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打斯諾克十多年了,對於出桿很喜歡研究穿透力,已經基本掌握低桿高桿,但是長距離低桿或者短距離高桿,始終不能「輕鬆自如」的打出穿透力強的桿法。初學者都會被告知,出桿後不能立即收力,桿頭要有延伸。但是,我想請教大家,究竟什麼時候要開始收力,因為觀察很多職業選手(小丁,希金斯等)出桿後,桿頭是一動不動「定」在那裡的,甚至發大力時,出桿完成後桿頭會不由自主的有一種往前的「衝力」,這股衝力是怎樣被停下的(是瞬間緊握球杆?還是緩慢握住球杆讓其勻減速停止?)?希望大神能告知這個困惑我很多年的問題!謝謝!


在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有必要簡單概述一下撞球的運動原理。撞球的運動,無非是主球碰撞目標球,目標球按照所瞄準的方向前行的,那麼,主球在碰撞目標球之前的過程中,它有三個基本的運動形態,即:滾動,滑動,旋轉。比如:要想打一桿推桿,其實就是主球滾動向前,碰撞靜止狀態的目標球;要想打一個定桿,其實主球是以滑動的形式去碰撞目標球;要想打一桿高桿右塞的球,其實主球是以滾動加旋轉的複合形態去碰撞目標球的。關於穿透力的問題,需要說明的是,擊打撞球,有三種發力技巧,即:推,打,搓。比如:推桿,是以輕柔、均勻的力量推主球,主球碰撞目標球後,主球將一部分力量傳送給目標球後,還剩餘一部分力量,保持它自身繼續向前行進。打,則是瞬間發力,比如低桿:它是在皮頭接觸主球的瞬間,力量和速度為最高。隨著主球前行的過程中,桿頭會繼續延伸,那是為了充分把力量送給目標球。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延伸其實是延長皮頭咬合主球的時間,使得皮頭儘可能地把力量完全傳送給主球。那麼,從皮頭接觸主球的A點到桿頭延伸的K點,這一過程的加速度是保證你低桿質量的重要過程。所謂的穿透力,也就是A點到K點的過程。

文中提到怎樣打出很好的低桿,我在給孩子們輔導時,舉了一個例子:當你將四個目標球排成直線貼在一起,你用低桿去擊打,主球碰撞目標球後,會很輕鬆的反彈回來;減少一個目標球,主球反彈回來的速度就會減弱,距離會變短,以此類推,當球台上只剩下一個目標球後,主球反彈的速度會最弱,距離會最短,為什麼呢?希望你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可能會給你的技術提高有所幫助。

時間的關係,就不贅述了,說得不好,莫笑!

首先在保證標準姿勢的前提下,用四個字就可以說明了——觸胸停止

就是後手觸到胸部的時候就停止,以此為基礎,後手往前抓一點和往後抓一點就會造成不同的效果,不信你打球的時候試試,走位會有各種差別

p.s.你看奧沙利文在打球的時候,趴下之前右手食指一直在球杆後面前前後後的點,就是為了找一個停止的參照


後拉時候鬆開手指,延伸到最前點,夾緊大臂(誇張的桿法需要,大臂下沉),手自然的握住球杆,防止球杆飛出去

沒有收力,很自然握住球杆即可。
首先,感謝兩位球友提供的經驗。經過這段時間的琢磨,似乎有了新的領悟,那就是打球時不要過於琢磨。都說practice makes perfect,其實只要有個五六年的時間(亂蓋的哈),一定是有球感的。曾經看採訪視頻,戴維斯說過他到了巔峰過後無論怎麼練習球技也提不高,他甚至於琢磨自己的握桿手指(小拇指與無名指的位置關係等),我深有體會。PS:我這樣說不是說我跟戴維斯一樣水平,其實我就一桿二三十分的樣子。

我曾經琢磨了過多的東西,比如:支撐腿綳直、大臂夾緊、虎口夾緊控制球杆還是食指彎曲成環控制球杆、瞄進球點是三維想像(退一個半徑)還是二維平面強行記憶等等等等。所有這些我現在看來就是想得過多,體驗得過少。當然,我也相信有些朋友會覺得我真是瘋了,打個球而已何必這麼累,能達到娛樂身心的目的不就行了嗎?

但是,我真的是樂在其中,經常打一天不覺得累,因為我在不斷嘗試自己的新想法。好了,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表達我對斯諾克的熱愛以及沒有大師指點的一個普通撞球愛好者的心聲。不管是撞球還是人生,都希望各位球友積極說出自己的見解並歡迎吐槽。

不要收力,不要刻意延伸很長。


大多數情況肘部收緊就停,如果需要刻意控制母球多走或少走,就控制收緊那下的位置,多穿透或者少一點穿透。

職業球員會在握桿手再做一點文章,加強停那一下穩定性。比如火箭,就是用食指抵住杆子貼緊虎口,當手肘夾緊的時候,杆子也會卡在虎口貼緊。類似地,希金斯用拇指第二關節貼到中指第一節,讓虎口貼著杆子。


你怎麼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當然是你自己的大臂肌肉控制球杆停下的了,跟握桿有一定關係但關係不大,握桿只是保證球杆不被白球的反作用力撞歪。比如你用手指拎著球杆打到球後一樣也能停下來。比如你潑水,潑出去你手的位置,一樣都是可調整的,這個來源與你潑水之前的身體控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