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格利安家失去龍之後為什麼仍能長期統治維斯特洛?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概括說就是兩階段:在對多恩征服戰爭中轉移內部矛盾,在黑火內戰中釋放內部矛盾。

(純憑對《七王國的騎士》《冰與火的世界》以及坦格利安王朝時間線的印象來寫,可能有記錯的地方請見諒)

龍族滅絕後第一位重要君主就是「少龍主」戴倫,發動戰爭征服多恩。當時勸阻他開戰的意見是「龍已經滅絕了」,潛臺詞是你的祖先有龍都沒能征服多恩何況你沒有龍。少龍主的回答是「誰說龍滅絕了,你的面前就站著一條龍」。邏輯很明確,沒有了龍象徵的坦格利安家族神聖地位,少龍主選擇用對外征服來樹立坦格利安家的威望。

多恩與河灣地、風暴地都是歷史宿敵,對多恩開戰就鎖定了河灣、風暴兩王國的支持。多恩之後最初由提利爾家族擔任多恩總督,想想看。

但是,少龍主早逝,多恩再次叛亂,坦格利安家無力支持長期治安戰。所以少龍主之後多恩政策轉變為通過聯姻來和平兼併多恩。這一政策到賢王戴倫將丹妮莉絲許配多恩親王終獲成功,多恩保留了自己的律法、併入七大王國,並在七大王國中保有特殊地位(親王頭銜保留,不稱公爵,與龍家聯姻)。

於是,在少龍主時代成為坦格利安家統治支柱的河灣——多恩矛盾,立刻轉變成了黑火叛亂的誘因。戴蒙黑火堅決反對多恩聯姻的立場,使得河灣地傾向於黑火。

黑火問題是多恩問題在坦格利安王朝內部的延續。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另一方面,從聖貝勒、庸王到賢王戴倫這一階段,坦格利安國王是「文弱」的,親近教士、學士,與騎士武人存在隔閡。而戴蒙黑火是最優秀的戰士,使得一批騎士在他身邊團結起來。

支持戴蒙黑火的第三股勢力則是對現狀不滿、要求重新分配領地的下層貴族。

這三點在《七王國的騎士》第二本《效忠騎士》通過支持黑火的老騎士之口說得很清楚。賢王戴倫的宮廷充滿學士和多恩人,他把親妹妹嫁給多恩,他有小肚子,這都是戴倫的主要減分項。而戴蒙黑火是黑火劍的繼承人,是最優秀的戰士,有騎士風度,他的肚子像橡木板一樣平坦,他「不比一個國王需要的更虔誠」,這都是加分項。當然最主要的加分項仍然是他反對戴倫的多恩政策從而獲得了河灣地一大批勢力的支持(甚至到冰火正傳的時代黑火絕嗣後,黑火基本盤黃金團在河灣地「仍然有朋友」),此外他許諾了一大批領地重新分配從而吸引了對現狀不滿的下層貴族和騎士(渴望收回冷壕堡的老騎士,自從被迫臣服艾林家之後滿腹牢騷了一千多年的三姐妹羣島,等等)。

於是,從第一次黑火叛亂開始,隔一些年就來一次黑火叛亂,每次都是吸引一批對坦格利安家現狀不滿的勢力,實際上起到了定期釋放內部矛盾的效果。

而且每次戰爭都提拔起新的立下戰功的騎士和領主,將失敗者的領地分給勝利者,所以實際上每次戰爭都擴大了坦格利安統治的既得利益者和基本盤。

歸根結底,七大王國的封建體制是需要定期戰爭的,只有靠戰爭,下層騎士和領主纔有機會向上流動,繼承不了家業的次子三子私生子們纔有機會自立門戶,上層領主纔有機會擴大領地。而且戰爭又能消耗上層領主的實力,轉移注意力,防止七大家族整合各自封臣領地一元化、互相結成統一戰線。

坦格利安家隔上幾年十幾年就打一次內戰,就續下來了。到五銅板王之戰,最後的黑火被掐滅,泰溫首相創造出長期和平,坦格利安家立刻就打出了gg。

當然具體來說為什麼gg,瘋王智力不行也是很重要的。黑火之前,坦格利安王朝內戰的大格局就是北方vs南方,鷹狼魚和獅鹿花之間有種不穩定的大致平衡,這點在血龍狂舞最明顯。從少龍主開始多恩問題是政策主軸,而瘋王沒能及時認識到黑火滅亡後多恩問題已經不重要了,仍然把坦格利安家和多恩馬泰爾家綁在一起,放任鷹狼魚鹿大聯盟建立,尤其是鹿家作為龍傢俬生子、和龍家一起上岸的外來征服者,一直是與龍家最親近的大諸侯,放任鹿家加入狼魚鷹北方聯盟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再加上騷操作得罪獅家,多重平衡全部坍塌,打出gg。

