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謝邀~~

光明的產生需要介質?!我的腦洞被開成蜂窩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如果把光看成電磁波,光的傳播是不需要介質的。至於黑暗,壓根就不需要傳播。在人眼負責感光的視網膜細胞(視錐細胞、視桿細胞)沒有受到刺激的情況下,人的大腦默認周圍一片黑暗。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光明的產生需要介質(燈泡,火柴,太陽),黑暗產生的介質是什麼呢?

光明黑暗,只是物理或者化學變化製造出來的效應現象,不存在「介質」的說法。


2016-01-12

某些知友反映太過艱深,我直接回答本題了,多寫的部分當作 common sense。一種物質存在於另一種物質內部時,後者是前者的介質,燈泡靠著加熱內部的燈絲(燃點高的鎢絲),使其達到高溫(約 2500℃),藉由熱輻射而產生可見光 (火柴原理類似);而太陽內部進行核融合反應,是以氫核 (即質子)融合成氦的反應所產生的質量差來產生能量,所以說光存在於燈泡、火柴、太陽中是錯誤的;同樣的,黑暗也沒有介質。黑暗,就是視網膜感光層中「錐狀細胞」(cone)及「桿狀細胞」(rod)這兩種不同形態的光感受器失去效用了

------------------------------------------------------------------------------------------

2016-01-09

一種物質存在於另一種物質內部時,後者是前者的介質。光是一種電磁波,也有粒子性,光電效應證明了電子之類也有波動性,符合「波粒二象性」。但說光存在於燈泡、火柴、太陽中是錯誤的,燈泡靠著加熱內部的燈絲(燃點高的鎢絲),使其達到高溫(約 2500℃),藉由熱輻射而產生可見光 (火柴原理類似);而太陽內部進行核融合反應,是以氫核 (即質子)融合成氦的反應所產生的質量差來產生能量,能量有不同的型態,常有的型態是光、熱能。另一個角度來說,光的傳播是不需介質的,即有介質(透明介質)或真空皆能傳播。或許有人會提到「以太」,但沒有任何觀測證據表明「以太」存在,因此「以太」理論被科學界拋棄。

人類的眼睛能「看」到物體需要經過複雜的程序。事實上,「看」是在大腦完成的,眼睛只提供光線及物體影像的傳輸。首先,外來的光線(影像)經過眼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等透明的構造,到達視網膜。視網膜接受光線(影像)後,經由視神經的傳導,到達大腦枕葉。大腦經複雜的解析過程,我們才能「看」出物體的影像。眼睛各部位都有它特有的功能。眼角膜及水晶體除了讓光線透過以外,能使光線產生偏折而聚焦在視網膜上。視網膜的色素層,經由光化學及光電反應,刺激錐狀細胞及桿狀細胞,使光波轉變成電性波動。此「電波」經由視網膜神經纖維,沿視神經、視交叉、視放射再進入大腦枕葉。大腦枕葉的「視皮質」可以辨識由眼球傳入的訊息,而將物體「看」出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物體,其影像在視網膜上是「倒立」的,但到達大腦後,又轉換成直立的影像,所以我們看到的物體仍是「直立」的。

人類在白天和夜晚的視覺有不同的作用機轉。主要是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有不同的功能。感光細胞有兩種,一種叫「錐狀細胞」(cone),另一種叫「桿狀細胞」(rod)。錐狀細胞主要分布於黃斑部,負責中心視力及顏色覺。錐狀細胞在白天瞳孔小時功能最佳。若黃斑部有毛病,會使中心視力大為降低。而桿狀細胞主要分布於視網膜周緣,負責暗視力及周邊視力,於夜晚瞳孔放大時功能最佳。桿狀細胞有毛病時,會引起「夜盲症」。另外,瞳孔可藉由收縮及放大來調控進入眼內之光線總量。光線強,瞳孔自動縮小;光線弱就自動放大。此種瞳孔反應與視網膜感光細胞有關

黑暗,就是視網膜感光層中這兩種不同形態的光感受器失去效用了。如果你要問「暗物質」,從定義來看: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跟黑暗毫無關聯。


個人認為:黑暗產生沒有介質,只要滿足一個條件:沒有光!


既然你那麼喜歡概念,黑暗難道不可以認為是相對於光明而言的,為了區別於光明而制定的概念嗎?如其他答主所說,光明是實在的,對應的物質存在或對應的反應發生才會有,而黑暗就是表示上述的事情都沒有發生或者只是很弱地發生。
上帝造世界的時候,環境默認值是黑色。
謝邀。

光的產生不需要介質,你說的那是光源。

光的本質是電磁波,而人類能夠看到的光(可見光)是波長在400~760納米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短於400納米和長於760納米的電磁波是不能引起人眼部的反應的,波長短於400納米的電磁波有:紫外線、X射線等;波長長於760納米的電磁波有紅外線、無線電波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