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情報

三種爆頭:太陽穴貫穿傷,前額貫穿傷,面門正中山根。一開始看來可能滑稽,但是越看越恐懼。
由鈍器重擊帶來的面部肌肉和軟骨,脂肪組織扭曲。Mikasa可是一隻手就能扛得起4根枕木的阿克曼,這一巴掌的力量下去可能直接顱骨骨折。
正中間這個人就是爆頭之後的死狀。毫無生氣地像一坨肉一樣癱在地上。

二、向同志舉起槍

這一話從頭,阿妮和科尼鎮論行動中應不應該對耶格爾派動手。阿妮認為不可能各方面都滿意,既然要保證東洋人安全,還得奪回飛艇,就很難不傷害耶格爾派。但是科尼和阿爾敏還是心理上很難接受對自己的訓練期的同伴舉起屠刀。

但是最終的形式下,還是不得不對訓練期間的同伴舉起槍。儘管曾經有著相同的收復失地收復家園的夢想,但是這共同的夢終究是變成了一場噩夢。

阿爾敏說,那個沒有對我開槍的人,肯定會比我更有人性吧。這裡何嘗不是呢?兩個訓練兵的同期生,其實也不是喪心病狂的耶格爾派,其實他們想做的就只是炸掉飛艇,沒有想要殺害科尼和阿爾敏。對阿爾敏的那幾槍也只是讓他暫時失去行動能力。

否則那麼近的距離其實真的想殺了的話完全可以爆頭。對於達茲用槍頂住阿爾敏的頭也沒想扣下扳機,反而是科尼首先兩搶解決了訓練期的同伴。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這個時候阿爾敏腦中感受到了小貝背著艾倫在萊納手掌心裡的經歷。當時萊納盒小貝劫走艾倫只是想回家,但是卻不得不和同期生舉起武器。多麼無奈和痛苦。

三、我要做一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

這一話馬加特的行動舉止感染了我。雙方多年的仇恨也不該由在他眼中還是孩子們的一羣人承擔。看到賈碧的轉變,萊納的痛苦,馬加特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感終於得出了其實之前關於「正義」的大義凜然的討論,關於「真正的歷史」是什麼的爭論,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確實可以孜孜不倦去探索。

但是用這個藉口來造成殺戮,用「贖罪」的口號引發爭端,那還是剩下的一波一波用鮮血染紅的歷史。

其實艾倫發動地鳴的真正目的我們現在還不清楚,但是如果真的是滅世,進行無差別大規模種族滅絕,我也是絕對不同意和支持的。如果想要抹殺一切,那麼拼盡一切也要阻止艾倫。

這個時候我的心和韓吉一派是相同的,我的立場也跟「復仇者聯盟」的立場是相同的。

四、無知是專制的土壤,民粹主義是惡之花。

抑制渴求自然不會有不穩定。這裡雖然僅僅說的是科學技術,

但是自由民主、言論自由、免於恐懼的權利等等在某些地方何嘗不也是被抑制的需求,用來挖出不安的種子。以至於甚至還有用污名化的方式,把這些天賦人權的渴求說成是「猛於虎,猛於洪水猛獸「的東西,污名化為」皿煮,滋油」。

嗚呼哀哉!無需多言,我怕封號。

五、閱讀歷史的一點雜感。

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當中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的回憶。兩個人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德國詩人恩斯特·利騷,《憎恨英國》的作者。一個是法國孤獨的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

