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們認為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個體感受只是由世界激發出的一種幻象呢?還是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真實的,而世界只是一種幻象?

這個問題INFP和INTP給我的答案都是後者,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是虛假的,自己的快樂反而是真實的。而我的回答是前者,我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麼有些人認為這個世界可能是虛假的。就算採用最極端的假設,這個世界只是另一個文明的模擬程序,那麼對於我們這些遊戲參與者來說,這個世界依舊是完全真實的呀。

我的人格類型是ENTP/INTJ


i n t j

世界是真實的,個人感受的世界是幻想,我比較認同這一個

但這種真實是不可抵達之真實,真實的「實在界」(real)並不是一種在世界上的「事實」,也不是人類所認知的「現實」(reality),我們所謂的「現實」世界,其實是在一種象徵秩序下的「社會現實」(social reality)。

舉個例子就是我們自出生以來,其實一直都在一個社會體系之中,我們是父母的孩子,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等等這樣的社會秩序的定義,然後再能夠使用語言之後我們嘗試用語言給自己外部世界定義,然後其實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都在用一種象徵秩序(語言)下來定義我們的世界,但是這種一旦使用語言來言說,就無法達到真正的「real」(實在界),因為實在界是不可言說的,我這裡只是舉一些不恰當的例子

我喜歡說唱重要的一點就是「keep real」這個說唱樂一直在提的主題,而如何去發現這份「real」(實在界)也和說唱有一定關係,「real」(實在)和「trauma」(創傷)是相關的,我嘗試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言說。(這裡的「說唱」是部分比較real的說自己痛苦的情況)

我們從小到大都會有很多外部刺激讓我們主體無法理解並且掌控的情況,這種情況帶來的衝突,表現就是例如「身體虐待」「戰爭」「冷暴力」等等的情況,而這就是「trauma」(創傷),這種創傷會阻礙我們象徵化的運動,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合理化並且表達這段記憶,而這種表達就是「象徵化」,對於「說唱」來說就是去把自己經歷過得創傷「說唱」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嘗試象徵化

但「real」(實在)就在於,無論如何合理化的去表達過去那段記憶,它還是會不斷返回給主體帶來痛苦,因為創傷的「痛苦」就在於他是「實在」(real)的,這種無法被象徵化,無法被語言完全訴說的痛苦,也是處於主體中心的一種永久錯位。

而我們無論如何把我們的「創傷」造成的痛苦訴諸語言,將其象徵化,總是會有殘留的東西留下來,這個殘留的東西就被拉康認為是「x」,也就是真正的「real」,說唱樂不少的就會這種把創傷「合理性」的抒發,儘管和「real」(實在界)始終是有距離的,但就是一直在通過語言的象徵化來靠近那個剩餘的「real」(實在界)。

當然我說了這麼多也沒什麼特別的看法, 就算這個世界不是「real」的又怎麼樣呢?

儘管這個世界是虛假的,那也是我唯一的真實。

一個匯總和羣:

林川登羅:榮格與MBTI:回答與文章匯總?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如果有人對拉康和通俗文化鏈接感興趣可以說下,以後可能會寫一些拉康和通俗文化相關的)


intp

看了不少回答(′?ω?`)發現從其「不同角度/思路」來看,對於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在各自的思路上似乎都講得通——這說明什麼嗎?嘗試梳理整合一下現有回答與自己的理解。


(正文前的插播)

可能大家不太喜歡intp一開口經常「界定含義」、「分類討論」(在A情況下a是對的,在B情況下b是對的),因為有時候這純粹可以成為應對一切提問或質疑的回應方式(理論上的確可以變成萬金油,所以可能讓人感覺這種回應沒有實質意義/裝x顯得自己反思性很高);

不過也有時候,或許從問題本身出發/與問題緊密結合的「界定含義」與「分類討論」未必是一種詭辯/懸擱之術。這個回答可能算一種嘗試,不想無謂地針對一些觀點的邏輯漏洞較真,也不想直接擺出「無法確定」/「都有可能」這樣的結論,希望可以稍微呈現出「界定含義」、「分類討論」這種方式的有用之處。


(正文)

先梳理一下目前看到的一些看法與解釋路徑,大致有這樣幾種:

(為了方便,暫且標註「世界是真實的,個體感受只是世界激發出的一種幻象」為1,「個體感受是真實的,世界只是幻象」為2)

