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地球位於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位於遠日點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所以一年中南半球平均接受到太陽輻射的熱量要高於北半球,南半球海水的平均溫度要高於北半球;是不是在由此形成的洋流的作用下,將大陸逐漸向北半球推移,造成了北半球陸地面積大於南半球?


海水能推動大陸,受教了!
推動板塊運動的動力是地幔物質上涌,地幔物質的能量不知道比海水高到哪去了,海水最多只能改變一下海岸線,題主在地質學上還是需要學習一個


太陽輻射強度的確和日地距離成反比,但是以地球軌道這個近圓的橢圓的偏心率,近日點和遠日點的距離差應該不大,所以太陽輻射強度的差可能也不大(相對於總輻射強度而言),在遙感方面,大氣頂層的太陽輻射被看作一個常數,不考慮季節變化。

另外,根據高中學的開普勒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恆(不好意思我也不專業,只能到高中),地球在遠日點的公轉速度比在近日點慢一點,因此造成地球在遠日點和近日點附近公轉時,相同時間內的太陽輻射積分總量差別可能同樣不大。

確實陸地的反射率是比海洋高的,假設因此造成的南半球海水溫度高於北半球(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是可以查到的,不過我沒查,抱歉,但是我印象差別不顯著),那也是北半球表層海水向南半球流動,而不是南向北(為什麼?溫度造成的密度差,還得假設鹽度相差不大)。

那現實情況呢?大部分表層流都是風生流,不是熱鹽流。表層風生環流在季風和科氏力的作用下,典型形態是各自在赤道一側打轉(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大概也和陸海分布狀態的形成關係不大。

有答主已經說了,海水那點能量無論從質量還是內能和地殼比,可能還是太小了。而且陸地不是漂浮在水上的,而是水填充在一個不平的大球上,是不是題主把「模型」想錯了?

綜上,我覺得海陸分布不是題主假設的成因,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我也不知道。
沒有半毛錢關係

謝邀。

海水推動大陸,太扯了。

北半球夏季時在遠日點,冬季時在近日點,我認為推導出的結果應該是北半球夏季接受的熱量大於南半球。所以我認為問題本身不成立。

關於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在這裡不僅是日地距離不同,公轉速度也不同,所以北半球應該是夏季長、冬季短,南半球夏季短、冬季長。而且我認為後者的影響比前者更大,所以應該是北半球夏季接受的熱量更多。自己的想法。有錯勿怪。

為什麼大部分星球都是近似球形?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在還未冷卻的液體階段,球形是引力的最優解?

為什麼地球的兩極略扁?

有沒有可能是在液體地球逐漸冷卻時,自傳的離心力將更多的物質「甩到」赤道面上?為什麼北半球陸地多於南半球?有沒有可能是在逐漸冷卻時,北半球吸收的熱量略少,而比南半球冷卻要慢,一部分熔岩液體因此流向了流動性更強的半球,導致最終的熔岩物質總量北多於南?

我比題主還業餘,歡迎來噴。
這就是傳說中的洪荒之力么
看到這個問題我沉默了半天,原來我們不是活在烏龜背上?
岡瓦納算是從天而降咯?

太陽對地球的地質作用表現為外動力地質作用,包括河流的剝蝕搬運和沉積等,對於導致板塊構造的內動力地質作用應該是沒什麼影響。所以如果不是像2012裡面講的那個微波爐一樣,太陽應該很難對地球上的陸地分布產生太大的影響。

所以現在好像還沒有什麼理論支持題主的聯繫,不過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挺合理的,不知道其他答主冷嘲熱諷的態度和優越感都是從哪裡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