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億年前的地球,處於太古宙[1]中期,大氣成分主要是氮氣、二氧化碳,海水溫度約60~120攝氏度(高壓環境下水沸點升高),地球上很可能還沒有大陸,你只得站在淺海的火成岩上。古菌和細菌的許多門級分類單位在那時可能已經出現。按照現代地球生物展示出的環境抗性,你可以期待海水、地面、低空大氣里到處都是原核生物——密度是另一回事。現代海洋上空一升空氣大致含有千分之一到二個微生物,兩極上空一升空氣大致含有千分之一個微生物,太古宙低空的細菌密度可能比這還低一點。

你吐出的一點唾液所含的微生物並不容易在那個時代的環境里生存,所含的病毒也大多沒有適當的宿主。不過,這些微生物無論是有少數倖存還是全部死亡,都可以改變歷史:微生物屍體里的DNA,尤其是質粒,可以被古代微生物拾取和使用,從而略微影響古代微生物的基因和性狀。這產生的效應也許會積累為若干個門級分類單位的廣泛變化。至於來自你的少量口腔上皮細胞的DNA,被細菌利用的可能性會低很多,大部分難以期待效果。

相比之下,吐口水的你發生的變化更加明顯和迅速。30億年前的地球炎熱、高壓、潮濕、缺氧,你裸露在外的所有皮膚都可能被燙傷,在那裡吸氣還會燙傷呼吸道。當然,「穿越到30億年前」這行為本身立即將構成你的材料徹底摧毀的可能性更大。

參考

  1. ^太古宙(Archean)起始於約40億~38億年前內太陽系後期重轟炸期結束(由對月岩的同位素定年確定)、地球岩石開始穩定存在,結束於約2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生物成因疊層岩可追溯到35億年前


考慮到當時的地球環境不適宜人類生存,這位時間旅行者在30億年之前去世之後,他身上還能存在那個環境存活的微生物會利用這具屍體的培養基,大力推進地球物種的起源。我們決定把這位時間旅行者稱之為「盤古」。


口腔內定居的細菌,據統計有300餘種,菌種之多,數量之大居全身各部位之冠。每毫升未經刺激的唾液中細菌數達1.5×10的8次方個,以下列舉部分口腔中存在的微生物,它們是: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乳桿菌、類白喉桿菌、俊桿菌、螺旋體、白色念珠菌、放線菌、酵母菌、原蟲、支原體和病毒。如果有齲病、牙周炎等口腔慢性疾病,菌量和菌種還有不同。

唾液中的細菌 一半為厭氧菌。

在30億年前缺乏氧氣的情況下是可以勉強生存的。

但是地表不太行,因為當時地表溫度大概75攝氏度,只能在海里。

有可能你口腔里的微生物就是數十億年後的新人類了。


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吐了口水後地球會變得怎樣,而不是問吐口水的人會怎樣。

根據LUCA假說,人類和所有地球生物都起源於30-40億年前的一個單細胞生物。

那麼如果你恰好口水吐到了這個單細胞生物上……就沒有然後了


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佔99%以上,固體成分不足0.7%,其中有機物為0.5%,無機物為0.2%。

無機物實際上是一些電解質,主要是鈉、鉀、氯、磷酸鈣和重碳酸鹽。有機物主要是各種蛋白質,此外還有一些低分子量的有機物。

其中還會帶有一些細菌

口腔內定居的細菌,據統計有300餘種,菌種之多,數量之大居全身各部位之冠。每毫升未經刺激的唾液中細菌數達1.5×10^8個,以下列舉部分口腔中存在的微生物,它們是: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

鏈球菌 - 百度?

m.baidu.com圖標

、肺炎球菌、奈瑟菌、乳桿菌、類白喉桿菌、俊桿菌、螺旋體、白色念珠菌、放線菌、酵母菌、原蟲、

支原體 - 百度?

m.baidu.com

和病毒。如果有齲病、牙周炎等口腔慢性疾病,菌量和菌種還有不同。

30億年前的地球大概長這樣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博斯威爾·溫,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本傑明·約翰遜

