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玉先生戲腔carry全場,周深美聲勉強有姓名,霍尊只能捱打


8.09補充

看了深深今天的微博回復,他的戲腔是找老師指導過的,難怪他的湖廣音中州韻那麼有板有眼的。孩子真的付出的努力遠比歌迷和粉絲看到得多得多。(截圖裡有原評論,正主路過如有看到,侵刪,請私。)

————————我 是 分 割 線————————

emmm個人感受哈,非專業不喜勿噴。

玉先生和尊尊已經有過不止一次的合作舞臺了。他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流行歌曲中對戲曲文化的融會貫通,並不是那種生硬的添加,而是真的熱愛並想發揚這個東西。深深的戲腔也很有韻味,但我不能確定他的立足點和前兩位是否相同。因為他是一個非常高級的Vocal,唱歌該有的技巧他都有,所以我不能確定他是出於服務歌曲去學的戲腔還是出於熱愛戲曲去學的戲腔。

國風唱將「人妖仙」,這是我私心裡對三位的定義。玉先生近些年給我的感覺是「入世」。拋開舞臺劇不論,在他的新歌裏已經很少有出道初期標誌性的男女聲對唱形式,或者說他從早期炫技式演唱回歸到了質樸感演唱。尤其當他經歷諸多風雨以後漸漸沉澱下來,中年男子的穩重和儒雅在他的歌曲裏體現得十分明顯。其實從《蓮花》開始他就有明顯的入世感,有萬物始於塵而歸於塵的通透。最近發行的《無塵》給人感覺是行者從「人」的角度去參禪,引導普通的你我回歸本心,簞食瓢飲,青燈蒲團的簡單生活。我強調玉先生「人」的特色,是因為接下來要說到正好站在他對立面的「仙」,尊尊。《卷珠簾》的初版並不是中國風歌曲,但是填詞搭配上偏於小眾的島腔,很容易讓人產生「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的畫面感。尊尊的優勢在於他是唱作型歌手,他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並基於此去創作,所以他的作品少有踩雷的。這也造就了他高開高走,一直在自己的領域裡「仙」下去,無所謂大眾的眼光,只去做自己想要的音樂。這種「仙」同時還體現在唱腔上(我沒有學過聲樂,言多必失,大家自己體會啦這一part)。相比起來,他的作品更貼近古時「雅樂」,有祭典中祭司與凡人的脫節感,像是從上帝視角向世人窺探,一切都是無所謂而有所悲的旁白。掀翻我天靈蓋的《歸一》最能體現這種神性的悲憫和不為所動——我見眾生皆苦,我知世道人心,然萬物皆有其輪迴因果,我只做壁上觀。和玉先生合作的《天地有靈》中,玉先生的人世知冷暖和尊尊的旁觀者勸世人,對話感非常明顯。(玉先生因為半路出家,難免被拉去對比尊尊得學院派指點的京劇唱功,所以不放其他更有代表性的合作。)

然後勒,深深。周星星同學和兩位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不是純粹的國風歌手,只是他的嗓音可以很好的演繹國風歌曲,而他的成名作《大魚》又是國漫里程碑的推廣曲,近年來孩子又憑藉自身努力發展成了古裝劇ost大戶,難免讓人誤會。深深是有戲腔的,但就是前文說的,不能確定他是出於各種意義學的戲腔,這很重要。戲腔不同於小嗓,玉先生和尊尊都是系統鍛煉的小嗓(玉先生是可以唱的,只是他平常更偏自成一派的假聲),戲腔只是貼近小嗓的唱法(目測大多古風唱見的戲腔是仿京劇旦角),在發聲位置發聲方式上都有偏差,大概就是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區別(無貶義)?深深的戲腔有個先天優勢,嗓音條件。他可以不用強硬的捏著嗓子發出女聲(先看清我說啥,有些喜歡強調少年音的槓精給我注意),所以你聽不出他戲腔裏的違和感(有違和感的大佬的話,參見老妖)。而且他咬字的習慣真的非常讓人舒服,因為他是為數不多會把京劇韻白(湖廣音,中州韻)體現出來的流行歌手,淚目。扯遠了,我為什麼覺得周星星是「妖」,還是因為那句,歌手該有的技巧他都有,但是他的技巧只服務於作品而不刻意外露,往往會讓你在聽的過程中忽略他那些細緻入微的處理,只會讓人覺得他的歌曲感情充沛,共鳴極強。他是他歌聲裏最好的演員,風情萬種,可以詮釋人情百態,而不是定在某一個位置上做旁觀者(玉先生的入世、尊尊的神性都是他們特有的明顯的風格,而深深的風格是可塑性強,變化多端)。也是音色原因,深深的國風歌曲會讓人覺得不諳世事的少年或者少女感極強。「妖媚」原本是貶義詞,但放在這裡形容他的歌非常合適,深深是典型的歌媚,人不媚。如果你聽過《夢回神都》的吟唱,你就會明白我說的「妖媚」的意思。他有時把自己處理得像一把人形樂器,而不是歌手。還有一點不同於前兩位,周星星的大招是美聲加吟唱,而不是戲腔加吟唱。假如純合作國風戲腔歌曲,周星星可能會在技巧上落下風。作為國服第一輔助,他是遇強則強,遇弱也會低下去遷就對方。和前二位合作的話,大概率貢獻歌曲的渲染烘托。比方和玉先生合作,玉負責勸世,他負責展示世間溫暖;和尊尊合作,尊負責神憐世人,他負責扮演受苦的世人,就醬。

