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小尺寸cmos在手持拍照的情況下,往往會因為進光量不足造成提高iso導致照片畫質下降的問題,而拍靜物則可以通過長曝光和多張堆棧提高畫質。

如今手機越來越注重高像素的發展,例如6400萬,一億像素等,那麼以現在的高像素手機為例,是否能通過無限制的長曝光+多張堆棧的方式使得照片細節超越全幅相機呢(只考慮照片細節這一項,且全幅相機同樣能長曝光和多張堆棧,但是像素更低)


能。

光線好甚至單幀就可以:

左為佳能 EOS 1Ds Mark III 右為 Nokia 808 PureView。


照片細節這件事情其實跟信噪比是兩回事,即使把信噪比拉滿,手機上那個可憐的小鏡頭能提供的空間解析度和135畫幅的鏡頭並不在一個層次。換句話說,即使後面的感測器是最理想的模型,那前面成像的光學模塊上限在這裡。

當然了如果限制135畫幅的像素數,那其實跟信噪比的關係就更不大了,純粹靠採樣頻率贏就可以。


可以,從專業的角度說有個技術叫多幀超分。最近用opencv3做了個測試。下面準備用在某些設備。流程差不多是獲取多幀,選擇一個作為base frame高斯金字塔三層獲取特診信息,一般用ORB或者SURF後者有專利保護,再用KNN鄰近匹配,每一幀的特徵和base對齊做透視變換warp操作,最後用拉普拉斯金字塔取2層進行小波變換得出高頻細節和低頻輪廓,進行超解析度合成。一開始用python寫的調用cpu運算那個慢的,後來用顯卡的cuda,不得不說圖像計算全是浮點數還是流處理器猛。cpu整形計算厲害。代碼我就不貼了。還有,小尺寸cmos全像素刷新率高。


我覺得你可能弄混淆了兩個概念,解析度和雜訊的問題,獲取圖像的雜訊主要有散粒雜訊這個是個信號強度有關的,暗場電流雜訊雜訊以及讀出雜訊。其實你增加曝光時間就是提高光強度提高信噪比,多張堆棧還是求平均的方式抑制雜訊。總的來說你現在說的還是以降噪為主,當然圖像雜訊降低了,細節可能更容易分辨。但是在成像領域,細節更傾向於與解析度掛鉤,這個就由鏡頭和cmos共同決定了。同等條件下,小像素採樣頻率高,自然好一些。


不能。目前看來,突破不了光學解析度這一項。過於密集排列的像素,鏡頭難以滿足。這也是中畫幅存在的意義。

比如您1億像素疊加10000張,但是,其實鏡頭光學解析度只能支持1200萬,那麼會得到一張畫面純凈,但細節不足的照片。

索尼6400萬像素的無反相機,已經有推薦鏡頭列表了。這說的還是全畫幅。不是所有索尼原廠鏡頭都能滿足這塊CMOS。更不用說索尼6400萬像素的手機感光元件了。


理論上講是完全沒問題的,如果不限制堆棧張數,小底的堆棧信噪比是完全可以擊敗大底的。

不過現實是很殘酷的,公式很多我就不寫了,但是,要知道堆棧拍攝K張時,信噪比提升Log2(k)倍,所以堆棧在4張9張16張時都很好用,然後繼續提升堆棧張數獲得的提升就要小很多了。

而且全畫幅相機單張照片的信噪比是遠遠高過小底CMOS的,如果同樣允許大底堆棧,儘管有一個限定條件,小底像素高,大底像素低,但是二者的區別僅僅是採樣率而已,在大幅堆棧後,採樣率的優勢就不明顯了,還會被信噪比所拖累,所以不管是細節還是寬容度,都是大底獲勝。


非專業人士,不過我使用的APSC相機系統有一個「像素偏移」的功能(即通過抖動Cmos讓一個像素包含三個通道的顏色,精準還原實時場景),像素偏移後的照片寬容度能摸到全幅屁股,而且細節C幅無敵

結合只有技術,理論上來說,像素偏移配合多重曝光產出的Raw照片應該是無敵的存在,不過為什麼相機廠商沒做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業餘,隨便談點自己的想法,歡迎行業大佬指正

多張堆棧的話,那玩意不是記錄各種曝光合成使得暗處細節和高光同時保留么

這和你所說的畫質關係不大

長曝光發熱高,熱噪更嚴重,畫面細節一樣要涼

而且長曝光那麼恐怖的信息量,當前計算能力扛不住,噪點還是會有

另外誰能在長曝光的時候保持不動?是鐵手嗎。即便上了三腳架,那你拍的東西呢?

而如果解決了熱噪,上了腳架,拍靜物,還解決了處理器性能問題

那我與其費這個功夫,為啥不直接買個全幅呢

是吧


不用說了,光照充足的情況下,拍攝同一個場景統一畫面,高像素的細節是把低像素吊著打的。那年用擼妹1020拍照的細節圖干翻一票單反....那時候還僅僅有超采,沒有堆棧,擼妹1020隻有超采。


個人認為不行。

因為如果真·無限制使用長曝和堆棧,那麼噪點問題可以看作基本解決,而細節實際上也是可以通過多幀合成超解析度得到彌補的。

於是最後你會發現限制你細節精細程度上限的最重要因素變成了衍射極限……然後你因為感測器尺寸小,入瞳徑小,於是GG。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