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消息:上海一居民區多棟樓出現沉降 縫隙可直接看到室內


謝邀。 首先沉降包括地基表面沉降,基坑回彈,地基土分層沉降,和周邊場地沉降。簡單講建築物沉降就是因為建築物自身荷載和外部荷載通過基礎傳給地基,使天然土層原有的應力狀態發生變化,即為在基地壓力作用下,地基產生了附加應力和豎向側向(或剪切)變形導致建築物周邊環境沉降。

在建築物修建時,天然地基中早已存在著土體自身重力的自重應力,通常認為地質年代長久已經完成了自身變形,目前只需要考慮地基附加應力產生的地基變形。但對於第四紀全新世近期沉積的土(天然地基),近期人工填土和換土墊層,還應考慮土中的自重應力產生的地基變形。

打個比方就是有一塊地,因為沉積年代久遠,在不被外界大荷載作用通常不會有沉積變形,但為了打基礎,我們挖了一塊長乘寬乘高的土,再在上面修基礎,修建築物,和原來的長乘寬乘高的土不一樣重,分布也不一樣。所以會從新沉降。(我自己理解想出來的大概理解,應該是對的。。) 任何人都無法避免沉降,對於高層建築控制沉降尤為重要。讓沉降均勻,整個建築整體向下沉,一定範圍內不會有太大影響。如果沉降不均勻,超過一定範圍(。。。哥們準備蹲大牢吧)不均勻沉降會導致上部結構,產生額外的應力和變形,然後建築物會開裂歪斜破壞。 怎麼應對?

先勘察好土層,和了解自己要施工的建築物,計算沉降量看看自己將要面對個什麼樣的沉降量。然後用以下方法解決:

1.建築物設計 a.建築物體型應力求簡單。避免平面形狀複雜和立面高差懸殊。 b.控制建築物的長高比。 c.合理布置縱橫牆。

d.合理安排相鄰建築物之間的距離。

e.設置沉降縫。用沉降縫講建築物分割成若干獨立的沉降單元,這些單元體形簡單,長高比小,整體剛度大,荷載變化小,地基相對均勻,自成沉降體系,因此可有效避免不均勻沉降帶來的危害。 2.結構措施。 a.減輕建築物自重。 b.減小或者調整基底的附加壓力。

c.增強基礎剛度。

d.採用對不均勻沉降不敏感的結構。 e.設置圈樑。 以後再改吧。

參考文獻:《土力學》,《基礎工程》。


謝邀。

圖片判斷應該是不均勻沉降 (differential settlement)。原因猜測有:地下水抽取 (dewatering)、堆載 (surcharge)、鄰近施工不當造成擠土 (compaction) 或塌陷 (cave-in) 等。

解決辦法:結構自身可設置伸縮縫及圈樑;土體可應用各種地基處理 (ground improvement) 技術。
沉降原因,根本上還是支承條件的不足,本學期接觸比較多的主要涉及地下水問題。就是比方說A樓旁邊開挖了個基坑造新的B樓,挖坑絕大多數都要降地下水水位,降水過程中降水帷幕如果嚴重影響到A的地基土,該處水位也下降,A地基土的水壓力部分會減小甚至散失,原有平衡被打破,土必須要更大的沉降才能繼續支承A,產生了沉降。其他沉降原因的話還有土的徐變建築物超載等等

原因我記得有很多種,固結不充分,次固結沉降什麼的,忘了。要理解沉降的話必須理解好土的性質,孔隙水啊什麼的。

施工來說,要麼是前期的勘探不到位對於地基認識不充分,要麼是收到附近擾動之類,水土流失啊神馬的,樓倒倒就是因為一側被掏空了。

似乎不太能修補,成本難度都很大,只能前期做好工作,減少沉降。道路工程有一種向地下注射高壓混凝土以解決路面沉降的技術,但是似乎沒聽說過用在建築物上面。聽說過有整個建築搬起來運走的,但那個是特殊個例。
建築物的沉降的原因就是地基變形,地基就是建築物基礎下邊的土,在力學上我們認為土是彈性的,在受力狀態下會有變形,土的變形是土的內部顆粒之間空隙的壓縮。土的類型一般分為淤泥土,粘性土,沙土,礫石,岩石等。為了減少沉降變形對建築物的影響一般採取以下措施,地基處理,樁基礎屬於地基處理,增大基礎面積,減少建築物的自重,主要是牆體材料的選擇,增強建築物結構的剛性,抵抗地基變形的破壞。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會出現地基變形,在設計中注重的是減少變形的總量,和變形差,變形差過大會造成建築物傾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