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覆蓋著地球表面的71%,約3.6億平方千米,世界海岸線總長59.4萬千米,具有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浩瀚的海洋中生長著18萬種動物和2萬種植物。世界海洋魚類可捕量每年達1億多噸。海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量目前尚無準確數據。據法國石油研究所估計,世界石油資源極限儲量為10000億噸,可採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上石油可採儲量為1350億噸。美國專家威克斯認為,世界石油可採儲量為3150億噸,其中海上石油1100億噸。另外,據美國科學家估計,全世界油氣遠景沉積盆地面積7746.3萬平方千米,其中位於海域的約2639.5萬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4%。按以上綜合估計,海上石油資源量大體在3000億噸~4000億噸。海上天然氣儲量大約為140萬億立方米。現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為400億噸和30萬億立方米。大洋底的其他礦產資源蘊藏量巨大,遠遠超過了陸地同類資源總量。如大洋中的錳結核儲量約3萬億噸,其中含錳元素2000億噸,為陸地儲量的40倍;鎳元素164億噸,為陸地儲量的328倍;鈷元素58億噸,為陸地儲量的1000倍;銅元素88億噸,為陸地儲量的40倍。海水中鈾的總儲量約為40億噸,這一數據是陸地的2000~4000倍。海水中還含有大量的鎂、溴、白銀和黃金。海鹽幾乎是取之不盡的海洋資源,推算1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就含有3千萬噸鹽,全世界的海水中含鹽量高達5×108億噸。海洋中各種再生能源的理論蘊藏量十分驚人,每年可達300000萬億噸~400000萬億噸標準煤,其中潮汐能每年約有30億噸標準煤。廣義的海洋資源還包括海岸帶資源,如灘塗資源、淡水資源、植物和森林資源、海濱砂礦資源、港口資源和旅遊資源等。這些都是一個國家主權區域內的資源,因此對海洋國家來說更為重要。海洋資源由於異常豐富和對未來的作用,而被譽為21世紀的資源。從人類及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可以看出,人類對海洋資源和空間的開發利用同樣歷史悠久,而且發展至今已形成許多海洋產業。這些產業可以分為傳統的、新興的和未來的三大類。傳統的海洋產業包括海洋漁業、海水製鹽業和海上運輸業。海洋不愧是世界最大的漁場。統計在冊的數據表明,全世界每年從海洋中捕獲的魚類數量超過了9000萬噸,接近於海洋每年可供的1億噸魚類捕獲量。1986年世界魚類捕獲量估計為9100萬噸,如果加上許許多多的自用或銷售範圍很小的手工捕魚業的數據的話——這部分數據無法估計,上述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佈的數據則遠遠低於實際捕獲量,這意味著人類每年的魚類捕獲量超過了海洋所能維持的最大產量。世界海洋漁業的產量在近40年內增加了4倍以上,1950年海洋魚類捕獲量為1760萬噸,此後經歷了1958~1971年的穩定增加期和1973~1988年的迅速增長期之後,目前趨於平穩,其間1972~1973年由於厄爾尼諾及其對祕魯漁場的影響而出現下降,但1950~1970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超過了世界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海洋所提供的魚產品佔全世界水產品消費的90%。對魚類需求的大量增加來自於發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人口增多的緣故。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魚類比1980年增加2250萬噸,發達國家則要低得多,只需590萬噸。世界範圍內各國的魚類消費水平差異也很大。日本、冰島、丹麥、挪威、馬來西亞、朝鮮和韓國等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費40多千克,而瓜地馬拉、衣索比亞還不到1千克。這一數據所無法表示的含義是,一些西非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是將魚作為一種重要的蛋白質原料來看待的,儘管這些國家的魚類產品消費量不高。世界上海洋魚類捕獲大國有日本、美國、祕魯、挪威、俄羅斯、朝鮮、韓國、西班牙、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亞、冰島、丹麥、中國等國家。人類靠無限制地增加捕獲量的做法是危險的,這會危及今後若干年的魚類繁殖,而且,世界已把開發海洋資源作為21世紀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基礎,因此絕不允許這種危險的做法繼續下去。於是人們尋求擴大水產養殖和轉移一些作為動物飼料而出售的魚類到人的消費市場上去。這兩項的潛力是巨大的。估計水產養殖每年可以提供1000萬噸的魚類產品——目前已近800萬噸。而目前用於動物飼料的魚類產品佔到總捕獲量的40%左右,1986年還曾上升到45%。再加上各類魚種——而不是僅消費某幾種魚的消費市場的擴大,便可以較完滿地解決人類所需的魚類產品的問題了。海水製鹽業也是傳統的海洋產業。我國在這一領域發展很快。春秋戰國以前我國沿海已開始利用海水製鹽,至春秋時代製鹽業成為富國之本。如今我國的鹽田面積近500萬畝,海鹽的年產量達1000多萬噸(約佔全國原鹽產量的55%),穩居世界首位。我國的海鹽業主要分佈在北方的黃海、渤海一帶,這一地區的海鹽產值佔全國的85%以上。由於海洋是連接各大洲的通道,在經濟上海洋運輸遠比空中運輸划算得多,因此海洋運輸在世界貿易運輸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目前世界上共有噸位在300噸以上的商船34083艘,總噸位6.46億噸。全世界共有港口980多個,其中用於國際貿易的商港2300多個。世界大洋航線密如蛛網,承擔著世界貿易中絕大部分的貨物運輸。據統計,每年經海洋運輸的貨物達40多億噸,佔世界外貿物品的4/5。海洋運輸的效益持續增加,這又刺激了它的發展。目前大型船舶、油輪的載重量達到50萬~70萬噸,礦石船載重達到15萬噸,集裝箱運輸、滾裝和管道裝卸等專用船舶發展也極為迅速。與之配套的各類專用碼頭日益增多,設備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從188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沿海鑽第一口探井算起,海上油氣勘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還只有少數國家在海上找油,此項工作仍處於探索階段。20世紀70年代在海上找油的國家猛增到80多個,進入了高峯期;到20世紀80年代在海上進行油氣勘查的國家約100多個,陸續發現了一批海上油氣田。