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為什麼晉國的君王又改為XX公了?


「公」是對本國君主的尊稱,與爵稱究竟為何無關。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中說:

凡經文單稱「公」者,皆魯君也。

誠然,晉、魯其實都是「侯」國。《春秋》一書向被認為具有微言大義,而「公」是所謂五等爵中最高的一級,《春秋》經文僅稱魯君為公,故何休在《公羊傳·隱公元年》的注中解釋道:

魯稱公者,臣子心欲尊號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

儘管西周春秋時期並不真正存在一個公、侯、伯、子、男五等分明的爵制,但是以「公」為尊稱是一種普遍現象,不獨魯國為然。《春秋》經中雖無「晉公」之例,然《左傳》並不避諱,如:

莊公十六年:「晉武公伐夷。」

莊公二十三年:「晉桓、莊之族偪,獻公患之。士蔿曰:『去富子,則羣公子可謀也已。』曰:『爾試其事。』」

這是晉君亦可使用「公」稱的例子。《左傳》的這些文本都是敘述現時之事,恐怕不好認為它們都是史官事後追認之筆。而且我們在傳世文獻之外,還可以找到青銅器銘文上的證據,春秋時期的晉公盆銘文表明,晉國國君不僅自稱為「晉公」,還將晉國的始封君唐叔虞稱作「唐公」。

晉公盆銘文拓本(《集成》10342)

這一段釋文是:

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晉公曰:我皇祖唐公

而我們知道,唐叔虞初封時的不僅不是公,尚且還不是侯。著名的堯公簋銘文記載:「堯公作妻姚簋,遘於王命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史記·晉世家》雲:「周公誅滅唐……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叔子燮,是為晉侯。」與銘文所言相合,可見晉國稱侯是從唐叔虞之子燮父開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稱唐叔虞為「唐公」,是對逝去的國君的尊稱。

與此相似,正可以題主所說的同為侯爵的魯國為例,如:

魯侯?作彝,用享鼎厥文考魯公。(西周,《集成》648)

此處現任魯國國君自稱「侯」,稱逝去的魯國國君為「公」,這種稱呼很像用於死者的謚法,但與謚法又有不同,將逝去的國君稱作「公」時,其上冠以各自的諸侯國之名,而無褒貶美惡的謚號。我認為這說明「公」除了作為給周王朝執政大臣的職務之稱(已有答主提到),也是可以泛用的尊稱,如上舉堯公簋之「堯公」,地位或不及晉侯,恐怕還不一定是諸侯國之君主,尚可以「公」自稱。另外有趣的是,天馬—曲村西周墓地中出土的一件青銅器銘文記曰:「晉侯喜父作朕文考厲侯寶盤。」現任的和故去的晉國國君都稱「侯」,「厲侯」也是標準的謚法,或許晉國是在進入春秋時期之後才以「公」為正式的國君尊稱。

最後,我們再舉一些西周春秋時期的金文中,自稱或他稱之「公」的例子。

陸融之孫邾公?作厥龢鍾。(《集成》102)

邾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其君多使用「子」的爵稱,但是不妨其君主在自己製作的青銅器裏自稱為「公」,該器大約正在春秋時期。

滕侯作滕公寶尊彝。(《集成》3670)

唯九月,諸子具服,公乃命在廦曰:「凡朕臣興晦。」鬲敢對公休。(《首陽吉金》)

滕國常見於《春秋》經傳,稱「侯」、稱「子」為多。以上二器都是西周早期,前一銘文生者為「滕侯」,死者為「滕公」,後一銘文也是一件滕國銅器,可見活著的滕君也可被臣下尊稱為「公」。

秦公曰:丕顯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跡,十又二公,在帝之壞。(《集成》4315)

秦公簋也是一件赫赫有名的春秋時代青銅器,眾所周知,秦國到平王時才列為諸侯,《春秋》經文中以「秦伯」為多見,而從上引銘文得知,十二代秦君皆得「公」之尊稱。事實上,春秋時期的秦國銅器中自稱「秦公」的情況為數不少,秦公鎛、秦公鍾都是很有名的青銅器了。

秦公簋

漢學者篡改的

楊伯峻先生在《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中說

凡經文單稱「公」者 · 皆魯君也

這話沒毛病但沒給80以後輩講清楚

楊伯峻先生不知道這個「公」是漢人篡改的

所以題主和所有「春秋學者」都搞不清楚

魯隱公(前722年-前712年)名息姑

是魯國第十二代國君魯惠公的庶長子

周禮君王傳承製度是「嫡長子繼位制」

所以他的左史記《魯春秋》不記他即位

魯侯息姑僭越的不是「五爵禮制」

而是他命魯宮廷左史僭史作《魯春秋》

而致「王者春秋」禮崩為「諸侯舂秋」

奚斯大夫與魯僖公簡書

思樂泮水,薄採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

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思樂泮水,薄採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蹻蹻。

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思樂泮水,薄採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

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道,屈此羣醜。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

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

濟濟多士,克廣德心。桓桓於徵,狄彼東南。

烝烝皇皇,不吳不揚。不告於訩,在泮獻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御無斁。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

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

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可見魯國到魯僖公時仍然稱魯君為「魯候」

周王朝各諸侯國的爵位必須以《魯春秋》和《詩三百》為準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3,473


