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拜讀了王小波的《一直特立獨行的豬》,感覺挺感興趣就買了《沉默的大多數》,可是讀起來實在感覺很困難,讀了很久才讀完十幾頁(是看完看不懂重看花了時間還是不太懂),是應該停下讀好懂一些的文章慢慢積澱再回來讀還是按現在的情況讀下去呢?


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不是用貴乎的標準,普通高中生一般都不容易看懂這部雜文集。我是在高三的時候讀這本書的,從開始讀,到最後基本上讀懂每篇文章寫的大概是個什麼內容,大概經過了三到四遍。之後為了防止自己迷茫,又在上面做了很多類似注釋之類的東西。

這本書難懂有對普通學生來說難懂有兩層原因,第一層是閱讀的問題,第二層是理解的問題。

閱讀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看不懂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

王小波的文風,見仁見智,有趣也好、雜亂也罷,總之不是平易近人的類型。我很喜歡王小波的雜文,但這文風放到小說裏,我大概是少有的喜歡讀王小波雜文而沒那麼喜歡小說的讀者。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就是話題在不斷地變化。前面一句話你還沒弄明白他想說啥,後面就開始說別的事情了。有時候甚至一句話都還沒說完,一個破折號下來,話繞道另一邊去了,等你看暈了,又是一個破折號回來繼續說。這種類似於」漫遊「形式的文風,對讀者的閱讀上的注意力、反應力和理解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比如我隨手翻到一頁

對於很多中學,即使是高中階段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文段也是比較複雜的,起碼比一般的語文考試中的論述類文本閱讀要難:又是橄欖油,又是破折號,各種各樣的語言風格都來兩句。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是有這樣一段兩段是這樣的內容,可能還好,但如果整篇整篇幾乎都是這樣的,那對很多人來說,是看不下去的。

但事實上,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很明確清晰的,一點也不混亂,而且還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如果要提煉這一段內容的核心,就是」理智時倫理的第一準則,是一切知識分子的生命線「,那麼,對「知識分子」來說,什麼是「理智「?或者說,王小波認為」理智「應該有哪些表現呢?答案是:尊重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確保意識形態的豐饒,至少保證不同的意識形態能夠生存下去)。進而作者下了一個論斷,如果知識分子不能生活在一個」理智「的時代,而是生活在一個被」偏激「的觀念統治,所有人都只能有一種思想的時代,那這個知識分子的悲劇就來了。

所以第一點,閱讀能力的限制是讀不懂王小波的雜文的第一個困難。

第二點是一個理解的問題。這個很簡單,」以你現在的知識水平,我們很難溝通.jpg「

王小波的思想主張,逼乎很多問題已經有討論過了,關於王小波其人的思想、政治主張究竟對不對、好不好、合不合時宜、有沒有水平等等,不在這篇答案的討論範圍之內。但必須承認的一點是,這本書的思想水平,比大部分高中生的水平高,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理解能力——對很多人來說,這本書討論的問題根本不在自己的思考範圍之內。

高中生平時會關注什麼?我的看法,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以自己實際接觸得到的事物為主,簡單地說,會對自己產生直觀影響的事物或者概念,都在這個範疇裏,比如:自己的心理、情緒、理想、成長;往外擴散,家庭、朋友、師長、交際圈子、興趣愛好。

第二個,以一定的自我意識覺醒後的產物為主,我們有時候說「某乎」「某站」「低齡化嚴重」,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屁事不懂」就開始指點江山、信口開河,就是這個範疇的產物。王小波的雜文所討論的內容,大抵也都在這一範疇之內。問題是,王小波的雜文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在聊具體概念。

王小波的雜文,大抵與政治無關,讀他的這本書,出了WG的黑色幽默式的回憶和一些結合時事的評論,並不能讀出什麼與政治有關的內容。這是一本相當純粹的聊知識分子的思想、哲學、人生態度的書,教人如何變得更加聰明的書。

對大部分的中學生,即使是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知識分子」這種名詞已經是一個泛著「土味」的概念了,又或者是泛著「公知」意味的帶有強烈陣營色彩的名詞。既沒有認同感,也沒有歸屬感,讀到這本書當然就會是一臉茫然:他想說啥?和我有啥關係?