(1)認同1

——第一類解釋:如果佛祖說現實世界都是幻象,那就踢他一腳,疼也是虛假的、不真實的幻象嗎?(補充:古希臘/中國古代人怎麼不糾結這樣的問題?從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性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隨著人類的精神生產逐漸從物質生產獨立出來,纔有可能思考這種明顯與現實生存層面不同的問題。)(追加:不過這種已然產生的質疑/反思,倒未必因此就失去意義,例如對於ti、較強ne來說。不過ni/se或許認為不具有實際意義,除非僅僅作為一種「可能性」具有純粹思辨的意義,畢竟談論這些這麼久在現實裏真的沒啥用/改變不了現實世界/人們先前的認知方式,違背規律/按照自己思考的路徑來可能遭到現實毒打。較強si者或許感到難以理解或無法接受反對1的想法,畢竟我對於世界以及在世界中的自己的感受足夠切身/真實?)

——第二類解釋:(拉康式)「語言」無法徹底達到「真實界」,只可能不斷逼近;但「真實」總在「語言」的指涉/描述下不斷遊離開。(補充:因此,或許我們無法通過語言達到真實,但依然有可能存在真實、存在於語言所不能及之處,例如那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的無法言說的真實感受;或者用《生活在樹上》的話說,不妨讓體驗走在思考/表達之先。)(補充:似乎與第一類解釋有相似之處,更理論化、似乎有si作為輔證)

——第三類解釋:(因果律式)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經驗到的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現實規律(例如現今的人類生理構造與自然選擇的關係、社會科學總結出的經濟/政治規律),還是哲學層面的思考假設(例如「殭屍論證」、「缸中之腦」),都依然存在某種顯然「不受個別個體所影響」的因果律。

康德對於休謨將因果律降格為純粹經驗總結的回應:人類與外物之間的連接有著某種「先驗的處理模式」,通過這套包含時空、因果等要素的認識方式,人普遍地(而非僅僅個別人)獲得關於外物的各種認識;雖然我們無法證明這個因果律必然存在於外物本身(貝克萊將人與外物的斷裂推進到極致的懷疑),但一方面,人所獲得的關於外物的各種認識已非常「巧合性」地與人生活在世界上所面臨的絕大多數情境相吻合,因而是否說明這是一套起碼在內部自恰完備的認識方式,另一方面,人又為何能夠普遍擁有這樣一套認知方式(就像恐龍、魚、未知外星人的認知方式或許與人不同,或許在它們的認知裏不存在所謂因果),這是否依然指向某種外在於人、恐龍、魚等物種(外星人亦即代表某種與人一樣高智能的未知物種)的客觀世界或規律的存在。

(補充:似乎是由於P1人依據因果獲得的認識在現實世界絕大多數情況中通行無阻、P2「因果律/因果觀念」無法被人從人腦中去除掉/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先驗的認知方式,認為C在人的認識中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是「可以」(具有合理性)對應到外界的,因而在人的認識中真實的外部世界(各個事物及其之間的聯繫與規律,包括個體自身)也在這種意義上具有獨立於人的認識的真實性

(追加:不過,筆者對於康德觀點以及結論的上述概括/推論也依然是在因果律框架內進行的,在打字過程中就發現自己語言/思維的「因-果」對應性了233,那麼嚴格說來這大概只是我的理解/康德解決人的認識與外物相斷裂的問題的一種可能回應。

究竟有沒有可能存在徹底擺脫因果性的認識方式?(反駁掉可能沒有那麼容易,一些例子仔細想想都可能依然在因果框架內,例如上上段末提到的「另一方面」,嘗試超越人的認識方式來推測是否可能存在客觀真實世界的思路本身依然是因果性的)

非因果性的認識方式(比如外星人甚至恐龍、魚的認識方式)所認識的世界是否與人所認識到的世界不同?

人所認識到的世界在什麼意義上具有獨立於人的真實性?......)

——第四類解釋:個人的一些感受,時常被自己在隨後/他人在當時證明為「不符合情境的客觀實情/他人所看到的東西」,所以可能那些個人感受都是具有主觀性、非客觀/「真實」的吧。

(補充:想要討論的「真實」是什麼?具有客觀性/普遍性/能夠為更多人認同或感知到,還是部分個體認為其真實就可以?必須是唯一的/恆常普適的,還是可以在不同主體那裡具有多元形態/可以變化?)