海上油氣生產可以從1947年路易斯安那州成功地打出海上第一口商業性生產井算起,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1950年海上石油產量為0.3億噸,佔當時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1970年近海石油佔全球總產量的20%,1986年接近1/4,1988年世界近海石油產量達7.23億噸。20世紀80年代世界近海石油產量增加27%,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7%~28%。產量增加最多的是安哥拉、巴西、墨西哥等產油國。隨著越南、剛果、墨西哥灣不斷發現新的海上油田,今後海上石油產量還將大幅度增加。近海天然氣產量增長也非常迅速。1988年世界近海天然氣產量為3188億立方米,20世紀80年代世界近海天然氣產量增長了19%。1992年海上天然氣產量達到4024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0%。海上天然氣產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英國、挪威、馬來西亞、荷蘭和澳大利亞。海水淡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從而為許多缺少淡水資源的海灣國家帶來了希望。目前可以利用的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有蒸餾法、電滲析、反滲透、離子交換等。利用海洋熱能轉換技術可以較好地解決海水淡化時耗能過高的難題。從海水中直接提取一些有用的化學元素極為方便而且可行,國外所用的溴素基本上都是從海水中提取的,美國、挪威等10多個國家每年從海水中提取氯化鎂200多萬噸。在1969~1980年的12年中,基本上由傳統的和新興的兩項海洋產業構成的世界海洋經濟的總產值增長了20倍。2000年世界海洋總產值達到30000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也由5%上升為16%。海洋產業,海洋能源開發和深海海底礦物開採在21世紀初已經進入商業性生產階段了。法國已運行了世界上最大的潮汐能裝置,其裝機容量為240兆瓦,1986年挪威投入運行了世界上第一個波力電站。此外,中國和加拿大還分別擁有10兆瓦的潮汐能裝置。被稱之為海底多金屬結核的新的礦物資源獲取的可能性越來越引起世人矚目。為了取得捷足先登者的利益和地位,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義大利、瑞典、荷蘭、挪威、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和中國等紛紛捲入海底多金屬結核的勘探活動。各國不惜耗費巨資和人力進行調查、勘探和採冶的可行性研究。美國是最早從事多金屬結核勘探的國家,為此,它已投入了2億多美元。日本、德國、法國和韓國也已分別投入了大量資金。目前,俄羅斯、法國、日本和印度、中國等五國是第一批申請登記的先驅投資者,以美國資本為主的4個國際財團也分別在太平洋區域非正式地佔據了4塊礦址。迄今,一些發達國家的深海底資源勘查和採礦技術提高很快,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這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德、日科學家預言,10~15年以後,人類將開採海底礦產以滿足需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意識到深海底多金屬資源的重要性,紛紛要求國際上能夠形成一個有利於所有國家的海底資源開發、管理制度。他們認為這些深海底的礦物資源是人類共有的財產,涉及每個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切身利益,因此,每個國家都有權分享這些人類共有的財富。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希望看到少數發達國家控制世界資源的那一幕在當今社會重演。由此又導致了以77國集團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之間關於深海底資源開發制度的爭論。1982年4月,國際海洋法會議通過了《海洋法公約》,確定了國際海底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的神聖原則。該公約規定實行平行開發制,即一方面由行將建立的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企業部開發,另一方面由有關國家及其自然人和法人與管理局以協作方式開發。同時,為了照顧對多金屬結核資源進行了大量投資的國家的要求,承認他們先驅投資者的地位,賦予他們在一定區域內的勘探權、公約生效後他們的勘探計劃被覈准的優先權以及在商業性生產開始時獲得生產限額的優先權。為了處理深海採礦的有關問題,成立了國際海底籌委會,制訂了一些深海採礦的具體規章程序,並審批了印度、法國、日本、前蘇聯、中國登記為先驅投資者的申請。這五國已正式被批准為先驅投資者,各獲得了一塊礦地。韓國、巴西、菲律賓、泰國等國也都在積極考慮多金屬結核的開發問題,並正在醞釀申請礦區。儘管如此,國際海底資源爭奪的局面仍十分嚴峻。屬於全人類共有財產的,還有極地資源——南極和北極。南極洲是人類尚未分享的最後一塊荒野資源。南極洲沿岸水體供養著35種企鵝和其他鳥類、6種海豹、12種鯨魚和近200個類型的魚類。近年來還發現南極洲近海賦存有石油,極地內部可能蘊藏有鐵等礦物資源。為了保護人類所共有的這最後一塊凈地,一些國家締結了《南極洲條約》。12個國家於1959年締結了條約,將南極洲60°以南、約佔地球表面10%的3600萬平方千米的區域闢為國際和平區。以後又有22個國家陸續成為該條約的締約國。南極洲條約及其後來追加的3個協定,即保護南極洲海豹公約(1972年)、保護南極洲海洋活資源公約(1980年)和南極洲礦物資源活動管制公約(1988年,該公約由於澳大利亞和法國拒絕簽署目前尚不能實行),使南極區域的海豹、鯨魚和其他魚類得到了有效保護,從而使得人類能夠在21世紀甚至更遙遠的將來還能與一個原始、潔凈的極地共存於一個地球。人們在談論海洋資源時不應該忘記它還有一個特殊的重要的貢獻,這就是海洋對於全球氣候變化起著緩衝器的作用。海洋可以吸收巨大的熱量,海洋的熱量輸送——北半球從低緯度到高緯度輸送熱量的40%是由海洋完成的——在世界氣候的形成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海洋的存在,降低了全球增溫的速度,甚至根本上降低了這種可能性。知識點複合生態系統複合生態系統是由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自然條件共同組合而成的生態功能統一體。在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中,人類是主體,環境部分包括人的棲息勞作環境(包括地理環境、生態環境、構築設施環境)、區域生態環境(包括原材料供給的源、產品和廢棄物消納的匯及緩衝調節的庫)及社會文化環境(包括體制、組織、文化、技術等),它們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休慼相關,具有生產、生活、供給、接納、控制和緩衝功能,構成錯綜複雜的生態關係。 i