1914年,一首名為《憎恨英國》的抒情詩從它的發源地德國迅速風靡全世界。七千萬德國人中沒有一個人不能從頭至尾背誦這首詩。因為,國家的每一家報紙都在轉載這首詩,每一個教師都在課堂上向孩子們念誦這首詩,每一個軍官在發動衝鋒的火線上,都向士兵們吶喊這首詩,而在大後方每一個劇場裏,這首簡介而鋒銳的小詩被配上樂曲改編成了大合唱,成為1914年代戰時德國的政治主旋律。 把這首像炸彈一樣的抒情詩丟進德國這座一戰火藥庫的人,便是恩斯特·利騷,一個肥胖如桶、紅光滿面、走路搖搖擺擺的德語詩人。他的面部令人過目難忘,因為他不是有兩層下巴,而是四層。這個精力充沛且極其自信的胖子雖然說話結結巴巴,但和朋友們說話時卻十分喜歡引用自己的詩句且難以自制。他在朋友圈裡引人發笑,但又使人喜歡,因為他有那種詩人特有的熱心而友好的勁頭。 作為一個德語詩人,德國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德語文學便是他全部的寫作資源,他從未離開德國到世界別的地方,也從不說德語之外的其他語言。幾乎沒有人比他更熱愛德國的一切並為之迷醉。一戰剛剛爆發,在那種如同喝下迷幻藥似的狂熱參軍浪潮中,胖子利騷急急忙忙晃動著肥大的身軀,爬上兵營的樓梯,要報名當一名志願兵,以便捍衛他熱愛的德國。但是,他很快被上士和列兵們用鬨笑聲「請」下了樓梯。沮喪的利騷痛恨自己的肥胖,痛恨自己的軟弱,最後他開始把這一切歸根於可惡而卑鄙的英國。難道不正如報紙上所言,是背信棄義的英國突然襲擊了德國麼?這條該死的惡棍!回家之後,利騷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這種憎惡與痛恨,寫到了一首詩裏。然後為之冠上一個簡潔明瞭卻殺氣十足的標題——《憎恨英國》。然後他舉起這首詩用盡全身力氣像投擲一顆長柄手榴彈那樣把它投入了已快要爆炸的德國輿論界。 利騷一夜之內紅得發紫。德國皇帝作為他「深受感動」的讀者之一,親手授予利騷一枚紅色的雄鷹勳章。詩人利騷因對政治彩票的誤中,而享受到了一個詩人在戰爭中能夠享受到的全部榮譽。 但是,上坡路和下坡路其實是同一條路。對詩人利騷而言,他登上榮譽頂峯的那段路,是坐著政治的火箭飛竄而上的,但下坡的那段路,卻是被人一腳踢到,連滾帶爬地跌下去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曾經念著利騷的詩作「憎恨英國」的德國商人又要與英國的商人們做生意了,曾經揮舞著利騷詩歌的標題煽動羣眾痛擊英國的德國政治家們為了「真誠地促進和平」而與英國的政治家們勾肩搭背了,而最大多數為利騷而瘋狂的士兵、工人、學生以及小店員們,他們所面臨的是戰敗後即將被宰割的生活,他們把缺衣少食的現實的一大部分原因,歸之於那個胖子,那個投擲出「憎恨英國」的禍首。 恩斯特·利騷開始成為「仇恨的利騷」,成為人們急欲抹去的戰爭陰影中那最濃黑的一部分。對人民而言,他是導致大家歇斯底里症的唯一罪人。 每一個曾經在1914年讚美利騷的人,在1919年都開始憎惡他。任何一家報紙都不再接受他的作品,任何一個文學藝術沙龍都不在接受這個可惡的胖子。當他偶然在朋友圈中一露面,那種熱絡而親密的談話就馬上出現長時間的沉默。 背負政治勳章的詩人利騷,開始成為他所熱愛的祖國裏的孤獨者。若干年後,這個從未踏出德國一步也從不說一句德語之外其他語言的人,被希特勒一腳踢出了他「全心全意為之獻身的德國」。卻原來,這位恩斯特·利騷,其實是一個猶太人。 這個愛了德國一輩子的猶太人,最後在默默無聞中客死異鄉。而那首使他的命運坐了過山車的《憎恨英國》,也很快被人忘記。-----成向陽,摘自博客

另一個感受是高三畢業之後去省圖書館,那個時候《建軍偉業》正好上映,我去圖書館查關於三灣改編的歷史。這段歷史書上從來沒有學過,彷彿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立馬就到了井岡山,五次圍剿之後立馬就到了長徵,順利抵達陝北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但是查到這裡,我又翻到了富田事變,AB團的故事。這對我當時的世界觀更是一個衝擊。窗外是傍晚的雨,壓抑悶熱潮濕。我分不清楚究竟哪一方面做的是對的,哪一個方面做得是錯的。可能我需要更多的人生經歷才能回答,梳理清楚那段歷史吧。

反右更要防左。


看完了

這一話有四個點,第一個是萊、妮讓其他4人不參與,第二個是馬加特將軍道歉,第三個是清美、三笠高光,第四個是柯尼殺山姆、達茲。

看到柯尼殺山姆二人的時候,真的太揪心了,這一塊的分鏡很有衝擊力,柯尼的悲憤、驚惶就在這幾個分鏡裡面,我都想像出來畫面了。

短短一瞬間,柯尼是沒有辦法思考的,他必須要做點什麼,救阿爾敏嗎?但是他不想殺戰友啊。投降嗎,或者說再談談嗎?由不得自己啊。

可顯然他又必須做點什麼,生死關頭柯尼含淚殺死了曾經的戰友,救下了阿爾敏。

談是沒有用的,沒有時間給你談,地鳴一直在繼續,所有事情都在逼你選,你必須要做點什麼,因為你有力量,所以你就有責任做點什麼,這是悲劇性的來源。而無差別屠殺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沒得選,必須阻止艾倫,這是前幾話諫山創一直在強調的。

明面上艾倫已經捨棄人性了,但還不知道艾倫的真實目的是什麼,艾主席和女王不知道啥時候回來。

這一話讓我想到了白夜,痛苦的從來都是做選擇的人,萊納讓四人不插手,是為了自己承擔責任,做選擇的是他,所以不用做選擇的人就不用承擔結果的痛苦。但是,如果結果不符合他心中所想,不用做選擇的人卻可以去罵承擔選擇的人。萊納真的如老大哥一般溫柔啊。

馬加特道歉了,諫山創要怎麼個安排後面劇情,這兩國之間的鬥爭原因並不僅限於歷史遺留問題,還有人性貪婪和利益牽扯。人們或許會逐漸厭倦於無休止的爭鬥,從而放下仇恨,但利益與貪婪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如何收場呢?


這次更新的比前幾話晚,大家一起焦急地刷新著每一個新情報,分析best boy是誰,看著模糊的小圖透說如果是馬可復生那就太沒格調了,後來發現是塞繆爾又開始探討會不會太突兀。

最終,創哥果然沒有讓我們失望。一夜之間,128話的提問下湧現了很多精彩回答。

我想現在大家已經是以「名著的誕生」的態度來追更了,我們對未來內容的期望值幾乎已經調至了上限。

祝創哥能如願泡上桑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