——第五類解釋:最極端的假設,即使這個世界只是另一個文明的模擬程序/不知道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出來的,對於我們這些身在其中的遊戲參與者來說,這個世界依舊是完全真實的。

(補充:呼應下文「缸中之腦」)

(2)認同2

——第一類解釋:

①具有行為主義心理學色彩的「殭屍論證」:P如果我只能通過他人的外在表現(動作、表情、語氣、言語等等)瞭解他人(因為嚴格來說我不知道他人是怎樣做出這些外在表現的、他們的內在機制是什麼,即使他們能夠回應我的提問,他的內在又是否是某種與我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呢),我所能獲得的信息只是他人具有和我的外在表現相似的外在表現,C因此我所認為他人是與我內外相同的「人類」完全可能是錯覺,他們可能是完全沒有腦子但外在表現與我相同的zombie(!!),因此我所能親身確認的只有我自己的內在與外在機制。(從自己出發無法確認他人)

②「缸中之腦」:我怎樣能夠確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由自己控制的呢,包括眼下的發問/懷疑,如何證明我不是一個在營養液中的腦子、被人用電極刺激產生的這些想法/感受/我所以為我在行動?(無法絕對確認自己的獨立性/主體性)

(補充:

笛卡爾「普遍懷疑」的序列:日常性的感官經驗(看到的其實是稻草人、聽到的其實是風聲)——對於自己身體的認識——夢覺之分(以為是現實生活的現實為何不可能是一場大夢)——看似最不可懷疑的數學原理。然而在進行這些懷疑的過程也依然是在懷疑,所以通過「懷疑」證明瞭「我存在」的某種形式(不一定是存在的本質形式);一如即使是營養液中的腦子被人操控產生的感受/行為的想像,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類解釋:有時候做完夢或者睡醒午覺,會產生一些恍惚感,比如朦朦朧朧不知道現在是什何時何地,清醒一會兒才意識到,彷彿重新回到了現實世界。或許自己的感受與世界是存在斷裂空間的。

(3)無法回答1 or 2

——原因1 :如何界定「真實/幻象」?

需要證明「個體是絕對獨立的客觀存在」(普遍懷疑),還是「個體在自我感受上具有真實性」(遊戲參與者)即可?

對於「特定個體主張的某種真實」是否需要得到更多人/所有人的普遍認同 纔能夠成為「真實」?「真實」是唯一的/排他的,還是多元的/可共存的?

如果結合八維,會涉及到不同人不同收集/處理信息的方式(N/S、i/e)與不同的判斷方式(T/F、i/e)。在這兩方面因素影響下,不同人是否能夠對於上述問題形成共識?

(插入一點答主自己對於八維的概括性理解)

【思維Thinking、情感Feeling】as理性功能

(1)不同側面:T是對於人事物的運作,F是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性關係/感受(2)不同判斷傾向/邏輯:Ti(主體自身首先形成對於外部環境中人事物的條理化認知,需要經過主體自身的內部過濾,以「自己最終形成的認識/判斷」指引自己的行為or對人事物的判斷),Te(主體更直接地把握主體外部環境中人事物運作的實際情況,以這一「外部/各種人事物的運作實際情況」指引自己的行為/判斷,當外部環境/狀況的變化更容易/更快地更改自己對於外部環境的認識與行為選擇 不必需經過ti式的「來自自己」的內在整合/梳理/過濾),Fi(以「主體自身」的感受為核心標尺)與Fe(以「在相關情境中的所有主體的」感受為判斷標尺)

【感受Sensing、直覺intuition】as非理性功能

在不同「感知層面」(S/N)、根據不同「感知方向或傾向」(i/e)接收到並處理一定信息。(1) Ni-Se軸:在紛雜繁複的現象(se主體外部)中過濾出一種「本質的、核心的、與趨勢高度相關」的因素(ni內聚)

(2)Si-Ne軸:根據自己感受到的/認識到的現象(Si主體內在感知到的)延展具有相關性、可能性的認識(Ne外散)

關於題主提到不太理解認同2的inp,猜想或許與ne強、sise層面的感知較弱(可以很多天不出門、脫離現實生活在頭腦裏自嗨)、對於ni-se的篩選/現實意義不甚關心、比較多運用ti/fi這兩種主體自身內部形成的判斷標尺 有關。

fi/ti---ne---si判斷得出的認同2,在這一思路內部似乎是沒什麼問題的:能夠確認的只有「自己」而無法確認他人(殭屍論證),甚至也只能確認「自己在懷疑/有某種認識/感受」而不知在自己這種懷疑/認識/感受之外是否有被操控/不知如何的一層(缸中之腦、普遍懷疑)。但從ti/fi角度似乎很難普遍性地論斷說「我的感受存在而世界不存在」,雖然僅僅從ti/fi內部說「我就是這樣認為/感受的」是自恰的,但終歸難以說服其他功能諸如強si、ni-se、te以證明其普遍的真理性。

