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大質量恆星坍縮而成,行星不行的哦


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不管是天體,還是你手邊的茶杯,都有引力,只是根據質量大小的區別而有所不同。在同等距離上,引力的大小與質量大小成正比。

對黑洞這種天體來說,行星的質量導致的引力永遠不可能“過大”。甚至連許多恆星的質量都不夠大。原因很簡單:物質本身在受力壓縮的時候,是會產生抵抗力的。

以行星的質量而言,哪怕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其質量帶來的引力,最多使它核附近的氫原子成爲液態的金屬氫的狀態。這時原子核之間的距離還很足夠,電子是自由的。僅憑原子核之間的斥力,就能抵抗引力。

當恆星級別的天體在自身質量的引力下收縮,“電子簡併壓力”就登場了。簡言之,兩個電子不可以佔據相同的量子態,當電子彼此靠得足夠近的時候,就會產生抵抗。這個抵抗力可以抗住1.4倍太陽質量的引力收縮,這就是白矮星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天體,電子簡併壓力不能支持自己的質量,只能繼續收縮。電子此時無法存在,與質子中和形成中子。這時登場的是“中子簡併壓力”,整個天體全部由中子組成,大致可以類比成一個巨大的原子核,這個抵抗力可以抗住數倍太陽質量的引力收縮(有不同的估算數據)。

質量再增加的天體,物質連中子的形式都無法保持,有可能形成一種理論上的天體“夸克星”,物質以夸克的形式存在。這種天體還沒有正式的觀測證據。

更大質量的天體,其質量就不能再以物質的形式存在了,只體現在巨大的引力(等價於對時空的極度彎曲)上,它周圍的時空因爲極度彎曲而閉合,成爲一個獨立的時空區域,這就是黑洞。

形成黑洞的過程不必然存在爆炸。質量超大的恆星有可能不經歷爆炸而直接成爲中子星或黑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