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題主搞錯書名了,是《誰殺了》而不是《誰殺了他》。

其次,鑒於推理小說分類繁多,個人不想參與派別爭端,單從結論而言,我認為《白夜行》算到推理小說/偵探小說這個大類別里沒問題。

回到正題,開放性結尾≠最終解謎沒給出明確單一的答案。雖然問題描述有解釋,但這兩種就不是一回事,倒不如說《誰殺了她》都不能算是開放性結尾吧……結局明明很直白的,只是結局前解謎的部分留白了結論。

後者的情況,以我本格推理(指故事發展圍繞「謎」或「解謎」,且不依賴讀者未知的信息進行解謎的小說類型)讀者的視角而言,雖然我個人一般認為最終的解謎哪怕沒有給出明確單一的答案,也應該要有「答案單一的傾向」(從這點而言《誰殺了她》是符合標準的,還有卡爾1937年的名作),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這只是傾向性的問題,不是標準或者說底線。所以我覺得不能單以這個來判斷《誰殺了她》是不是屬於爛尾(更何況有些小說解謎完以後還有其他情節才結尾呢)。當然這種情況就算作者被讀者說沒想好答案也沒辦法就是了。

至於前者的情況,那就只是寫作方式或者說是喜好的問題了,我覺得沒什麼好說的。《白夜行》那個結尾我個人覺得不錯。


個人非常不喜歡這種結尾,覺得是作者江郎才盡不負責任的表現。


提供一個思路:建議閱讀一下法月綸太郎的實驗性推理小說《使用中》。在文中,法月對斯坦利·艾林的《抉擇時刻》進行了討論,並進一步地定義了「猜謎小說」對於推理作品的意義和可行的使用方式。這篇小說只有討論理論的「開端」和具體鋪設犯罪的「發展」,並在多視點/信息不對稱的博弈僵局形成時戛然而止,是非常有趣的一個思路。用象棋的角度來講,叫做「殘局小說」的嘗試也可以。

題外話:東野老師是個可以很激進,也可以很保守的作家,討論這種前衛題材很多時候不太適合用他的作品,特別是模仿社會派的那些。如果你想要觀賞完全靠背景知識和空想結合的「推理」歸納的話,塔晶夫《獻給虛無的供物》和竹本健治《匣中失樂》都是更有特點,值得參考的。四奇雖然不是主流推理,但也沒有水平低下的作品。


個人感覺 可能開放式結局會有更多值得討論的點。但我認為這不應該是推理小說該有的。。有種不負責任的感覺


用這樣一刀切式的方式評價是否爛尾,我認為是一種很懶惰的思維……

在一些特定主題下的推理小說,如果最後要是真的強行加一個「真結局」進去,我覺得反而不那麼切合主題了,比如《當且僅當雪是白的》


我覺得如果講清楚核心詭計和動機就不算。


一般不算啊。作者寫的時候本來就已經預設好了兇手,只是不點明罷了。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有所突破、給人想像的空間、逗讀者玩(那叫互動)、家裡缺刀片罷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小部分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兇手的可能。


建議題主去看麻神的短篇小說集《麥卡托鯰如是說》,沒有一篇給出答案,有些大呼坑爹,有些結構精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