你應該是看到晉國的曲沃代翼後,曲沃武公變成了晉武公,之前晉國國君都被史書稱為晉某侯,之後都是晉某公。

首先,先明白公是什麼?公,不是爵位,是職位。是周朝廷卿事寮的長官,如前期的太師,太保,後期的卿。舉個栗子,在一段金文中,毛伯某接替虢城公太師的職位去遠徵南國,下一段文字就成了毛公在南部築城。可見公不是世襲的,在其位為公,不在其位,不是公。為何諸侯都是xx公呢,這是尊稱,尤其是春秋時代,因王權衰微,國際秩序靠諸侯會盟維持,諸侯有了爵位尊卑感情後,死後的諸侯國國君,在史書裡面都成了xx公。為啥宋國國君在史書裏,無論是會盟,還是死後都是宋x公呢?因為宋伯,宋侯都在金文裏出現過,而到了春秋時代,有了尊卑感情之後,因為宋的特殊存在,它被授予了不一樣的待遇,王的客人,尊稱公,獨此一家。話說回來,為何晉國之前稱侯,後面稱公呢?其實是史家為了區別吧。畢竟曲沃代翼,小宗代大宗,是革命性事件,不嚴格的說,是兩個國家了。


謝邀,先糾正下,「侯」「公」不是謚號,是爵位。「文」「襄」「僖」這些纔是謚號。至於你說的魯為什麼稱公,一是因為這些說法都是左傳裏的。所以你非要把魯莊公稱做魯莊侯,誰也不能說是錯誤的。二來稱公純屬是對國君的尊稱。且在左傳同一段文字裏,是可以出現對君主不同稱呼的。比如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這裡對齊國國君的稱呼先候後公,兩種稱呼同時出現。

再比如在名篇《鄭伯克段於鄢》這篇裏,前稱公(尊稱),後稱伯(爵位)。這裡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稱公還是稱爵位都是看史官怎麼說,只要不稱比真實爵位低的就沒毛病(比如左丘明再不待見鄭莊公誅共叔段,但也只能稱鄭伯,而不是鄭子。)。而稱不稱公,就看史官對這個君主,甚至這個國傢什麼看法咯。


前面@榆次劍聖智蓋聶說的都對,但是我想引出另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晉武公之前多稱晉某侯,之後就稱晉某公,比如一個晉文侯,一個晉文公,就不是一個人。像晉國這樣前侯伯後公的還有燕、衛、曹、滕。而齊國、魯、陳國這樣的,一直都是稱某公。像蔡國這樣的,一直是侯,沒怎麼改過。


陳杞曹滕等小國國君的有些諡稱,西周時期就貫以某公了。諸侯的這種死後公的稱呼,只是一種稱謂,如同先公、先妣之類,不代表其爵位。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在先秦時期到底是規範明確的制度設定?還是隻是當時比較寬泛的稱呼?《禮記》和《孟子》裡面說是周代既定的爵制,但各種春秋戰國文獻裏稱呼卻沒那麼統一,「伯」在很多時候被解成「霸」,「公」常常是尊稱,「侯」大國小國都可以用,「子」常常是貶稱專用,「男」這個爵位比較少見。

我大學有志於學術的時候問過古代史老師這個問題,老先生沒有直接回答,倒是給我指了條路,說是《觀堂集林》裏討論過這個問題,可惜當時對星際爭霸的熱愛超過了《觀堂集林》,遂不了了之,這個問題,姑且等飽學之士來釋疑。


公侯伯子男都是周天子封的,魯、燕等國君都是姬姓,與周天子同宗所以這些國多稱公,而晉爵位為侯,如「晉侯秦伯圍鄭」中可見秦晉之好時晉為侯爵國,秦為伯爵國。然而我們一般說當時是晉文公在位這個公很多都成了對當時各國國君的稱謂,但實際爵位並非都是公爵。還有楚這樣被中原摒棄,不服周天子的所謂「蠻夷之邦」在春秋五霸中也有楚莊王等王的稱號,所以在當時禮崩樂壞的情況下爵位只是一些噱頭。而公、侯之稱已經無足輕重。

再說謚號是君王,大臣死後根據其生平所定的評判性的稱號,一般是一個字或兩個字,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等的「桓、文、莊、穆、襄」纔是謚號。再如後來戰國時期諸侯並王時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齊湣王、楚懷王等的「惠文、昭襄、湣、懷」也是謚號。到後世的皇帝,大臣死後也會有這樣的謚號,如隋明帝楊廣,唐明皇李隆基的「明」和如「范文正公」范仲淹的「文正」、「嶽武穆」嶽飛的「武穆」也都是是謚號,這裡范仲淹的公就是一直沿襲至清朝的爵位。


春秋是魯國史書,對自己國家的君主用尊稱,正式的場合還是魯侯。


公候伯子男五等身份,原來的公爵降級是由自身諸侯國的勢微及宗室庶出造成,至於低等級的伯子男升級為公侯自然也因為其自身諸侯國的勢強並且得到名義周天子的進爵冊封。

爵位的高低轉換正反映了東周時期的禮樂秩序的崩塌,三家分晉造成的卿族弒君篡國更是徹底禮崩樂壞。


這要分情況吧,後人是根據各國史料和周室史料來寫的,所以後人的稱呼其實是不嚴謹的,比如到戰國各諸侯都自稱王了,後人編寫的史記也稱xx王,

按照周禮,爵位是周天子分的,天下就一個王,那就是周天子,怎麼可能分封諸侯為王?

還有一種情況,在國內稱某某公,去洛陽開會稱謂就又變成真實爵位了(還是要給天子面子)。

此外還有一種就是稱霸後爵位提升,比如齊桓公稱霸前是齊桓侯,稱霸後就是齊桓公,齊國和晉國稱霸是天子承認的,給過天子信物,也算是天子分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