我想我退休後應該去當大學教授,那是搞學術,怎麼就把我。。。

差不多就是這麼個隔閡感:我就是個青春純情少年/熱血未成年憤青/公知/自幹五/理中客(真是泛著上一個十年貼吧色彩的辭彙),你跟我說知識分子的事情如何如何,我那聽得懂啊?

綜上,閱讀能力的不足,和理解層面的不同,決定了很大,甚至是極大多數的中學生,甚至是高中生,是很難讀懂王小波的這本雜文集的。當然了,前提之一,是你提到了語文老師這個稱呼,我默認你肯定還沒到大學;前提之二,我說的中學生,是以我所成長經歷和目前所見的高中生為主的,與逼乎裏的平均水準,和全國前二十大城市各前五十大高中的學生平均水平是不一樣的,要低得多。


不知道哪裡有問題,反正我是讀懂了2333

可能和個人經歷有關吧,如果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有可能就看不懂,也有一種可能是,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沒有聯想到一些社會現象或者其他的事,就看不懂他在說啥,也意識不到這句話哪裡深刻

放幾句比較喜歡的話吧

1.人人有權掙勝負,無人有權論是非,這句話很有意思,但它是句玩笑,實際上,人只要爭得了論是非的權利,他已經不戰而勝了

2.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3.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麼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知識

4.質樸的人們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與己無關的事,那就好了

5.因為狂信,人就不想講道理(想想那些大爺大媽信養生信這信那的,覺得這句話真是深刻)

6.我現在所教的數學,你們業務一生都用不上,但我還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應該讓你們知道(解釋了微積分為什麼用不到但還是要學)

7.保存在文化遺產裏的智慧讓人尊敬,而活人頭腦裏的智慧更讓人抱有無限的期望

8.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價值取向,二是在這些取向上取得的成就

9.一流的藝術作品沒有不包括一點兒批判成分的,因此,從批判轉入正面歌頌往往意味著變得淺薄


王小波的書 很有力量 別急 他很有耐心 等著你慢慢懂他

《沉默的大多數》是一本有些拗口的書,但是你要細細地看,慢慢的看,看一遍、看兩遍,就會感受到其中的趣味。

那裡面藏著鋼筋水泥和飛鳥,還有他自由的靈魂。

我第一遍囫圇吞棗看完的,看第二遍就覺得自己個兒買對書,喜歡對人了,好興奮的!

選對書也是一種能力,題主就有啊,所以,不急,慢慢來,我們會在經歷中看懂王小波文字的樂趣。


第一章讀了三遍,看不懂,於是來網上查查大家讀的感受。


時代背景不同、個人經歷也不同,王小波的書(特別是雜文集)又充滿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艱澀難讀是正常的。

但我倒覺得可以硬著頭皮讀一遍。

這就像讀《紅樓夢》,曹雪芹經歷了家道中落的巨大反差,「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終於寫出了這部皇皇鉅著。為了研究《紅樓夢》,甚至還發展出了「紅學」,不諳世事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又如何讀得懂呢?但《紅樓夢》依然入選不少大學的推薦書目。

年輕的時候,讀紅樓夢,可能會感慨「木石良緣」與「金玉良緣」;中年讀,可以會感慨「大有大的難」;老年讀,不好意思,我還沒有老,不知道老的時候再看會是什麼樣 [狗頭]

同樣的道理,《沉默的大多數》,年輕的時候讀、以後讀,感受肯定會大不相同!

如果確實覺得讀著很難受,可能考慮先讀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從《黃金時代》開始讀,小說總比雜文讀起來流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