现实的不对等,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如果你走不过来、走不出来,只是你自己承担被超越的结果,谁都救不了你。

中二病,是「初中二年级」,上了高中,差不多该收敛就得收敛了。

承认自己只是某些游戏里的配角,没什么,毕竟主角只有一个。

就怕你没有主角的命,得了主角的病。


虽然我自己没有上清北,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高中阶段的学习,我自己能意识到的一点是,高考的结果与你努力的程度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性。靠努力来感动自己,最终并没有任何意义。

从本质上说,高考的核心是考你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分析。如果你能理解一个知识点,那么这个东西无论怎么考你都会,而如果不理解,那么你的努力是没用的。但是你能否理解一个知识点,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还取决于老师的讲解。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两个智商差别不大的人,一个从人大附小升到附中,一个在普通的乡村小学升入普通县中,最后考试的结果却有可能天差地别。

以我自己这些年接触的教师来说,那些真正的顶级教师跟普通教师之间的水平差别是非常非常大的。有时候顶级教师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普通教师可能两节课才能说完甚至根本就讲不明白。如果你的老师只是后面的普通老师,那么你大概率是搞不清楚这个知识点的。拿政治课举例,一个普通地方师专毕业的大专老师,跟一个人大本硕博读出来的老师,对于政治的理解有可能在同一个维度上吗?他们谁更能讲清楚一个问题?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对于每一个要参加高考的人来说,需要明白的是高考的分数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有多努力,而是能否理解清楚每一个知识点。而以此作为目标,你不仅能有更明确地方向,同时也能将大目标分拆为小目标,形成一个更好地正反馈机制。以此为目标的努力,比漫无目的的虚假努力,更能让你离清北进一步。

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好在现在还有互联网,你还有机会去听一些好老师讲课。你不懂的东西,听听他们怎么讲,或许就有事半功倍的收获。

对于学生来说,努力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在没有好的师资的前提下,他们除了努力的确一无所有。但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考试结果与努力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那就像是别人骑自行车而你却选择跑步,最后自己走的比别人慢却说「我走得这么努力,凭什么我不是第一」。

高考本来也没有规定只能走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