那麼,黑火滅亡之後,坦格利安家想接著續該怎麼續呢?個人認為,效少龍主故智,在多恩問題徹底消化解決之後,找到下一個外部問題就好了啊。

選項也是現成的:七神向安達爾人的先祖第一次降臨啟示之地,七神的肉身曾經行走其上的平原與丘陵,安達爾人的故鄉安達斯,七神信仰最神聖的聖地,正在邪惡的紅神魔鬼崇拜者的統治下呻吟。腐化墮落的南方自由貿易城邦(把過於強大的布拉佛斯排除在外,請)的乳酪大王和銅板領主們不僅玷污了七神信仰失落了的中心,還保留了邪惡的、被新舊諸神詛咒的奴隸制,暗地裡支持了黑火家族的五銅板王叛亂,最最重要的——他們囤積了難以想像的財富。跨過狹海進行聖戰,獲得財富、領地、騎士頭銜、領主身份,武裝朝聖七神之地,給七神流血出力抵消塵世一切罪孽死後直接上天堂——七芒軍東徵,讓領主騎士階層從上到下發財的發財、晉陞的晉陞,獲得新領地、輸出次子三子私生子等等貴族失業人口、社會不穩定因素,再死掉一大批緩解人口壓力,燒大貴族的錢、捏合大貴族和自由貿易城邦上層聯姻消耗大貴族內部結盟機會等等,總之操作空間很大,坦格利安家續下來還是很有希望的。


謝邀。

大約在征服153年,坦格利安家族的最後一頭龍死亡了,從此坦格利安王朝進入了長達一百三十餘年的「無龍」時代。隨著「無龍」時代開始,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其中之一便是坦格利安家族如何憑藉王領的直轄土地威震七國,維持統治。

在此之前,坦格利安們已經統治了六國長達153年,幾乎是五代人的時間。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這意味著那些經歷了伊耿征服,對臣服抱有怨言的人早在爺爺輩就死完了,當今活著的人們自出生起便生活在坦格利安的統治下。七國爭雄?那只是書本中遙遠的歷史,比起那些記載不甚詳細的戰亂攻伐,人們或許對戴蒙親王在狹海留下的傳說更感興趣,而伊耿和傑赫里斯兩位賢王對大陸發展所做的貢獻也讓六國人民銘記在心。

除此之外,也不要忘了坦格利安家族早在伊耿征服時期便安排下的忠實盟友風暴地和河灣地。奧里斯·拜拉席恩的身份不必多說,而提利爾家族得以入主高庭,也是靠坦格利安在背後撐腰。想造反?佛羅倫隨時等著上位。

然而底蘊與盟友也並非萬全之策,不可否認,在處理與封臣的關係一事上,坦格利安從此必須比之前更謹慎了。我一直有個觀點,瓦列利安家族的衰落與龍的滅亡有關:儘管埃林有重振家族的能力,但坦格利安已經沒有從前的大殺器了,因此必須倚重更為重要的封臣而非瓦列利安這樣在內戰中遭受重創且只有「一技之長」的諸侯。

當然,諸王亦非聖明,他們也有犯錯的時候。戴倫二世將多恩併入王國,六國變為七國。他完成了祖先未竟的事業,卻也讓多恩人放肆地擴大了他們在朝中的影響力。為什麼在河灣地有那麼多諸侯支持黑火?我想這和君臨親近多恩人是分不開的。

戴倫並非唯一一個,伊耿五世也差點鑄下大錯。他的長子「矮個」鄧肯王子深愛荒石城的簡妮,竟為了後者背棄了與「狂笑風暴」萊昂諾之女的婚約。震怒的公爵隨後自立為風暴王。好在公爵並非真心反叛,而伊耿五世處理得當,否則坦格利安就要少一個忠實的盟友了。

最後坦格利安王朝滅亡於伊里斯二世之手。這是他活該——沒有王朝能夠在犯了如此多的錯誤之後還能延續:伊耿親自冊封的三個封君,他得罪了一個,丟了一個;七國史上最好的首相之一,他也給得罪了,連同首相背後那個強大的家族;一北一南兩國,南邊的是戴倫二世親自收服的,北邊的從來與世無爭,他兒子一下倆都得罪了;還有個谷地,也向來是坦格利安忠實的封臣,打黑火的時候出了不少力,結果也被逼得造反。所以說如果瘋王沒有瘋,坦格利安可能還能繼續延續130年,但可惜出了個瘋王,那就算三頭龍都在,恐怕也無力迴天。


第一,坦格利安這個外來者,某種意義上,已經在長期統治中取得了七大王國上到貴族下至平民的正統認同。這一點甚至在勞勃成為國王也起到作用,他除了所有戰爭的功績,還和坦格利安有比瓊恩艾林和奈德史塔克更近的親緣關係。七大王國長期都有了一個共同的認同,在龍家開頭統治的仇恨消珥後,龍家和他們成了利益共同體。龍家是七國的統領者,也是粘合劑——很難說初代促進七國聯姻的後果,一方面在後期變相讓反叛者聯繫更緊密但初代的時候,七國基本都是有些仇恨或者封閉的,坦格利安打破了這種局面,並且讓他們都各自和平共處,促進了國之間的和平貿易等等流通,也降低了自己各種調解糾紛或者震懾甚至暴力的成本。

