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種普通人,總不可能像運動員每一步都把腳後跟踢到屁股後面吧,但後蹬時臀部不發力(或發力不充分)跑不快,跑步的質量也不高,該怎麼控制呢?


普通人,先把步頻達到了。再去控制步幅

有研究證實,170-180左右的步頻造成的運動損傷較少。


我這個1500米尚且有一級水平的跑者看到了有回答意義的好提問就講講吧...

中長距離勻速跑...在職業跑者圈通常意味著18km~26km的中長距離和長距離跑(上可至馬拉松專項選手在專項期會用自己最近一次的馬拉松成績配速的102%的跑速去完成,下可至5k65%、5k60%的強度,當然這是在周期早期的準備期和基礎期)

對大眾跑者意味著70min~100min的5k65%的強度左右去跑。

速度越慢越不好控制,因為快點也不費力氣,跑嗨了跑發獃了可能就穩不住配速。

跑的強度(跑速)過快過慢都不容易控制。快了跑不了太久配速就會下降一點,特別是在比賽的全沖節奏,跑慢了,7分8分配都一樣不費力氣,你根本感覺不出來。(跑過場地三千、五千米項目和賽後很慢的恢復跑的跑者們應該能非常理解這點)

ps:一點建議,得需要去跑不同的距離用不同強度的配速(更為了訓練效果),剛開始可以30秒左右看一次表,慢慢養成速度感知能力,然後你就能減少看錶次數,從而配速能力也得到提高。

不知道我講清楚沒有,可以的話點個贊?


你想多了,還提到臀部,這是短跑的特點,而800米也可以做到,。你說的是非洲的居多,關注點就不對,

我估計你水平在二級以下,那你就只注重下步頻效果反應最好,當然步幅需要平時訓練時做一些專門練習來提高


步幅是結果。

業餘跑者首先關注的是正確、穩定的跑姿,以及合理的步頻,在這幾點到位的情況下,配速慢,步頻穩定,步幅小,配速快,步頻穩定或稍快,步幅變大。

後撩腿,只要你的配速到330以內,自然就出來了。


後撩是速度造成的結果,不是需要刻意而為之的事情。

步幅步頻不需要刻意去貼近某些「標準」,舒服即可。等有足夠的跑量和足夠紮實的基礎力量,可以更舒服地跑更快配速的時候,身體會自己下意識調整的。

只要觸地時間短且左右力量平均,落地技術正確,重心落於身體正下方,就不容易受傷。

多練練單腿臀橋


用手機上的節拍器,設定後訓練。

頻率快了,步幅就降低了。


步幅以自己習慣舒服就好,過大過小都不好。


請人看下跑姿,怎麼帥氣怎麼跑,怎麼舒適怎麼跑。其實與其去糾結跑步技術而刻意模仿,不如追求輕盈的跑感和舒展的跑姿。希望你有天會認同一個觀點,跑的帥跑的輕鬆,外延就是速度的提升內涵就是包括心肺肌肉的運動系統的整體協調


普通人先別學著專業運動員的步幅,步頻好練步副難練,你先學著能保持180到190以內的頻率,在這個頻率內用一個比較舒服的步幅去跑,哪怕步幅很小也沒事,等你有氧能力上來以後再考慮提步幅。


與其說控制步幅不如說是控制配速。最合理的步頻是180到185。然後配速等於步幅乘以步頻。當你能將步頻穩定在180左右,控制配速就是在控制步幅。


步幅不是你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了的哈 刻意控制步幅會很不自然


作為一個體育生,我用實際經驗告訴你,中長跑的步幅從頭到尾基本是相同的。步幅較大且沒有大變化。因為中長跑都需要一個穩定的節奏,步幅變化太大會導致節奏不穩定難以控制。一個穩定的節奏能提升你的中長跑成績。


我覺得是呼吸和擺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