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會忘,背過也會。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學到了要做到,知行合一。


記住有什麼用?你備課嗎?看過理解了就行,這也不是什麼完善的思想體系為什麼要記的那麼死?那你要不要記莊子記荀子,記孫子,老子?就幾句話幾句名言就行,如果怕忘要隔三差五的鞏固加深,一直堅持不懈下去,就像保持肌肉那樣,一停還是會忘。


其實,看什麼書都可以幫助記住,

或者說,看什麼書都不可以幫你記住。

因為《論語》《孟子》的內容,多是在「說理」,

如果讀「說理」性文字,只是依照本身字面意思去理解,那確實不容易記住,「說教」更是讓人抵觸。

怎樣才能記住呢?

這就需要相應的生活體驗,或者虛擬體驗

生活體驗就不用說了,

平時經歷的事情多了,在「說理」文章中會有相應的印證,

即使是印證之後,很反對文章的觀點,也能記住。

虛擬體驗

就是看各類小說、聽故事、看電影電視劇等等,

自己雖然沒有真實經歷過,但是可以「共情」,

可以體驗故事情節中的各種物事人情,豐富自己是生命體驗。這也是,比起「說理」,故事性的東西會更加吸引人的原因。

平時我們也能看出這種區別,

比如,看過大量中外名著的小孩,寫作文,明顯會更加有想法。

比如,學過唱戲的小孩,會比同齡人成熟,張口也能說出很多道理。自己不一定經歷過,但是能夠體驗和認同。

人生,就是來體驗的。

所以說,看什麼書都行,只要能增加你的生命體驗,都可以幫助記住。

或者說,看什麼書都不行,只要你無法去體驗,都不能幫你記住。

《老子》《莊子》


這問題是我提的,問題下的留言看得我十分不知所措。我本意是想看一些靠譜的研究著作,至少理清書裏一些重要觀點,對兩者有較為科學的認識,使我不至於白費看書的功夫,我的目的十分單純。

但看得出來很多人應該還是認可用荀子宗經徵聖的方法,讓二者成為精神聖典,甚至說要踐行些什麼東西。現代人是否還能用古代人的方式建構起這樣的社會文化,這問題可以再探討。我很好奇的是,這種想法主要是誰在倡導,我知道當前有經學研究,研究者是否都是持這樣想法的人?你們都說這樣的話,總不能只是百家講壇的影響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