玉先生的舞臺是手眼身法步的劇作品,尊尊的舞臺是星耀長夜的尊式雅樂,深深的舞臺是不設限,無標籤,只求唱好每一首歌。往往會把三位放在一起,大概是因為他們都極其充分的詮釋了「藝術是不分性別」的這句話吧。但,其實,我還挺奶三位合作的。


我比較喜歡一言不合放視頻,霍尊和李玉剛合作過,沒和周深合作,那我就發霍尊和李玉剛合作的視頻吧

李玉剛戲腔,霍尊流行唱法:

https://b23.tv/TB1D6B?

b23.tv

李玉剛戲腔+流行,霍尊小嗓+流行:

https://b23.tv/rSP06b?

b23.tv

再放個霍尊和戲曲大家合作的,於院於智魁和楊院楊赤:

https://b23.tv/XdUvw9?

b23.tv

霍尊的小嗓(也就是所謂的「戲腔」)是比不上專業戲曲演員,但霍尊只能捱打,呵呵


只是單純的來糾正一下個別回答裏裏關於周深的唱法

周深一直做的是流行和美聲的融合,他在很多採訪裏說過,參見大魚最後的吟唱

戲腔好像從來沒有作為周深主打的唱腔,越劇版大魚是在一檔綜藝裏周深拜小師父學習的,節目是說拜師一天,當然實際情況不可能只學了一天,但一定不會太長,所以完完全全不能說是正經學習過

其他類似秦淮景也好,緣分一道橋也好,只是在節目中個別歌曲需要,深深會去專門找老師學幾句,但也僅限於節目裏這首歌的演繹

所以沒有可比性,周深是美聲+流行,不是戲腔+流行


難說嘞,

這問題我也想像了好久好久,自從李、周、霍三位有眾多相似的引我浮想聯翩之後,同臺合作也不是不可能。

說他們仨共同點多,至少從外行眼光看是這樣,

1?都內行國風音樂。就各自主打歌來看,《新貴》《大魚》《卷珠簾》,哪個不帶國風色彩。

2?都精於戲腔(真的不想用這個詞,可實在想不出詞可以替代)/或者說高音吧。玉先生其xiqiang更貼近女聲,或者說那就是女聲,因此男女聲互唱是他在舞臺上常有的。深深那xiqiang比較罕見,唔,但也十分出色,也算是標準,比如說我本人最愛的越劇版《大魚》那段。還有霍霍,那小嗓老專業啦,最驚艷莫過於《北京一夜》.......

3?都偏向女性色彩???算了這我有點方了

共同點還有好多好多,但我實在說不上來,相信熟悉他們仨的朋友們還瞭解很多,但就他們仨各自的演唱方向看,也有許多不同

李玉剛與霍尊合作很多了,像《國色天香》《天地有靈》《白月光》......本嗓前者更為質樸厚重歷經風雨後那儒者氣息又帶有佛教韻味,後者眾所周知那是使人升華讓人上天仙氣飄飄雲霧繚繞耗費乾冰不少。那麼xiqiang呢?玉先生高音最上頭之處,從沉重而樸素的平凡男子,瞬間上升為雍容華貴光輝絢爛的貴族女性(你知道我說的是楊貴妃,而今日《經典詠流傳》上,他表現的《昭君出塞》一人分飾兩角也是如此);霍霍小嗓,則完全不同,那屬於中規中矩的唱戲。前者華麗,後者古樸,二人合作?對不起在高音方面,我還聽得出一絲違和。

然後再兩人之間夾個深深,,,,,男聲較薄所以他聲音更像女聲,而且我們都知道他使用美聲的概率>使用戲腔的概率,這就可以想像,若真的合作,深深也許會來幾句戲腔,但美聲一定必不可少啦。

好的說了這麼多,綜上所述,仨人要合作,幾率雖小,但也不無可能。然後,至於作品。。。。

1、首先時間要長,三個人一人用多種聲線來一句,就有六七句了吧。再兩兩對唱,每個人又有多種聲線,(這裡要用到數學排列組合,不想算)。然後最終是要三人合唱,那場面,好歹也要半分鐘才過癮。這麼算下來,三四分鐘是遠遠不夠,至少五六分鐘罷。

2、其次曲風,三位作為公認的國風歌手,毫無疑問是中國風。戲腔啊女高音啊什麼的一定會有,否則對不起觀眾朋友們。

3、再然後歌曲內容可能是串燒,也可能是新歌。若是串燒必定是那仨人主打歌妃魚簾

好的,現在讓我們開始想像

前奏走起,

玉先生蘇蘇的嗓音首先映入耳簾,

接著霍霍仙氣十足的上臺了,

再接著鏡頭一切,深深獨特的聲音讓人耳前一亮;

這些大概一人一倆句。

然後前方高音高能了,

玉先生華麗地將副歌開啟,

這時深深以美聲相襯,響遏行雲。

間奏,為霍霍的小嗓唸白。

重複以上內容

最後仨人合唱,我知道這時視頻已經看不清了,因為彈幕全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戲幕落

本人知乎處女之作,就交給他們仨了


我一時間竟分不出來是霍尊黑還是周深粉絲還是披皮黑還是在搞拉踩???

有個姐妹分析題主的身份,被摺疊了,呵呵^_^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