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感覺自己被平均了


中國的調研不紮實。央視還當街問:你幸福不幸福?

特別是政府部門,習慣於下文件,催收表格,而不是耐心與被調研者溝通。數據有水分也是難免的。

以往是深入基層,了解老百姓的冷暖。現在,溫飽解決了,官員們需要深入網路,建立一個平等的交流平台。但是,現在仍然看不到官員擁抱自媒體的跡象。


數據反應的是大眾,自身感受只是自己的。但怎麼說,都是現實


當然是數據,收集完整的數據,多年數據負責人,可以發現,哪家的業務直覺都不準


自身


總體來看,數據應該更能反映現實,比如小米手環和蘋果健康對行走步數的統計,就比自身的感覺要準確的多。

數據的準確性和採集手段及採集的樣本比例有關。採集手段越自動化,就越容易消除人為因素的干擾。採集樣本的數量越高,分布越合理,數據的準確性越高。

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國的統計水平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有很多數據是通過抽樣來進行調查的。比如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的數據,基本是抽樣調查的結果。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處於投資驅動階段,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地域產業結構不均衡和增長速度不均衡的現象,由此,帶來的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的差異較大,同時帶來了人口的跨地區流動。從目前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調查樣本數量看,一方面是,抽樣數據樣本率較低,另一方面忽略了行業、年齡、戶籍的差異,從而造成統計的失真度較高,因此,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的數據,僅能作為地區發展的參考,最好不要做個體的比較。如果要對比收入數據,最好去找到本地區,本行業的數據進行比較,這樣的準確性相對較高。

人均收入的組成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四項。而行業、學歷、年齡、戶籍的不同,對人均收入的構成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就現階段中國的統計系統數據而言,自身的感受可能要比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更準確一些。

不過隨著統計水平的提高,中國數據的準確度也會提升,從而給我們更真實的參考。


如果你是指「被平均」這事兒的話

我覺得眾數更真實。

大多數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一個事件的存在方式,少數的變異體,天時地利人和,跟普通人沒啥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