挑戰坦格利安,不止是挑戰一塊領土,是挑戰它明面上的一切有關忠誠的道德還有背後的利益關係。坦格利安底子太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政治資本還在,就還能續幾秒

第二,既得利益的領主們只要不干涉內政,不侵犯利益,被哪一家統治都一樣。就算有點餘力出去打,但比起來,建設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比較划算。亂起來後面利益分配怎麼辦?七大王國的蛋糕都分好了,一亂說不準蛋糕就沒了。還是消停點,好好喫自己那份蛋糕吧。只有對小指頭這種初始loser,混亂纔是他參與分蛋糕的階梯。

比如伊耿五世【伊蒙學士他弟弟,丹妮她曾祖父】,他的改革保護平民,但貴族利益被侵犯,所以他的統治有不少動蕩。貴族不會管坦格利安怎麼血龍狂舞,黑火叛亂,他們都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史塔克家在瘋王手裡的遭遇,是瘋王瘋狂的一個高潮——在此之前,多少貴族已經被他得罪乾淨了?

但是,失去了絕對力量,坦格利安滅亡是早晚的事。沒有了實際的資本,沒地沒人——只能向貴族伸手要利益,仰賴到最後,忠誠總會變質。時機成熟,只要一家或者幾家確定以及能夠對抗其他家,道德算什麼呢?伊耿五世盛夏廳的悲劇前,他也有所意識吧……龍最後回來了,可是坦格利安已亡。


第一,坦格利安家族依靠征服者伊耿和仲裁者傑赫里斯兩大賢君的統治,威望早已在七大王國確立。統一的七國讓維斯特洛減少了很多戰爭,鐵王座的存在也可以集中力量搞好基礎建設。在傑赫里斯時代幾條大道的修建讓王國直接聯繫更加緊密,人口增長了一倍讓王國更加富裕。這讓所有人都認為統一的七國比分裂的更好

第二,坦格利安的直屬地王領由河灣地風暴地河間地三塊土地包圍,而這三塊土地的封君提利爾拜拉席恩和徒利都是坦格利安提拔上來的嫡系,可以說他們統治的法理就是坦格利安。其他很多次級諸侯也有很多對王室很有好感,艾林家和蘭尼斯特家在歷史上也曾和王室淵源頗深。正常來說反對者的力量很難對抗坦格利安的嫡系們。

第三,真的想推翻坦格利安自己上位必須集結很多大封君的力量,而王位只有一個,一般來說沒有人會為了支持其他平級的大封君上位就去冒險反抗王室。而如果要獨立則會面臨一國打六國的危險

坦格利安家族被推翻是碰上了伊里斯二世這個百年不遇的大傻逼在理虧的情況下反而追殺勞勃和奶德讓兩家不得不反,又恰好碰上瓊恩艾林這個甘冒風險為養子起兵又不圖回報的活雷鋒,又恰好碰上徒利家族出了霍斯特這個白眼狼,又恰好碰上伊里斯得罪泰溫失去西境的支持,而雷加聯姻的多恩人外戰又不強,這麼多因素合在一塊才導致了真龍王朝的覆滅

拜拉席恩王朝纔是真正的根基不穩,碰上勞勃這個豬一樣的開國君主十幾年就名存實亡被獅子和玫瑰兩大外戚架空了


首先,並沒有什麼恩德麼?我不這麼認為。伊耿的征服和統治靠的可不只是龍,更有政治手腕。伊耿的統治,除了沒能征服多恩以外,可以說是一代明主的水平了。更不用說還有人瑞王這樣不世出的明君了。

其次,龍全部死光則是在伊耿三世,到篡奪者戰爭前,王朝能夠延續主要靠幾個因素:

1,有外部矛盾來疏解內部矛盾,從少龍王到賢王戴倫之間,有多恩這個「靶子」,而庸王之後,有黑火一族的困擾。這些都是他們急需面對的問題,所以若內部危機則可以被轉嫁。

2,從伊耿三世到伊耿五世,龍家的確有能扶大廈之將傾的明君和能臣。如韋賽里斯二世、賢王戴倫、包括首相血鴉和破矛者貝勒等人。起碼人才能續得上。

所以回頭再看坦格利安王朝的滅亡,也是因為缺少了上邊兩個因素——盛夏廳慘案之後,龍家沒有了能獨當一面的人,倒是能霍霍的有,對,說的就是你,瘋王。九銅板王之戰之後,黑火一族絕嗣,再無篡位的可能。最後,為數不多能讓龍家苟住的——首相泰溫被瘋王氣走了,王太子雷加太年輕,又沉迷預言(疑)。

就這樣,龍家青黃不接,七國能人輩出,最後一根稻草就沒了。這時候伊里斯又暴虐無道,被滅就順理成章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