海洋中的資源極為豐富,擁有地球上80%的生物資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供人類食用,其食物總量超過陸地上食物總量的1000多倍,海洋中總漁獲量每年可達8400萬噸,至少可養活300億人口。海洋中有著人類十分稀缺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佔全球的1/3以上,目前的開採量已達6~7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4以上,而這只是剛剛開始;海洋蘊藏有3萬億噸富含錳、銅、鈷、鎳等的多金屬結核礦;此外,還有許多新的礦藏不斷被發現。整個海洋中的礦物總量也超過陸地的1000多倍。激蕩不停的海洋是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潮汐能和波浪能可用來發電。在全球性淺水危機來臨時,它還是被寄予厚望的淡水源泉(海水淡化)。 N


海洋資源含有海洋礦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生物 (水產) 資源和海洋動力資源等等


海洋礦產資源主要有哪幾類?


海洋裏有哪些寶藏資源?


1、水資源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加強對海水(包括苦鹹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鹹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2、食物資源僅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年產量已相當於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海洋中還有眾多的魚蝦,真是人類未來的糧倉。還有南極的磷蝦,每年都產50多億,我們只捕撈1億~1.5億噸,就能達到全世界魚蝦捕撈量的一倍還多。3、油氣世界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其石油資源量約佔全球石油資源總量的34%。世界海洋油氣與陸上油氣資源一樣,分佈極不均衡。在四大洋及數十處近海海域中,石油、天然氣含量最豐富的數波斯灣海域,約佔總貯量的一半左右;第二位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向左轉|向右轉4、錳結核世界大洋海底錳結核的總儲量達30000億噸,僅太平洋就有17000億噸,其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主要分佈於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過3000米的深海底部。以太平洋中部北緯6°30′~20°、西經110°~180°海區最為富集。估計該地區約有600萬平方千米富集高品位錳結核,其覆蓋率有時高達90%以上。5、砂礦主要來源於陸上的巖礦碎屑,經河流、海水(包括海流與潮汐)、冰川和風的搬運與分選,最後在海濱或陸架區的最宜地段沉積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鉑、金剛石、砂錫與砂鐵礦,及鈦鐵石與鋯石、金紅石與獨居石等共生複合型砂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