(當然對於ti/fi來說,或許也不必然追求「普遍性接納/認同」作為其所視「真實」的一個必備要件)

——原因2 :認同1的五類解釋都代表了某種各自的思路,在內部自洽;但似乎都是「在某條思路/角度下」進行了選擇與論證,其「作為前提的思路/角度本身」無法被證明普世/被普遍認同。或許如費希特所說,唯心與唯物各自都可以是正確的,選擇哪個作為思考/體系的開端,是哲學家的不同氣質/個性所決定的?認同2的解釋同此,呈現出某條自洽的可能路徑,但並未消除轉化為其對立面1的可能,一如因果律的二律背反。


(關於這一問題自己的想法)

前幾個月瘋狂發現,對於「普遍性/真理/什麼是對的觀點」的追求有時更容易使自己陷入極端封閉的個體性/主觀性,反而對「主觀性/特定個體內部自洽」的有意識追求危險更小,畢竟純粹理論性地說,沒有人能徹底超越個體認識的侷限性;但也並不因此就拒絕一切個體觀點的表達or以主觀性攻之(因為這在很多時候又成了無實質意義的萬金油),或許做對於每個人最適合的東西就是更好的?

關於這個問題,世界真實or我的感受真實,一肯一否組合起來可以有四種答案,似乎這四種答案在不同層面/角度上都可以得到通順的證明,在不同情境下也都可以呈現出各自的相對更優。

那麼,是否可以不必須從中擇一?如果必須,原因是什麼、標準是什麼;如果不必須,這是否意味著什麼呢


看了林川登羅的高贊答案,我發現INTJ因為有Ni-Se,和我看待世界的視角完全不一樣。像「推斷」這種詞,一看就是我們Ti開頭的人才會說出的話。可以對照著看,很有意思。


INTP。

我一直覺得,「外界和他人(心靈)都是真實存在的」只是一個方便的而好用的假設。雖然我很相信這個說法,但仔細想想,除了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摸到的,以及對自己身體的內感受和大腦裏的看法,我並不能證明任何其它事情的真實存在。畢竟,所謂的「世界」,也僅僅是從,通過五官感受到的事情,推斷出來的。

稍微展開來說,對於我遇到的每一個人,我並沒有任何方法能證明他們和我一樣有意識和心靈,他們也許只是「殭屍」。但我還是會假設他們是和我一樣的人,否則我很難開展我的生活。同樣的道理,我也會假設外部世界真實存在,不然很難解釋我這麼多感受是哪裡來的。「好用的世界觀就是可以當真」,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實在觀。

這些都是很老的說法了,沒啥新意。有興趣可以看看「缸中之腦」。


istp

這種問題沒有答案,全憑個人主觀思考

前者說的是兩回事,世界的真實性和個人感受的真實性並不衝突,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關係。在不同視角下,真實的世界反饋於我的可以是幻象,也可以是真實;後者同理,人的感受需要通過與外界接觸來獲得反饋,而外界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虛假

假設你覺得世界是虛假的,那麼你不能保證自身的感受一定是真實的,也就不能保證你的所見所聞都不是幻象,你自身也不是一串被寫好了程序運行的代碼;同樣你也可以遵從自己的五官,認為一切感受皆為真實,認為自己是擁有意識的獨立個體,是一個活生生的靈魂

至於描述裏的快樂,我覺得因人而異,內心情緒與問題中的感受真實與否不能混為一談。人可以擁有實感,但快樂並不一定意味著真實,只是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往往願意相信能夠從情緒中獲得真實感而已


infj

從來不覺得是幻象呀,你見過一悖逆規則就給你一巴掌的幻象嗎?

就我個人看的話,世界沒有人的性格或者物的性質(難以被抽象地定性,或許是因為它比人類更完善,我們的智慧不足以完全理解它),但是會有自己的規則而且相當頑固。

這就好比我們為什麼腦袋長脖子上,為什麼有眼睛鼻子嘴巴,得到的結論是為了適應環境,再繼續問,到不依靠於存在事實抽取出來的規則來回答問題的時候,誰來決定最初的一切?因何而起?

我覺得現實當中的實際體驗也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我們總是先知道事物的存在,再知道事物的本質(小孩時期的我們就好似時間軸上的宇宙最初。在意識上我們先什麼都不知道,規則都是向外界學習的,它先於我們存在)。

所以的話,我覺得足夠認識自己的話就不會有這麼不真實感了呀?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