首先我們知道,地球生物圈的起源和進化是由海洋的物理和化學歷史決定的,而海洋化學沉積物和改變的海洋地殼保存了這些歷史的地球化學記錄。例如,海洋化學沉積物的-18O/-16O(氧-18/氧-16)比率隨時間而增加在,這是地球發展的正確規律。18O和-16O分別是氧的同位素,所謂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例如碳有多種同位素,12C、13C和14C。氧-16,為氧的一個穩定同位素,擁有8個質子和8個中子,在氧化態為0時有8個電子,氧-16的丰度約為99.76%,約佔地殼含量的48.5%。

,在32億年前地殼形成時,氧-18更多,這意味著當時海洋中的氧-18更多。這兩位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當地殼形成時,還沒有大陸。這是因為大陸形成時,它們含有黏土,而這些黏土吸收了較重的氧-18。因此,如果32億年前有大陸的話,它們的地殼樣本所含的氧-18就會少一些。最後他們的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是,地球上的海洋經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一種是大陸形成之前,另一種是大陸形成之後。

所以穿越回去身處水世界,題主卒

不過是題主既然能時空旅行,所以大概率是個變種人,能活下來也可以理解

完全合理

1940年,麥克格雷爾在辛巴威的石灰岩中,發現了可能是藻類留下的碳質遺迹,岩石年齡為27億年。1966年,巴洪和肖夫在南非德特蘭士瓦的淺隧石中,發現了0.24×0.56微米的棒狀細菌結構物,年齡確定為31億年。兩年之後,恩格爾也在南非年齡為32億年的前浮瓦乞系的堆積岩中,發現了直徑為10微米的球狀體,並認為是一種微生物化石。20世紀60年代以後,巴洪等人終於又在距今34億年的史瓦濟蘭系的古老堆積物中,用顯微鏡發現了200多個直徑約為2.5微米的橢圓形古細胞化石,其中有1/4的古細胞處於分裂狀態。

所以題主的口水裡的病菌能生存下來完全可以

畢竟變種人的口水應該也和凡人不一樣

《神秘的地球》

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名為「最後普遍共同祖先(LUCA)」的生物。它形態龐大,是一種史無前例的巨大生物,填充了地球上的所有海洋。隨後它分裂為三個部分,最終誕生了今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LUCA是早期生命努力生存的結果。 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內,LUCA試圖將海洋轉變為全球基因交換工廠。試圖努力存活下來的細胞在無競爭環境下相互交換有用物質,有效地創造出覆蓋全球的巨大生物。 約29億年前,LUCA分裂成三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單細胞細菌、原始細菌以及能夠演變為動物和植物的更為複雜的真核細胞。要想知道在分裂之前發生了什麼很困難。那個時代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化石遺迹,任何能追溯到那個年代的基因可能均已發生無法辨認的變異。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的古斯塔沃·卡埃塔諾-阿諾勒說,要描繪LUCA的樣貌並不存在什麼無法克服的困難。儘管基因序列的變化十分迅速,但基因編碼形成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卻更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他說,如果現存所有生物都產生一種大致結構相同的蛋白質,那麼在LUCA中存在這種蛋白質結構的可能性就很大。他將這種結構稱作活化石,並且指出由於蛋白質功能非常依賴其結構,這些活化石能夠告訴我們LUCA能做什麼。

為重建LUCA能夠產生的蛋白質集合,卡埃塔諾-阿諾勒在一個包含420種現代生物蛋白質的資料庫中搜索,尋找全部類別蛋白質共同具有的結構。根據他尋找到的結構,只有5%至11%的結構具有普遍性,這意味著它們保存了足夠多源於LUCA的結構。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的阿芒·米爾基賈尼安說:「有充分論述支持(這種巨大生物)共享基因、酶和代謝物。」在只能生存在混合族群中的微生物族群里還能看到這種基因交換系統的痕迹。

而LUCA的前體很有可能就是主角的口水裡的微生物

果然,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題主穿越辛苦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